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04

第4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的堂兄。当时张贵妃很受仁宗宠爱,因此张尧佐也是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提拔张尧佐,任人唯亲,是不合大宋法度的。因此他就给宋仁宗上疏,指出皇帝这样做是错误的,并分析了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的这一举动激起朝臣一片称赞,大臣们也都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作罢。

第二年正月,宋仁宗还是禁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又一次上疏,对此事表达不满。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为此很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在金殿上又一次降旨,要提升张尧佐。可是御旨刚下,包拯就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么能说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地说道:“这已是朕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都不行吗?”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怎么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简直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著,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故事感悟

包拯办案公正廉明,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能够有这样的威名,可见包拯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他不愧为流传千古的一代名臣。

◎史海撷英

早期的包拯

包拯的父母都是农民,但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却很高,希望他们都能出人头地。包拯5岁时开始识字,13岁时读完了四书五经。他对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最感兴趣,常常是一卷在手,废寝忘食。十年的寒窗苦读,到28岁去考进士时,他已是一位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了。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考中了进士。不久,便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所以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中侍候父母。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次包拯赴任了,但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又回家了。

父母相继去世后,包拯才离开家乡,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职。当时他住在小客栈里,夜晚仍然守灯苦读,并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意是说,做人就应该光明正大,像秀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那里,他公正地断了好多积案,从此便博得了清官的好名声。

◎文苑拾萃

包公戏

在中国戏曲史上,包拯是在戏剧舞台上出现最多的官吏,而且至今久演不衰,并已经形成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当然,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集历代廉吏形象之大成。

在包公戏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上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灵异功能、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也赢得了今天观众的喜爱。

张煌言毕生举义旗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汉·桓宽

张煌言(1620—1664年),汉族,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崇祯年举人。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他的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张煌言的父亲是一位刚毅正直的忠厚长者。由于对明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感到不满,便辞去了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回到家乡开馆教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张煌言自幼便懂得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张煌言小时候体弱多病,但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他也坚持习武,一心想学好杀敌报国的本领。张煌言15岁时参加了宁波府的考试,不仅文章写得好,在射箭考试中也连中三元,均列榜首。这位文武全才的童生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清军正在关外虎视眈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张煌言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危亡而忧虑、愤慨。1642年,他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他却无心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回到家乡继续练文习武,时刻准备着为收复祖国失地、保卫家园而战斗。

不久,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张煌言闻讯悲痛欲绝,决心投笔从戎,打算到史可法那里去参加抗清救国斗争。但是,他到南京后,看到的却是南明王朝的腐败现象,不禁大失所望。在那里,他得到了进步组织复社散发的一份传单,上面写道:“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看了传单,张煌言联想到奸臣马士英、阮大铖胡作非为,而史可法被排挤打击的严酷现实,顿时明白了投奔史可法也是无法挽救明朝的,于是决定返回家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离开南京前,他还到明孝陵祭奠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暗下决心亲自组织力量与清军血战到底!

当时,浙江东部一带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清队伍,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张煌言在宁波与钱肃乐等抗清义士组织起了义军,并与定海总兵王之仁联络,共同抗清。这时清军已调兵数万,隔着钱塘江做军事准备,伺机渡江攻击义军。由于各路义军缺乏统一指挥,清军渡江后不能对之进行有效抗击,清军很快进入浙东地区。张煌言面对这种局面,不禁感慨万千,但爱国烈火仍在胸中燃烧。他辞别了老父、妻儿,渡海到舟山重举义旗,联络四明山区的义军,进攻清军占领的县城。不久,舟山遭清军围攻失陷,他又到台州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乘船北上,攻克崇明,溯长江直抵镇江,本想与李定国率领的农民军在南京会师,但李定国失约未到。他为保存实力,退守崇明。清军为阻截义军退路,在长江下游用铁链横连大船阻挡,危急时刻,张煌言采纳部下意见,派人潜入水中凿沉敌船,打开道路回到崇明。

1659年,张煌言率领义军与郑成功配合,乘清军兵力空虚之机,从海路突入长江,攻破清军设置的重重障碍,斩断滚江龙,击沉木浮营,一举攻克瓜州城。然后分兵两路:郑成功率部拿下镇江后,兵围南京城下;张煌言率水军快速逆水而上,亲自上岸与士兵们一起拉纤,在燕子矶等待郑成功。清军趁郑军船慢未到袭击张军,张煌言拼死抵抗,终于等到了郑军。此后,张煌言又溯江而上占领芜湖,以芜湖为据点,分兵四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兵不血刃地光复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无为、和州、宣城、铜陵、溧阳、旌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立下辉煌战功,部下军士也大为增加。正在形势好转之时,郑成功却轻敌疏忽,围攻南京不成,反受清军袭击,不得不败退而去。清军乘郑成功兵败之机,全力进攻张煌言的孤军。在水路被清军大兵堵截的危险情况下,张煌言只能弃船登岸,打算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一路上,清兵对义军围追不止,义军损失惨重。张煌言经过拼死搏杀,才突出重围。这时,他身患虐疾、骨瘦如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十趾出血不停步,饥肠辘辘不后退,在百姓帮助下,在安庆附近渡过长江,又经池州、建德、祁门、休宁、淳安、严州、浦江、东阳、义乌诸州县,翻越天台山,回到浙江宁海海滨。

经过千难万险回到家乡的张煌言,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此时,张煌言的抗清复国意志更加坚定了。他决心重整旗鼓,再图大业。不久,张煌言便又召募了一支义军,在台州沿海的小岛上屯兵操练。同时静下心来回首往事,写下了《北征录》,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准备在适当时机联络各地抗清力量,齐心合力,恢复大明河山。

清朝的江南总督郎廷佐听说张煌言又要重举义旗后,便居心叵测地到宁波抓走了张煌言的妻儿,将他们关到镇江监狱作为人质,然后给张煌言送信劝降。张煌言闻讯后,强忍悲痛,毅然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坚定不移地奋发自勉,誓为尽忠报国献出一切。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趋向稳固,各地抗清力量几乎都被围剿,张煌言的义军成了最后一面抗清旗帜。清朝统治者对张煌言劝降不成,便于1664年3月调集大军围攻张煌言,双方在东海中展开激战。由于兵力过于弱小,张煌言领导的义军最终失败。6月,义军已无法维持,张煌言便决定暂时遣散部队,以保存抗清火种,自己则带了十几名将士,到一个叫悬岙的小岛隐居,准备东山再起。

悬岙岛方圆不过五六里,荒凉贫瘠。不久,张煌言等人的粮食吃完了,他就派人到普陀山采购食品。叛贼徐玄泄露了他们隐居的地点,清兵乘黑夜围攻悬岙岛,张煌言怒杀徐玄后,不幸被俘。张煌言被捕后的第二天被押解到宁波。到了提督府门前,他坚决不从边门进去(当时规定犯人不能走正门,只能走边门),清朝官吏为了劝降,破例让他从正门入,并大摆酒宴款待。张煌言正气凛然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拒绝进食。后来,他写了一首《忆西湖》的诗:

梦里相逢西子湖,

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

添得新坟一座无?

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张煌言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劝降无效,张煌言被押到了杭州。闽浙总督赵廷臣以隆重的规格接待他,妄想消磨张煌言的斗志,诱其降清。但张煌言再次吟诗表明心迹:“生如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清政府见张煌言死不投降,就决定将他处决。

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往杭州凤凰山刑场。就义前,他口占绝命诗一首:

我年适五九,

复逢九月七,

大厦已不支,

成仁万事毕。

吟毕,他昂首挺胸,英勇就义。

张煌言遇害前,他的妻儿都已被杀害了,所以没有亲人为他收尸。但张煌言被杀后,有正义感的老百姓冒死收了他的尸骨,并捐献银两,由张煌言的外甥出面,到总督衙门买出尸首,合成全尸,将他葬在岳飞与于谦两坟之间,满足了他生前的愿望。

◎故事感悟

在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中,张煌言是突出的一位。他的特点是在举起义旗后,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为此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他一生经历的曲折坎坷可谓多矣,几次死里逃生,但信念毫不动摇,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在万花纷谢一时稀,几乎只剩下他率领的一支抗清队伍的孤立形势下,在自己的队伍被重创,只剩下十几个人的困难条件下,他仍在海上孤岛坚持斗争,这种坚强的意志实在令人钦佩。学习张煌言,就要学他这种坚持到底的崇高信念,无论遇到多大曲折与艰险,风雨不动、一如既往、绝不反悔。

◎文苑拾萃

闻孤鸟有作

(明)张煌言

孤鸟孤鸟声逼忆,风雨中宵我心恻。

似闻鸟言生不辰,空山寥落无颜色。

在昔雄飞向九霄,金眸玉爪行胸臆。

巢云曾傍万年枝,击水宁须六月息。

风云蹉跌几星霜,宛转枋榆困枳棘。

东门钟鼓为谁觞,北海木石徒塞尔。

杜宇漫语不如归,鹧鸪疾呼行不得。

予口卒瘏予尾翛,却来山阿欲避弋。

一饮一啄孰将雏,双宿双飞谁比翼。

寒枝独抱月黄昏,岛树苍茫林影黑。

横绝四海会有时,取告羁栖还努力。

嗟乎此鸟亦非凡,鸾歌凤舞畴能识。

但看孤鸟伴孤臣,悠悠苍天曷有极!

王翱五朝廉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王翱(1384—1467年),出生于今河北省孟村县王帽圈村。字九皋。明代大臣。

王翱是明朝人,也是明成祖至明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70岁时,王翱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直到去世。他身居官场几十年,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