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03

第3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1)

李膺执法不畏强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韩愈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人,出身于东汉时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由于他学问高,为人正直,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一般人都以能与他交往为荣。一般士人一旦为李膺所接待,就身价百倍。

李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著名学者,做官以严明著称。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李膺是官僚士大夫中反对宦官集团的中坚人物之一。他在任司隶校尉期间,敢于不避权贵,裁治不法。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今河南沁县)县令,贪婪残暴,为非作歹,甚至毫无人道地残杀了一名怀孕的妇女。老百姓早就恨透了这个地方恶霸,但都敢怒不敢言。

张朔听到李膺作风威严,畏罪逃到京城里,躲藏在他哥哥张让家房柱的复壁里面。李膺得知情况之后,亲自率部下将张让家房柱的复壁打开,拘捕了张朔,把他交付给洛阳监狱,招认口供之后,立即依法处死。

“破柱取朔”这一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宦官的气焰。尤其是大宦官张让恼羞成怒,向汉灵帝诉冤,要求治罪李膺。灵帝一时听信小人谗言,立即下诏书要李膺入殿。灵帝亲自在殿前平台上召见李膺,怪罪他不先请示,便加诛杀的行为。李膺早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义正词严地回答说:“过去晋文公逮捕卫成公,把他送到京师,《春秋》对此做了肯定。以前孔丘做鲁国的司寇,刚上任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现在臣到官已经10天,自认为办事拖延,没有料到竟获得办事急躁的罪名。我知道陛下要加以责备,死不旋踵,特地请求留在任上五天,剪除那些首恶大奸,回来再上鼎镬受烹刑,才是我平生的愿望。”汉灵帝听后再也无话可说,转而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什么过错?”此时的张让无可奈何,灰溜溜地退下了。

从此以后,大小宦官们都害怕“李校尉”。李膺这种正道直行、为民除害的勇气得到人们的传颂。

◎故事感悟

李膺依据法律不徇私情、正道直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坚持正义,值得赞叹。

◎史海撷英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统治时期,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人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人逮捕。后来虽然将其释放,但却终身不许他做官。汉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结果事情泄露,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了数百人。后来汉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党锢之祸”。

韩愈向佛教开战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等。

韩愈是唐代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十分不好,就连文风都衰落了。许多文人写文章喜欢堆砌辞藻,讲求对偶,却往往缺乏真情实感。于是,韩愈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此后,韩愈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其实已成为一种改革,因为他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因此被称为“古文运动”。后来,人们就将韩愈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韩愈还是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他在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唐宪宗到了晚年,开始迷信佛法。他听说在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名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30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为此,唐宪宗特地派了30人的队伍到法门寺,准备将这根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然后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还是不信,也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去瞻仰佛骨。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一向都不信佛,更不用说去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耗费钱财来迎接佛骨的行为很不满,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做这种迷信荒唐的事。他说,中国古代是没有佛法的,佛法是在汉明帝时期从西域传过来的。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长不了,可见佛也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看到这个奏章后大发雷霆,立即将宰相裴度叫过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要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赶紧替韩愈求情,唐宪宗的怒气才慢慢平息,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但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就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便没有杀韩愈,将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了。

韩愈到了潮州后,将潮州的官员找来,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有人说:“这里出产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再加上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都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然这样,我们就想法把鳄鱼除掉。”

但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舞刀,二不会射箭,怎么除掉鳄鱼呢?后来,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和一头羊,丢到江里喂鳄鱼。在那篇祭文里,他限令鳄鱼在七天之内迁到大海去,否则就用强弓毒箭将鳄鱼射杀。

韩愈既然不信佛,为什么又认为鳄鱼有灵呢?其实这种做法都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法而已。

事情也真是巧,据说从那以后,大池里的鳄鱼就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百姓都以为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了效,从此也都安心生产了。

韩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长安,负责国子监(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的工作。就在这一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他的儿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故事感悟

文人做官往往难逃被贬的命运。有人说文人骨子里都太过清高,其实不如说他们心中比别人多一把信道而为的尺子和一颗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有了这把尺子才会直言纳谏,有了这颗心才会被小人陷害,这是文人们的悲剧命运。

◎史海撷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初年,面对国家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便开始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利用文学来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众多士大夫文人开始推崇韩愈、白居易等人进行诗文革新,而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一行为被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将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与此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也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从而表现出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文苑拾萃

师 说

(宋)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陆贽敢于冒犯皇帝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陆贽(754—8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浙江苏州嘉兴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唐德宗即位后,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陆贽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志向非凡。18岁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济世治国的道路。

建中四年(738年),朱洮发动叛乱。陆贽随皇帝出征,他日理万机,并上书皇帝,请皇帝下罪己诏书,以此激励将士,报国平叛。唐德宗皇帝虽不情愿,但仍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是“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感激”,奋勇杀敌。

这年冬天,一些大臣为讨好德宗,请德宗加尊号“圣神文武”。陆贽则上书皇帝,指出“现在是动乱之时,是人情向背之秋,皇帝应注意收揽群心,检讨自己,不应只注重增加美名。与其增美称而失天下,不如废‘旧号’而尊天戒”。他极力劝皇帝不要重名而失德于天下,放弃加号之举。

建中八年四月,陆贽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这让他为国为民的抱负有了用武之地。他决心“以天下为己任,全心报国”。

他首先向朋党开刀。朋党是唐德宗即位以来,一些弄权重臣网罗羽翼、结党营私形成的集团。他们排挤忠良,危害国家,是一股很强的恶势力。陆贽不畏权贵,先断其结党之路,取消了过去的选官办法,广求贤财,严格考试制度。之后,他又向当权者发起进攻。

户部侍郎裴延龄为人奸诈,天下人都恨他,但由于他是皇帝的宠臣,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只有陆贽,不仅敢当面指责他,还多次上书皇帝弹劾裴延龄。

伴君如伴虎,由于陆贽多次犯颜直谏,触怒朋党,结果他受到诬陷,险些被杀,最后被贬到忠州当了个小官。但他仍矢志不移,为民做事。当时,忠州疾病流行。陆贽遍访民间,抄录药方,写成《陆氏集验方》,以此济世救民。

◎故事感悟

陆贽一生洁身自好,不唯上,不畏权,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精忠报国,终成世人敬仰的一代名臣。

◎史海撷英

治乱由人,不在天命

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了唐德宗时期,更是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四海骚然,靡有宁处”。泾原兵变后,长安失守,国难更是日益加重,但唐德宗在谈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时却说:“此亦天命,非由人事。”

针对德宗这种“国家兴衰皆由天命”的错误思想,陆贽指出,国家兴衰并不是天命,认为“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则天所视听皆因于人,非人事外自有天命也”,否定了天有思想、有意志、能主宰人类社会的命运,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并说:“人事治而天降乱,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降康,亦未之有也。”说明了“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的道理。

◎文苑拾萃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录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包拯三犯宋仁宗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