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15

第15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3)

兵士把他写的诗句拿给张弘范,张弘范看了只好苦笑。他眼看劝降毫无希望,就只有拼命攻打。厓山在我国南面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装满了茅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发起火攻。张世杰早防到这一着,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张弘范的火攻失败了,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纷纷呕吐。张弘范发动元兵发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到厓山跟张弘范会师。张弘范增加了实力,重新组织力量进攻。他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正在拼命招架。忽然听到张弘范的坐船奏起音乐来。宋军听了,以为元将正在举行宴会,稍微松懈一下。哪想到这个乐声恰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乐声一起,张弘范的坐船发起进攻,箭如雨一样射向宋船。元兵在乱箭掩护下,夺了宋军七条战船。各路元军一起猛攻,从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

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战船也陆续降下了旗,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把精兵集中在中军,一面派人驾驶小船,准备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

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派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在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国了。”说着,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没有接到赵昺,只好指挥战船,趁着夜色朦胧,突围撤退到海陵山。他点了一下战船,1000条战船只剩下十几条。这时候,海岸又刮起了飓风,有人劝张世杰登岸避风。张世杰坚持不肯上岸。一阵巨浪袭来,把他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最终落水牺牲。

1279年2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故事感悟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是南宋末年最有名的三个将领。他们在国家危亡的时候,面对强大的元朝,没有一个人顾及自己的安危,在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誓死与国家共存亡。虽然他们的力量并没有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但他们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人。

◎史海撷英

张世杰生平略纪

宋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张世杰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的赵昰即位,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十分重用。张世杰也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病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改元为“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同时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并利用打仗的空余时间教赵昺识字。

◎文苑拾萃

张世杰祠堂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当中,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曾辗转到天台而避难。因此,他的后代便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的百姓在张世杰殉国后,为他建起了祠堂,供奉他的牌位祭奠,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新中国成立后,张世杰的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后来又成为职工宿舍。现在经整修,已成为县粮食局的老年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十分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饰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传神。

文天祥不求苟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文天祥(1236—1283年),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被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日益衰弱。1271年,北方的蒙古族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紧接着,便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南宋。

1273年,元朝丞相伯颜统帅二十万大军攻下襄、樊等地,并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不到两年,元军便兵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文天祥出来抗击元军,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都为投降派所把持着。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二十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向元朝廷屈膝求和。但伯颜却意在灭亡南宋,因此即使接受了求和条件,也没有停止南侵。1275年,伯颜消灭贾似道的十三万大军,南宋朝廷再无可用之兵。

此时,年仅四岁的宋恭帝在位,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近万人的“勤王”队伍,几经周折,赶到临安救援。而在成千上万的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有他和张世杰等三人而已,可见当时的政权腐朽到了什么程度!

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也已投降。伯颜虽然愿意受降,但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宜中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他便逃之夭夭了。此时,只有一个文天祥还能被朝廷使用了。文天祥毅然临危受命,但他不是去投降,而是考虑“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时,他的义兵却被投降派命令解散了。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让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当队伍行至京口(今镇江)时,在义士的帮助下,文天祥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他至少有16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文天祥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7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纷纷起兵,收复失地。

1277年3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等数十个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等地的义军也都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四十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文天祥的部队当时不过五千多人,因此这年八月的空坑一战,文天祥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天祥的妻子及子女也都被俘。赵时尝在紧急关头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的追兵,文天祥才得以乘隙逃脱。赵时尝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尽管如此,文天祥依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12月20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认为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诬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再也没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便打定主意,只求一死而不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1279年10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气呼呼地走了。

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便摆起了威风,要文天祥下跪,结果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天祥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

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文天祥,并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严厉的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故事感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使文天祥成了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生命是可贵的,但文天祥所信仰的国家、民族之道却可以超越生死。在他看来,个人的生命在投敌叛国的两者取舍中,是可以舍弃的,所以在被俘后始终不动摇、不屈服,最后以死报国,正气凛然。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与敬仰。

◎史海撷英

文天祥状元及第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顺利地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虽然患病,但仍然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让文天祥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他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便一挥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钦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这一年文天祥才21岁。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这个名字很吉利,便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也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呀!”此后,人们便以“宋瑞”为文天祥的字。

◎文苑拾萃

正气歌

(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苗岭女杰秦良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秦良玉(生卒年不详),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在明朝末年反对清军入侵的战争中,一位出生于四川的苗族女英雄名震一时,她就是热爱祖国、奋勇抗清的巾帼壮士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