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16

第16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4)

秦良玉生于1574年。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在一次传统的苗族婚配会期中,把象征着爱情的花儿扔给了一个汉族小伙子马千乘。这一对互相倾慕的异族青年男女,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一时传为佳话。

秦良玉自幼善歌舞、好武艺,聪明能干、粗犷泼辣,是苗族女子中的佼佼者。马千乘是当地土司马震南的侄儿,饱学经史、能诗善文,富有才华。两人结合后,在文武上互相帮助学习,夫妻都成了文武双全的青年英才,深得叔父器重。不久,马千乘担任了石砬砫(今四川石柱县)宣抚使,每次出征,秦良玉紧随其身共同作战,屡建功绩。马千乘去世后,秦良玉被破格封为石硅宣抚使,接替了丈夫的职位,统率原班人马。一个苗族妇女担此要职,在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秦良玉不负重托,操练部队、整治军纪,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既有战斗力又有严明纪律的优秀部队,号称“白杆兵”。

1621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进犯沈阳。明朝政府派经略袁应泰率兵抵抗,同时,发布命令征调各地军队到辽东增援。素有爱国之心的秦良玉,接到出兵辽东的命令后,立即整顿兵马,派她的哥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一部分部队先行,自己统率主力三千人随后出发。秦良玉的军队军容整齐、遵守纪律,一路上秋毫无犯,顺利到达辽东前线。当时,由总兵贺世贤率领的部队驰援沈阳城,到达城下时,后金军已四面合围,城里明军坚守不出。贺世贤在城外与后金军激战,不幸失利,壮烈殉国。在浑河一带与后金军拼杀的总兵李秉诚所部,也死伤三千余人,败退中正遇秦邦屏兄弟率先头部队赶到,立即与后金军交战。因后金军兵多势强,在战斗中秦邦屏英勇牺牲,弟弟秦民屏也身负重伤。这时,秦良玉率主力到来,即令一部分士兵守住浑河大桥,准备迎接明军退往东岸,自己率军杀入敌阵,救出弟弟。此时,明朝各路援军纷纷赶到,终于杀退了后金军,退守浑河东岸,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不久天气转冷,明朝国库空虚、军饷匮乏,不少士兵无冬衣御寒。秦良玉见状慷慨解囊,捐出钱财,为士兵赶制冬衣1500套。兵部尚书张鸣鹤闻讯对秦良玉大为赞赏,认为浑河杀敌数千,是秦良玉与秦邦屏的大功劳。盛赞秦良玉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破围救危,转败为胜,是巾帼英雄,立下千载奇功。又捐款制衣,分担国家的困难,体恤士兵的冻馁,使堂堂男子都感到羞愧。张鸣鹤上书天启皇帝为秦良玉请功,请求皇帝颁诏嘉奖,以励三军,以教臣民。天启得到报告后,也对秦良玉的爱国行为十分感动,就下诏赐秦良玉二品官服,封为诰命夫人,授都督佥事总兵官。授予她的儿子马祥麟宣慰使官职,追赠秦邦屏都督佥事,晋升秦民屏为都司佥事,并赏赐金银绢帛。秦良玉受到如此嘉奖,十分感激,决心把自己的余生全部贡献给保卫祖国的斗争中。

1630年,后金军再次大举入侵,一路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城。明朝政府立刻急令各地人马火速赶到北京勤王,保卫京师。秦良玉接到命令时,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但她爱国之心益坚,马上率领侄儿翼明和本部人马星夜北上。这次她吸取了前次北上时的教训,准备了充足的寒衣和粮草,军纪依然十分严明,受到沿途百姓交口赞誉。

当时北京城十分危急,崇祯任命满桂为武经略,统一指挥各路勤王人马,当时明军数量不足、装备又差,面对强敌,不宜轻易作战,但昏庸的崇祯不顾敌众我寡的严峻态势,强令满桂出战。满桂无奈,只好出永定门列阵迎战。后金军大队人马立即杀将过来,势孤力单的满桂虽顽强抵抗,仍无法取胜,自己也以身殉国。主帅阵亡,明军无力再战斗下去,只得退守北京郊区,京师危在旦夕。正在这万分紧要关头,秦良玉率援军赶到,立即挥戈向围城后金军展开猛攻。秦良玉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士兵英勇善战,势不可当,杀得后金军无还手之力。先期到达的几路援军,为秦良玉“白杆军”的无畏精神所感染,也纷纷投入战斗,打得后金军心惊肉跳,不得不引兵退却。京师之围,终于被解了。

在这场生死搏斗中,秦良玉身穿男子戎装,手提月牙刀,骑马率先与敌军展开激战,血染征衣而不后退。她还鼓励手下将士在困难当头之时杀敌报国、效命战场,决不后退。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将士们个个拼死向前、浴血奋战,终于取得胜利。崇祯得知秦良玉的报国壮举后,再次下诏表彰她,并亲自召见了她,还赋诗一首赠给她。诗云:“蜀锦宫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秦良玉以自己的爱国报国行为,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由衷称颂,她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少数民族爱国女将领。1648年,这位巾帼英雄溘然长逝。中国古代妇女中的豪杰——秦良玉,以其爱国保国的丰功伟绩,载入中国历史的史册。

◎故事感悟

在国家危亡之机,秦良玉不顾路途遥远,几次跋山涉水,抗击入侵的清军,表现了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这是中国历代妇女中最可宝贵的品格。特别是到了晚年,她还亲自上战场英勇杀敌,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妇女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秦良玉的赫赫战功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因连连打胜仗,上下松懈,便置酒高杯,庆祝新春佳节。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预测,这样的机会贼军很容易乘夜来偷营,便嘱咐丈夫马千乘命令“白杆兵”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都醉醺醺地沉入梦乡了,贼军果然发动了袭击。醉梦中的官军一时四处奔逃。幸运的是,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所领“白杆兵”发起反突袭,导致叛军先胜后败。

秦良玉夫妇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的老巢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其他部队在喘息后,马上集结,齐攻桑木关。但因山势险要,甲胄裹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这时,“白杆兵”顿显神威,平时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就很高超,又有特别的矛钩相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像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这一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为诸司之先,并获朝廷银牌及色缎等物作为奖励。

◎文苑拾萃

读蜀碧有怀秦太保

秦文渊

全蜀安危女子身,勤王归后更烟尘。

无才杨邵殃余楚,失险夔巫哭有秦。

白发倘教专节钺,红羊劫不到斯民。

老彭窃比春秋笔,秀世残编泣掐神。

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李定国(1620—1663年),字鸿远,小号一纯。陕西榆林人,汉族,家世务农。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崇祯三年(1630年),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著称,杀敌不计其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著,有文武才。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张献忠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大顺元年,张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忧愤病死军中。

李定国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手下的一员名将,是张献忠四个义子中的老二。张献忠在西充牺牲之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清军南侵,大敌当前,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他们派人向永历帝建议,愿意联合抗清。这对于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永历政权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只好依靠大西军,并封孙可望为秦王。然而孙可望别有用心,他妄想把永历帝控制在手里,作福作威,独断专行,并不热心于抗清之事。

李定国转战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连下数十城,立下累累战功,永历帝封他为西宁王。这一切引起了孙可望的妒忌。他假意邀请李定国商量事,想暗害李定国。李定国察觉了他的意图,只好带兵离开湖南,回到云南。孙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也领兵到湖南进攻清军,结果却打了大败仗。孙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历帝让位,由自己篡权。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除掉李定国这个障碍。1657年,他率兵14万进攻云南的李定国。自古以来,挑动内战都是不得人心的。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都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动。双方一经交战,就纷纷自动倒戈,投向李定国一边。孙可望的军队迅速瓦解,他狼狈逃回贵阳,又遭到贵阳守将冯双礼的反对。他走投无路,就跑到湖南向经略洪承畴乞降。

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的叛乱,力量大大削弱。1658年,清朝大将军罗讬自湖南,吴三桂自四川,卓布泰自广西,分三路大举进攻贵州,李定国也分兵三路进行阻击。然而寡不敌众,士气也大不如前,战事接连失利,不得不退回云南。李定国护卫着永历帝逃到永昌。

1659年,清军进入云南。李定国派靳统武护卫永历帝逃往腾越。清军攻克永昌,横渡潞江,攀登磨盘山。李定国派部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分兵设伏等待清军到来。清军进入埋伏圈,并向李定国的阵地发炮。于是伏兵四起,与清兵展开了肉搏,双方死伤惨重。窦民望被炮弹击穿肋下,血流如注,还持刀拼命厮杀,最后终于倒下。王玺也战死在阵地上。李定国在山巅指挥战斗,炮弹就坠落在他面前,掀起的泥土、石块将他全身覆盖。他从土堆里爬出来,指挥军队撤退。部队还未退到腾越,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已由几个亲信官员陪同,逃往缅甸去了。

李定国在云南和缅甸边界收集残部,打击清军,准备恢复明王室。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软禁了起来。李定国与清军且战且走,最后也退入缅甸。他13次要求缅甸归还永历帝,都未得到满意的答复。他想用武力夺回永历帝,因为人地两疏,也未能如愿。1661年12月,吴三桂带领清兵十万开进缅甸,逼缅甸交出了永历帝和太子后妃。清兵把他们押到昆明杀害了。李定国本想约请暹罗(今泰国)出兵进攻缅甸,夺回永历帝。当听到永历帝被害的消息,他忧愤万分,终于病死军中。临死时他对自己的儿子和部将说:“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故事感悟

宁死荒外,毋得降清,这是李定国在临终最后的嘱托。没有依依惜别,只有坚定的决心和斗志。在历史上,各为其主的事例数不胜数,现在他们的对错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但他们为自己的信念和道义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气魄和精神将永留史册。

◎史海撷英

南明政权的建立

明朝末期,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又建立起了各种政权,有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韩王定武政权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福王和桂王政权。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南明政权由此建立。

神医傅青主气节忠贞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傅青主(1607—1684年),本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医学家。在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国家危亡时刻,他以行医的方式,进行抗清活动,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尊敬。

1607年,傅青主生于山西曲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年轻时跟着山西提学袁继咸读书。袁继咸是个很有爱国心的人,清兵侵犯中原时,他奋起抗清,兵败被捕,最后惨遭杀害。消息传来,傅青主无限悲痛,他决心以老师为榜样,继续高举反清大旗,一边为爱国的志士仁人和贫苦百姓看病开药,一边联络志同道合的爱国义士,发起成立反清秘密组织“朱楼社”。

傅青主为人看病,不论贫富,却分善恶。那些屈膝投降、为虎作伥的走狗奴才,他决不给他们看病。就是被逼去看了病,也拒不开药方。他尖刻挖苦地说:“奴才害的是奴才病,自有奴才医生给他们治,奴才药给他们吃,我堂堂明朝医生,决不给奴才们医治!”有一位抚军的母亲病了,请他医治。他考虑到老人不是奴才,答应去诊治,但一定要抚军本人回避才行。一些丧失气节的官吏害了病,出多少钱,他也不出诊。当清兵的铁蹄践踏山西大地时,他不愿做亡国奴,同老母、孩子逃到太原北门外的山洞里去栖身,并把此洞命名为“霜红龛”,表明自己经受霜打风吹也不屈服的思想品格。他还写上条幅“未灭匈奴无为家,太原人作太原侨”,表示自己无家可归,只能侨居在太原的山洞里。他的崇高气节,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