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11

第11章 道为义先,秉道而为(2)

管宁的住所离水井很近,每天来汲水的人很嘈杂,管宁经常为此事忧虑。后来,他买来多具水桶,汲好水等待别人来取。来取水的人见此便奇怪地问管宁为何这样做,管宁便如实相告,昔日争水者闻之都深感内疚。从此,来汲水的人都相互谦让,汲者有序,不再争吵。

管宁的邻居家有一头耕牛,经常放到田里,破坏村民及管宁的粮田。有一天,这头牛又在管宁的田地里啃吃庄稼。管宁见后,就将牛牵到树下拴好,然后割草打水来喂养耕牛。牛的主人看到后十分羞愧,从此再也不将耕牛放到别人家的田里了。

此地经管宁言传身教,讲诗书,陈俎豆,饬威仪,明礼让,人人都懂得守礼谦让,户户也都能和睦相处。这一风气在辽东渐渐相传,管宁在百姓中的声望也日益增高。

◎文苑拾萃

严中丞杜驾见过

(唐)杜 甫

川著东西瞻使节,

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独如张翰,

白帽还应似管宁。

屈原不同流合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屈平(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后,就一直受到秦国的欺辱。秦昭襄王在即位后,便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两国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后感到很为难,不去怕得罪秦国,去又怕有危险。于是,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就像豺狼一样,我们受秦国的欺负已经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肯定会中了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力劝楚怀王去,说:“我们为了把秦国当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还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想跟我们和好,怎么能推辞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去了秦国。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入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将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拒绝了。于是,秦昭襄王就将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用土地来交换楚怀王。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就将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也当上了楚国的令尹。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了苦头。后来,他找机会冒险逃出了咸阳,但又被秦国派兵追了回去。楚怀王连急带病,没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到秦国的欺辱,又死在了秦国,心里感到愤愤不平。尤其是大夫屈原,更感到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的这种劝告不但没有被采纳,还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总跟别人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您听听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后大怒,就将屈原革职流放到湘南去了。

屈原一生都想要救国救民,结果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愤之极。他到了湘南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屈原是个爱国的大臣,也都很同情他。这时,有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却不赞成他每天那副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地活着,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死后,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著名就是《离骚》。在诗歌里,屈原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故事感悟

没人知道屈原在投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是在想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是在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是在怨恨国君的昏庸无道,还是在批判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屈原是一个文人,面对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他不愿同流合污,但又无力改变,结局只能是以死捍卫自己的信仰、道义。

◎史海撷英

屈原的家族

屈原出身于一个楚国的贵族家庭,与楚王一样,芈姓,后来改姓熊。这一姓氏出自于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便到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定居。这也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也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以及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并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可见这个家族是经久不衰的。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事务的官职。

刘翊舍生救人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刘翊(生卒年不详),字子相,东汉颍川人。迁陈留太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殓之;又逢知故困饿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之。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遂俱饿死。

刘翊自幼为人做事就重义守德,他的家中世代产业丰足,因此也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

有一次,刘翊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一位名叫张季礼的人要到远方赶赴丧礼,不料路上遇上了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道路上无法前进。刘翊见到后,就立即下车,把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礼,而且也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骑上马就走了。张季礼猜想这个人可能就是传说中重德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可刘翊知道后便关上大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与张季礼见面。

刘翊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志向,不肯屈从朝廷的任命。后来,他接受了颍川太守种拂的任命,担任功曹。由于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刘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便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最终还是推辞掉了,因为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为自己获取功名。

后来国家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也发生饥荒,刘翊便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百姓,靠他而活下来的就达到几百人。只要乡里宗族中有人需要帮助和救济的,他总是全力给予帮助救济。

汉献帝(刘协)迁都到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后来又因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诏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临赴任前,刘翊把自己家中的珍宝全部分给了百姓,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关几百里路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于是就用自己的马为这个人换了棺材,又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死者收殓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给自己驾车的牛杀了,用来帮助这个人解除饥饿。大家都劝阻他不要这样做,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被饿死在半路上。

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吧!

◎故事感悟

见义勇为,是一个传统的道德标准,在今天见义勇为的人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效仿,而这个行为也是以道义、信仰为基础的。如果事实不清,不知哪一方是公理、正义,盲目帮忙,也许就不是见义勇为,而是助纣为虐了。

◎文苑拾萃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在今辽宁卢龙的东南部。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自己的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想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兄长伯夷。但伯夷也因不愿做国君而逃避。

后来,伯夷和叔齐两人在路上相遇,听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便前往周投靠姬昌。文王仙逝后,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伯夷和叔齐认为,诸侯伐君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便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后来便隐居到首阳山,以采野果为生。

杨继盛是非面前捍卫己道

◎自胜者雄。——王通

杨继盛(1516—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其母早亡,其父另娶,生活孤苦,白天放牛,晚间访师问友,深夜秉烛长读,终在嘉靖年间得中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

明朝武宗死后,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世宗。明世宗刚刚即位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限制宦官权力、整顿税收等等。但是后来他开始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学士严嵩,就是因为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的。

严嵩本来并没有什么才能,只知道奉承拍马,讨得世宗的欢心。他当上首辅后,与儿子严世蕃一齐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干尽坏事。当时一些没骨气的朝臣都投靠他,有三十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有了这些爪牙,他更加可以操纵朝廷了。

严嵩掌权的时候,北面鞑靼部(蒙古族的一支)日益强大起来,并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明朝很大的威胁。严嵩不但不想加强战备,反而贪污军饷,让兵士们受饥挨饿。鞑靼首领俺答汗好几次打进内地,明军没有力量抵抗。1550年,俺答汗带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郊。明世宗派严嵩的同党仇鸾为大将军,统率各路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怕仇鸾打败仗,指使仇鸾不要抵抗。结果,让鞑靼兵在北京附近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满载回去。京城附近十几万明军,竟一箭不发。

过了一年,仇鸾又勾结俺答汗,准备和鞑靼讲和。这件事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到严嵩、仇鸾一伙丧权辱国的行为,怎么也忍受不了。他向明世宗上奏章,反对议和,希望朝廷发奋图强,选将练兵,抵抗鞑靼。明世宗看了奏章也有点心动,但是禁不起仇鸾撺掇,反把杨继盛降职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做典史。

杨继盛到了狄道,并不灰心丧气。狄道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人不识字。杨继盛到了那里,挑选了一百多个青少年,请个老师教他们念书。学生家里没有钱,杨继盛把自己的马和妻子的衣服变卖了帮助他们。当地百姓都爱戴杨继盛,称呼他“杨父”。

杨继盛被贬谪后,明朝和鞑靼讲和,互相通商。但是不久俺答汗就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境。仇鸾的密谋暴露,吓得发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的,把他调回京城。严嵩也想拉拢杨继盛,哪知道杨继盛对严嵩更是深恶痛绝。他回到京城刚一个月,就上奏章给明世宗弹劾严嵩,大胆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他在奏章中还说,严嵩有十大罪,却可以蒙蔽皇上,因为还有“五奸”帮助他,这就是严嵩的间谍、爪牙、亲戚、奴才、心腹,都密布在世宗的左右。

这道奏章打中了严嵩的要害,严嵩气急败坏,在明世宗面前诬陷杨继盛。明世宗大怒,把杨继盛打了一百板廷杖,关进大牢。

杨继盛被廷杖打得遍体鳞伤,腿肉也打烂了,连狱卒看了也心酸。杨继盛却态度泰然,像没事儿一样。亲友们听到杨继盛伤势重,通过狱卒送给他一只蛇胆当伤药。杨继盛推辞不受,说:“我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诏狱一角,他叫来狱卒让狱卒为其掌上油灯,狱卒走到牢房门前顿时瞳孔收缩,因为他看到了一幕让他永生难忘的恐怖画面:杨继盛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狱卒的手开始颤抖,内心无比恐慌,双脚如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而杨继盛此时幽幽地说:“不要动,我看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