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12

第12章 道为义先,秉道而为(3)

杨继盛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实在审不出什么罪状,一些官员想营救他出狱。严嵩同党跟严嵩说:“你不杀杨继盛,不是养老虎给自己留后患吗?”严嵩下个狠心,撺掇明世宗把杨继盛杀害了。

严嵩掌权21年,把他的党羽安插在朝廷重要职位上,权力越来越大。明世宗也渐渐讨厌他。有一次,明世宗请道士蓝道行扶乩(一种迷信活动),蓝道行借乩仙的意旨,劝世宗除掉严嵩,明世宗也有点心动。这件事让御史邹应龙打听到了,觉得这是打击严嵩的好时机,但他想想杨继盛的下场,又有点犹豫。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蕃下手。

严世蕃依仗他父亲权势,作恶多端。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一上去,明世宗果然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且勒令严嵩退休。

严世蕃和他的同党是一批亡命之徒,他们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汉奸汪直和倭寇,准备逃亡到日本去。这一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

昏庸的明世宗看到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刻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斩首示众,把严嵩革职为民,明朝最大的权奸终于倒台。

◎故事感悟

有很多刚正不阿,直言纳谏的贤臣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了维护自己的良心,不与侫臣同流合污,但结局往往是悲惨的,不是锒铛入狱就是郁郁而终,毕竟敢于说真话的人还是太少了。尽管污浊之辈当时可以遮天蔽日,但历史是要时间考验的,那些邪恶的、非正义的终不会长久。

◎史海撷英

杨公祠的设立

隆庆二年(1568年),明朝直隶监察御史郝杰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上奏明穆宗:“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纪念,请求批准。”明穆宗很快就批准了这一要求,并将杨继盛的祠堂定名为“旌忠”祠。

杨公祠建于金线胡同,正殿三间,正中有杨继盛的塑像,正殿的两旁各建有一座碑亭,亭内各竖有一碑,其中一碑刻有杨继盛劾仇鸾的《罢马市疏》,另一碑刻有《劾严嵩疏》。清顺治十三年,又将清世祖福临的御制文两篇刻碑立于祠内。杨公祠大门外还有一块牌坊,写有“表”,祠后的另一牌坊写有“旌忠坊”。

金线胡同杨公祠建成33年后,当地人认为这里风水欠佳,便又在皇华馆街建了第二座杨公祠(即旌忠祠)。这所杨公祠的院中立有大学士孙承宗撰写的《旌忠祠碑记》,前门有“昭代忠臣坊”一座。清康熙十年,又对这座祠堂进行了重修,并又增“成仁坊”一座。

民间将杨继盛供为北京的城隍爷,是继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个城隍爷。

◎文苑拾萃

登泰山

(明)杨继盛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写得非常好,还极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精神也同样有名。

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闻讯后,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蔑视,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随从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还要谦恭。不然他就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可能会颗粒无收。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十分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将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陶渊明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衣食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故事感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秉道而行、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光辉写照。

◎史海撷英

陶渊明与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这些作品可能出自不同的时期。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述酒》一诗便以比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的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透了,篡权也看透了,但这首诗仍然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心态。

◎文苑拾萃

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高剑父以民族大义为重

◎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欧阳修

高剑父(1879—1951年),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

国画大师、“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因而也被誉为“革命画家”。

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高剑父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义正词严地发表《对日本艺术界宣言并告世界》,愤怒地谴责日本军阀暴行,大义凛然地指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多行不义必自毙”,“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为一种革命,或征服暴力,创造慈爱世界之工具。’亦曰‘以艺人之情感感动他人’”,希望日本艺坛泰斗“谅不忍坐视万劫不复之战祸复作。因是恳请先生等本美化人生之圭旨,起而联合艺术界及民众团体,一致奋起,大声疾呼,作人道和平之大运动,吁请政府军阀即罢侵华之兵……”号召全世界有良知的艺术家行动起来与违背人道的法西斯暴行作坚决的斗争。

上海“一·二八”事变后,高剑父画出《淞沪浩劫》(后改为《东战场的烈焰》),把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暴露在世人面前。画面中是被日军野蛮炮火轰击下出现的烈火冲天、浓烟弥漫、楼屋倒塌、设施俱毁的景象。近景是充塞着碎瓦破砖、断垣残壁,折断焚烧着的电线杆杂乱横倒在地;远景那高大的建筑物,可能就是东方图书馆,在罪恶的轰炸下转瞬成了废墟。画面上没有一个人,都在枪炮袭击下成了新鬼……观画者从这荒凉悲惨的景象中,怎能不勾起对人类文化破坏者的无比愤恨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剑父移居澳门。过去在日本同盟会时,高剑父、陈树人与汪精卫私交甚笃,之后汪精卫背叛祖国,投降日本,高剑父、陈树人即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与之决绝。汪精卫曾多次派人或写信企图拉拢高剑父,但剑父始终加以拒绝,并对人说:“此乃大节攸关,虽与汪是故旧深交,至此亦不能不断绝。……国难深重,汪精卫已成奸逆,遗臭万年,历史已成定论矣。”高剑父赞陈为“时穷节乃见”,并常用陈的话来教育学生,拒绝参加当时落水文人所组织的汉奸团体。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高剑父始终保持着中国人坚定的民族气节,义无反顾地与投靠侵略者、认贼作父的旧时深交一刀两断,不愧是一条硬铮铮的中国汉子、中国画家!

◎故事感悟

高剑父遇到的朋友做出了投敌卖国的行径,是坚持朋友义气还是坚持爱国的情操,在这个关键时刻,高剑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毅然作出了选择,与旧交一刀两断。这种道义为先的态度使他不仅成为了我国的著名画家,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青年时期的高剑父

高剑父自幼父母双亡,少年时曾在族叔的药店中做过学徒。他的族叔能医善画,这令高剑父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时经人介绍,高剑父随居廉学画。由于聪颖敏悟,进步较快,深受居廉的器重。一年后,他又进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不久因病辍学,但仍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17岁时,高剑父转入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跟随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不久他又返回广州,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当时在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通过与麦拉、山本等人的交往,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

此后,高剑父又陆续东渡日本,以求深造。开始时,他与廖仲恺、何香凝同住一处,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后来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06年,高剑父参加了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创办了《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从此,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便开始以崭新的面目活跃于画坛了。

◎文苑拾萃

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的起源是以古代象形字为基础的,文与画在当初本是一个意思。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便是书画的先河。可见,文字与画图开始并没有歧异之分。

我国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几种。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很多互相追逐的鱼和跳跃的鹿;在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模拟船形的陶壶,更是令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还绘有三组五人携手的踏歌图。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的青铜器上,还画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地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在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十分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