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03

第3章 温和善良(1)

马援善意诫子侄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格言

马援(生卒年不详),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喜欢结交朋友,尤其喜欢跟有名的侠客往来频繁。

马援并不反对侄子们交朋友,但一直对他们喜欢议论和讥讽别人的做法担心。他担心什么呢?他害怕侄子祸从口出,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在马援带兵征讨交趾徵侧、徵贰起义的日子里,尽管征途遥远,戎马倥偬,他还是修书告诫两位侄子。

在中军大帐里昏暗的烛光下,征战了一天的马援将军虽然已经很疲惫了,可他还是想着刚才自己的副将说过的话,心情很沉重,又开始为自己的两个侄子忧心。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马援如此忧心呢?

副将刚刚从京城回来,他听说马援的侄子在酒楼与几个有名的侠客喝酒时,不时地议论朝廷的事情。而在议论朝廷的言谈话语之中,难免涉及具体的人。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这些话传到某些人的耳朵里,就可能给他们惹来麻烦。想到这里,马援更加不安了。他放下手里的兵书,提起笔来,伏案疾书,给两个侄子写信:

“我听说你们知道别人的过失,如同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用耳朵去听,嘴却不能说出来。好议论人长短是荒诞的,也是不正常的。这是我最厌恶的,我宁死不愿子孙有这样的行为。你们知道我最厌恶这样的行为,希望你们不要忘了我说的话。”

马援在信里还以龙述和杜季良两个人为例,劝说自己的侄子。龙述为人敦厚善良,考虑问题周全、谨慎,不但谦虚,生活也十分节俭,在军中很有威望;而杜季良这个人当时任越骑司马,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正误集于一身。这两人都是马援所看重的爱将,但马援却希望侄子效法龙述,不要效仿杜季良的为人。

马援把信写完后,长出了一口气,似乎轻松了一些。随即,马援叫来传令兵,让他骑快马,立即起程,把这封信星夜送到家里。在上马之前,马援还再三叮嘱传令兵,一定要多加小心,那封信千万不能有失。传令兵郑重地答应着,心想,既然是十分重要的信,为什么要送给自己的侄子,难道将军家里出了大事不成?传令兵哪里猜得到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思。

在马援看来,教育好自己的侄子,与战场的胜败几乎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是把“以人为镜”与战争的成败,看得一样重要。

◎故事感悟

马援苦心孤诣地用讲事实摆道理来向两个侄子说明为人、为官应该拥有的善良品行和应遵循的准则,在马援看来,教育好子女是比自己取得军功还要有意义的事情。

◎史海撷英

马援平定交趾

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60余城,徵侧自立为王。

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

建武十八年(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2000余艘,战士2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5000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3.2万户,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

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建武二十年(44年)秋,马援班师回朝,军吏经瘴疫死者大约一半。光武帝赐他兵车一乘,朝见时位次九卿。

◎文苑拾萃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在征讨叛军凯旋后,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一个很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马援对孟冀说:

“我希望你有好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呢?我立了小功就接受了一个大县,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有什么来帮助我呢?”

孟冀说:“我水平能力不够。”

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

孟冀:“你确实是勇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啊。”

陆机劝人改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戴渊是东晋时期人,从小生活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他小时候机灵聪颖,五六岁时就能像一个将军一样指挥邻居家的孩子们游玩,甚至一些年龄比他大的孩子也心甘情愿地受他指挥。人们都夸奖戴渊是个难得的人才。

可是当戴渊稍大一些时,却变得不肯读书了。后来干脆弃学,在外面游荡,动不动就和人动武打架。还常常指挥他的一帮小兄弟到处偷吃扒拿,扰得整个地方乌烟瘴气,谁见了他都害怕。

戴渊的父母初时对他还苦苦劝诫,可没有用。父母被他气得捶胸顿足,但又毫无办法,实在忍无可忍,便把他赶出了家门。

戴渊离家之后再也没有人管束了,更加无法无天了。他纠集了一群无赖少年,流窜在长江、淮河一带,专门干些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勾当。来往的车辆舟船,只要被他们盯上,没有一个不被抢劫的。一时,弄得江淮一带的行人只好绕道而行。

官府派人去捉拿戴渊一伙,但是每次都被他们逃脱了。有几次虽然捉住他的几个同伙,却招惹了更多的麻烦,戴渊指使他的人将官府也洗劫一空。一些无能官吏十分害怕,只好辞官还乡。

有一天,同伙向戴渊报告,说是在长江发现一条大船,船上装满了包裹箱笼,随船的人也不多。

戴渊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以为有“大鱼”来了,立刻带领手下的人到江边察看。果然见到一条大船在江面上缓缓地逆水而行,船身装饰华丽,船头和船尾都堆满了箱笼,船上只有几名船夫。

戴渊一伙见了,喜从天降。戴渊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手下的人便飞快地跑开了。

再说在这条大船上的不是别人,正是东吴很有名望的学者陆机。陆机此时乘船到洛阳去休假,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戴渊一伙。

这陆机毕竟是个胸怀坦荡的学者,处变不惊,他见有人来抢劫,仍然镇静自若地走出船舱,站在船头仔细瞭望。

只见戴渊坐在江边的一张交椅上,神情自若地指挥着一群少年进行抢掠,每个指令都是那样得当,那样有条不紊。那些少年在他的指挥下动作也都很麻利、果断。

陆机看了,不由得暗暗称奇。再仔细一看戴渊,只见这位翩翩少年的神情姿态无不超群出众,虽然是在干着抢劫的勾当。

陆机看过之后,不由得扼腕叹息“可惜,可惜”。西晋末年,是我国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南侵,而晋朝统治者却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那正是朝廷迫切需要人才的时候,如果能使戴渊这样的人幡然悔悟,弃暗投明,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

陆机想到这些,便从容不迫地走到船尾,和颜悦色地对岸上的戴渊说:

“我刚才看你指挥手下人时的神情,就像一个指挥作战的将军一样,你既然有这么大的才能,为什么不能做点有利于国家的事业,却要在这里干这种鸡鸣狗盗见不得人的事情呢?”

戴渊在岸上也早已注意到陆机了,他看到手下人跳上陆机的船只抢劫时,陆机镇静自若,毫无惧色,心里暗暗称奇。他想:

“我在江湖闯荡已经多年,从来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客人,大难临头却神情自若,面不改色!”

当陆机走到船尾来和他讲话时,戴渊发现陆机确实是个知书达理、气质不凡的人,心里先有了几分敬畏,又听陆机说出上面这些不同凡响的话来,不由得惭愧万分,无地自容。

当他得知面前这位和善的长者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学者陆机时,立刻拜倒在地,请求陆机宽恕。

陆机微笑着说道:

“我刚才问你的话,你还没有回答我呢!大丈夫生当尽忠报国,死也要死得其所,你为什么偏偏要在这江湖上鬼混,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

戴渊涕泪交流地哭诉道:

“我从小不读诗书,不明事理,干了不少坏事,被父母赶出家门,从此破罐子破摔,弄得天怒人怨。现在我不做这些事又能做些什么呢?再说,我现在名声这样恶劣,谁还会收留我呢?”

陆机沉吟了一会儿,对戴渊道:

“你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的天良还没有泯灭,还没有到完全不可救药的地步。只要你能痛下决心,弃恶从善,以你这样的才能是完全可以为国家作出一番事业的。”

戴渊听了陆机的这番教导,觉得自打出生以来,从来没有人这样真心、友善地对待自己、关心自己。他不由得心里一热,连忙扔掉手中的武器,对陆机再次下拜,恳求归附陆机。

陆机见他言辞恳切,确有悔改之心,便欣然同意。从此,戴渊虚心诚意地跟随陆机读书学习,他十分勤奋,进步极快,终于成为一个为人正派、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人。

陆机见戴渊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悔过自新,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他更加器重,与他结为好友,又推荐他出来任职。戴渊果然不负众望,指挥军队作战得心应手,打了许多胜仗。戴渊后来成为东晋大将,官封征西大将军,为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戴渊为东海王越军咨祭酒,出任豫章太守。

◎故事感悟

人生在世,难免会做错事、走错路,但陆机能以一颗温厚的善心劝说他人改过,实为善人的典范。而戴渊能够听从规劝、改正错误,使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并建立功业,同样值得称颂。

◎史海撷英

王敦之乱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司马睿闻讯后大怒,遂命刘隗等人赶往建康准备防守。不仅如此,司马睿还亲自披甲出镇城郊。

王敦率军一路前进到石头城(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本来他打算进攻刘隗镇守的金城,但杜弢劝他先攻石头城。王敦听从了杜弢的建议。守将周札开城门投降,王敦又击败了戴渊、刘隗、王导、周顗、郭逸和虞潭的进攻,刘隗和刁协北走。

王敦攻入石头城后,并不急着到建康朝见司马睿,反而拥兵在石头城,更是放纵兵士四处劫掠。官众因乱逃走,只留下安东将军刘超领兵与两名侍中一同侍奉司马睿,司马睿也只得求和。

王敦见到王导时,责怪王导在当日司马睿继位前不听他劝,改立幼主而让他可以专擅朝政,才令内乱发生,几乎令王氏覆灭。但王导仍秉正地与王敦议论,王敦无法争辩。后来,王敦自任丞相、江州牧,进封武昌郡公,又加羽葆鼓吹,让太常荀嵩拜受,王敦曾假意辞让。

王敦又杀了周顗、戴渊,更因太子司马绍为人有勇略,意图诬陷他不孝而废掉他,但遭到了温峤的大力反对而不能成事。

不久后,王敦便回到武昌,遥控朝政。得势后,王敦开始谋害易雄等忠良之士,又在朝中树立党羽,将相州牧都是王氏族人,而且又以沈充、钱凤二人为谋主,纵容手下为非作歹,无法无天。其堂弟王棱曾不断劝谏王敦,但却遭到王敦暗杀。王敦后又自领宁州和益州都督。同年,司马睿因忧愤而死,由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自新

(南朝·宋)刘义庆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王羲之题字助人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文同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故而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在宁阳题字助人的故事,至今都在流传。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路过大孟集,看见一家买饺子的店铺门口人声喧嚷,非常热闹。尤其是门旁的那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对联是不错,可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字也配当匾吗?可是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敢如此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