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04

第4章 温和善良(2)

于是,王羲之走过去看个究竟。近处一瞧,铺内有一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的旁边。已经包好的白面饺子好像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过来,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中。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再继续排队一样飞过来,而且准确无误。

王羲之感到十分惊讶,就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碗饺子,然后坐下等着。这时他才发现,那些饺子个个都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小鸭子一样,真是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饺子煮好后,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王羲之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一咬,一阵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一大碗饺子就被王羲之吃完了。

饱餐之后,王羲之心里想:这鸭儿饺子这么好,只是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了,与这美味的饺子实在是不能相配,我何不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呢?也不辜负我来此品尝。

于是,王羲之就问店伙计:

“请问您的店主人在哪里?”

伙计指着矮墙说:

“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包完之后,老婆婆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个越墙而过飞进锅里。老人的高超技艺让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

“老人家,像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50年,深熟需一生。”

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儿,好像在品味着这句话的含义。然后他又问道:

“您的手艺这么好,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

“相公你是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只为高官和金钱题字,哪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王羲之听了老人的话,脸上顿时感到火辣辣的。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第二天,王羲之就要离开宁阳了。在路上,他又碰巧遇到一位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市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也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见状,很是同情,就走上前问老婆婆:

“您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再卖,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也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书法家,只是见他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还给了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只是看王羲之写的字很潦草,就不高兴了。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子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肯定会有人买的。”

说完,王羲之就离开了。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结果集市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她的扇子,一箩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故事感悟

王羲之温尔和善良,帮助了两位老婆婆。我们做人也应该如此,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为他人行方便,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仰。

◎史海撷英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

王羲之7岁时就跟随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地说:

“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相传王羲之住处的附近有一个小池子,王羲之每天在练完书法后都要到此洗笔。久而久之,池水竟然变成了黑色,甚至能直接蘸取充墨汁用。

王羲之善于写草书、隶书、八分、飞白、章草、行书等,各种字本都写得很好,而又自成一家,千变万化,有如神授。他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五种字体都是神品。他的妻子郗氏也精通书法。他有七个儿子,其中王献之最出名,玄之、凝之、操之等也都精通草书。

后来,王羲之用章草体给庾亮写了一封信,庾亮拿给庾翼看。庾翼看了以后,内心十分佩服,就给羲之写信说:

“我从前有八幅张芝写的章草,南渡长江时颠沛流离丢失了,为此我经常感叹:这样神妙的墨迹永远也看不到了。忽然看到你写给家兄的书信,眼前突然出现了奇迹,刹那间好像从前遗失的章草又出现在面前。”

◎文苑拾萃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战事中的温文尔雅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杨万里

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86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征东大将军萧衍率兵东下时,豫州刺史马仙琕不肯归顺萧衍。萧衍就派马仙琕的熟人姚仲宾去劝说他。

马仙琕先是热情地设宴款待姚仲宾,然后在军门把姚仲宾斩首示众了。

萧衍又派马仙琕的本家叔叔马怀远去,结果马仙琕却说要大义灭亲,多亏部下求情,马怀远才捡了一条命。

萧衍到达新林时,马仙琕还是每天派兵拦截萧衍的运粮船。萧衍围困宫城时,各州郡纷纷派使者来投靠萧衍,吴兴太守袁昂却在境内抗拒不投降。

后来,建康平定了,萧衍派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抚东南一带,嘱咐他说:

“袁昂世代有名节,不可用兵威凌辱他。”

李元履到吴兴,向袁昂宣读了萧衍的旨令。袁昂还是不投降,只是打开城门,撤去守备而已。马仙琕听说京都失陷,泣不成声。他对部属说:

“你们都有父母,不可不顾及。你们做孝子,我做忠臣吧。”

他命令城内的军队全部出降,只留下几十名士兵,闭门独守。

不一会儿,萧衍的军队冲进来,把他围了几十重。他让士兵拉开弓箭,谁也不敢靠前。僵持到天黑,他才放下弓箭,说:

“你们尽管来抓我吧,我不会投降的。”

萧衍把他和袁昂都释放了。萧衍说:

“二位的行为,让天下人看到了什么是义士。”

接着,他又对马仙琕说:

“公子小白不记管仲的旧仇,重耳不记寺人的旧怨,他们都为古人所赞美。你不必因为过去的事情见外。”

马仙琕感动地说:

“小人好比失去主人的狗,被新的主人豢养,那只好为新的主人使用了。”

萧衍听罢大笑,对马仙琕和袁昂都给以优厚的待遇。

◎故事感悟

萧衍心胸宽广,所以能够得到部下的广泛支持;萧衍的心也是温和善良的,所以能够得到部下的拥护。

◎史海撷英

萧衍勤政

梁武帝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非常显著。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冬天手都冻裂了。

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还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文苑拾萃

车中见美人

(南朝·梁)萧纶

关情出眉眼,软媚著腰肢。

语笑能娇媄,行步绝逶迤。

空中自迷惑,渠傍会不知。

悬念犹如此,得时应若为。

公义温和得民心

◎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申居郧

辛公义(540—602),陇西狄道人。他早年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北周天和年间,被选为良家子任太学,为太学生时以勤奋好学著称。武帝宇文邕召入露门学,学习道义。武帝每月将学子集中于御座前,让他们与大儒一起讲论道义。对公义所论,武帝数次赞叹他有独到见解,同辈人因此很羡慕他。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驾部侍郎辛公义被任命为岷州刺史。当时,岷州地区的人都很害怕疾病,认为病都会传染,因此人一得病,就被单独隔离,连家人都远远避开。很多病人因为得不到悉心护理而死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很冷漠。这种做法在当地已经习以为常,辛公义决心用仁爱之心感化民众,改变这一陋习。

这年的夏季,又有许多人患病,辛公义在自己的厅堂内铺设床榻,把所有的病人都接来救治。于是,厅堂内甚至外面的走廊里都被几百名病人挤满了。

辛公义用自己的钱给病人请医买药,他昼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巡视照料。很快,病人一个个痊愈了。

辛公义派人叫病人的亲属来接人,对他们说:“你们看,这病怎么会传染呢?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病人的亲属既感动又惭愧,回去后纷纷传颂辛公义的恩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生了病都去找辛公义,他们的亲属也都留下照料病人。从此,人们相互之间和睦亲爱,旧的陋习被彻底铲除了。

◎故事感悟

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用实际行动造福百姓,辛公义的行为可谓胸怀善念、大公无私!

◎史海撷英

辛公义勤政

辛公义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他把案件全部判断完后,才回到大厅。受领的新案子,他都不用文字记下来,而是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回到厅里住宿,案子不结案,他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做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地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

李世民温文尔雅

◎善良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格言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陇西成纪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