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02

第2章 导言

“温文尔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陈锡九》一章。其中有“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之语。在此之前,“温文”和“尔雅”,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词语。

“温文”一语,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其中有“恭敬而温文”之语。一般“温文”的解释是:温润文章。就“尔雅”的词义而言,所谓“尔”,应该是“遐迩闻名”之“迩”的通假字。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人用“尔雅”来赞誉和形容文词或文章的纯正高雅。司马迁《史记·儒林传序》中“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尔雅”,正是此意。

只有长期地温习文章、温润文明,接近纯正、趋近高雅,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温文尔雅,是一种气质与风度。温文尔雅之人,一要学识渊博,二要气度非凡。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谦虚的微笑、微躬的躯体、文雅的言行、真诚的交流、低调的姿态,都是温文尔雅的外在表现。

温文尔雅,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一种厚积而薄发的智慧光芒。它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读书之人,温文尔雅自然是本分;军旅战将,战术精通,武艺高强,倘若又能饱学诗书,则堪称儒将;经商之士,既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又学识不凡者,叫儒商;从事演艺的人,表演艺术精湛,又喜欢读书,学养深厚,则称儒伶;为官之人,博学多识,气度不凡者,则称为儒官。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越来越崇尚个性,以彰显自身的魅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不少人追求个性的同时,却与儒雅之风背道而驰,具有儒雅风度的人也日益减少。相反,不修边幅,满嘴粗话脏话,言行举止不合常规的人越来越多。凡此种种的“失礼”、“违规”、“违纪”行为,并不是小节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气度问题、思想问题、修养问题。正是因为这些人和这些事,让我们这个社会失去许多亮色。这更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继承先人温文尔雅的作风,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

儒雅的气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自身努力修炼出来的。同时,它也不是几个姿势就能学会的,而是靠长期文化熏陶和滋润才能练就的一种姿态。因此,要达到温文尔雅的境界,首先要博学,要多读书,提升内涵;其次是要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方能达到儒雅的境界。

请谨记,提高自身素质,传承中华文明,营造儒雅之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