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13

第13章 文人雅事(8)

“恕我放肆。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大人算写绝了,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却不太完美。若把‘一片红’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上呼下应,有声有色。‘一片红’的范围受‘片’字所限,气魄不大;而‘一声红’可是蟠龙山之红,也可是普天之下的红,其气其势,迥然不同。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妙哉!妙哉!老翁我真真受教了。”英姑一番言语,说得陆游眉飞色舞,赞叹不已。

陆游辞别英姑父女后,前往蟠龙桥头将对联改过,这才跃马扬鞭,疾驰而去。

◎故事感悟

陆游为了能获得他人的指教,不惜多次虚心求教,精神实在可贵!这也许就是文人的“倔强”精神吧。

◎史海撷英

中国文学史上的陆游

诗人陆游共有9300余首诗词存下来。总体来说,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的诗仅有200首左右,而且主要偏于文字形式,还没用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个时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的时间,存诗有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陆游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热情的时期,也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个时期是他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的20年时间中,存诗约有6500首。诗中大多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地时流露出苍凉的人生感慨。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一种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不论哪个时期,陆游的诗中都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且以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的体裁也很丰富,无论是古体、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出色的作品,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做了出色的发挥。

◎文苑拾萃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南宋)陆游

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

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

酌之一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

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

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却驾白凤骈斑虬,下与麻姑戏玄州。

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

王献之雅事两三件

◎多虚不如少实。——陈敷

王献之(344—386),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尤其善于写草书和隶书。他从小就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来师从张芝学习书法。以后,他一改前人的各种成规,另外创造自己的笔法,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书写。通过这种创新写出来的字,与自然的规则正好相合。

王献之在刚刚学习写字时,父亲王羲之多次从他背后偷偷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结果都没有抽出来。王羲之高兴地赞叹说:

“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出大名的。”

于是,王羲之就书写了《乐毅论》送给他。王献之认真学习《乐毅论》,竟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王献之的小楷字写得可以说到了穷微入圣的境地,字体结构紧密,不比父亲王羲之写得差。但如果把字写大,就显得过直了,缺乏姿态,难以与父亲的字体相比。只是在行书、草书中,舒逸之气超过了父亲。

太元年间,朝廷新建了一座太极殿,谢安想让王献之为太极殿题写一块匾额,使之成为万代流传的宝物。但是,他又不便直言,就对王献之谈起韦诞登上高凳为魏明帝题写凌云台匾额的事。

王献之很清楚他的用意,就严肃地说:

“韦诞是魏国的大臣,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如果有这件事,从这就可以知道魏国的国运是不会长久的。”

谢安听了这话后,就不再让王献之写了。

王献之在任会稽内史期间,有一天,他出去游玩,见北面房子的墙壁刚用白粉刷过,十分白净。王献之就让人取来扫帚,沾着泥浆,在白墙上写字。他写的字有一丈见方,笔画是灰黑色的,但文采风扬,相当有气势。周围的人看到后,每天都来观看,以至于简直成了闹市。

后来,王羲之看了,也赞叹字写得好。王羲之就问周围观看的人,这字是谁写的。周围人回答说:

“是你家七郎写的。”

王羲之很高兴,在给亲近的人写信中说:

“献之的飞白体大有长进,都写到墙壁上了!”

王献之十分喜爱写字,一有机会就会制造出一些玄妙的事情来。有一个多事的少年,用精致的白纸做了一副手铐,拿到王献之那里。王献之觉得很新奇,就拿过来在手铐上面写字,草体、楷体等各种书体都写了,正好把手铐写满。

好事的少年见王献之身边的人有夺取手铐的意思,马上抱了纸手铐跑了。王献之身边的人果然追到门外,双方一抢,结果纸手铐被撕为两截,少年只拿到了一半。

王献之在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的父亲羊不疑担任乌程令。羊欣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但书法已经相当有造诣了,王献之和他关系很亲密。

有一天,王献之到乌程县羊欣的书斋,只见羊欣穿着白绢裙在午睡。王献之就在他的裙子及裙带上写满了字。

羊欣醒来一看,既惊讶又高兴,就把裙子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后来献给了朝廷。

◎故事感悟

王献之对书法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他还具备文人高雅的气质和境界。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雅事。可以说,王献之是很多文人所崇拜的典范。

◎史海撷英

王献之的书法造诣

对于王献之的书法,张怀瓘在《书议》曾这样评价:

“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义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献之学父王羲之书,后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可惜的是,他43岁便去世了,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应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等,一一融入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很像他的父亲,擅长丹青。桓温尝请他画扇而,王献之一时失手,误落了一点墨,索性顺势画成“乌驳牸牛”图,尤为妙绝;又在扇面上写《驳牛赋》,可谓机敏过人。

王献之所写的曹植的《洛神赋》,用笔挺秀直书,显然是改革了父亲圆转善曲的书风,吸取了西汉古隶的笔意。让隶方整多用直笔,王献之正是以直笔人真书,才使得真书又有新意。

米芾风雅拜石为兄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颠”之称。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但他写文章的水平也十分高超,追求文笔奇特,妙语惊人,不重蹈沿袭前人做文章的路子。

他还特别擅长书画,书法坚劲流利,气韵飞动,具有王献之的笔意。画山水人物别出新意,自成一家。尤其临摹,可以达到以假乱真难以辨认的程度。他还精于鉴别,遇到古代器物、书画便如获至宝,极力寻求索取,一定要搞到手才罢休。王安石曾摘录他的诗句写在扇面上,苏轼也喜爱和赞赏他的诗。

米芾的穿戴仿效唐人,风姿神采,潇洒风流,言谈清晰流畅,所到之处人们争相围聚仰观。而且,米芾生性好洁以至成癖,从不与别人同用洗面用具。他举止怪异,经常被人们传为笑谈。

在无为州治(今安徽无为)有一块巨石,奇形怪状。米芾看到后,喜出望外,整好衣冠就向巨石叩拜,并把巨石称为自己的兄长。

由于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仕途之道也屡遭困顿。他曾奉诏命仿照《黄庭》小楷作周兴嗣的《千字韵语》,还曾被允许进入宣和殿观赏其中的书法珍品,人们都把这个看做特别荣耀的事。

◎故事感悟

米芾拜石头为兄传为奇谈,也许,文人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想吧!而这种不同常人的举止也许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史海撷英

米芾恃才傲物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但他却不善于官场逢迎,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上,因此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

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米芾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的人。

◎文苑拾萃

蝶恋花

(宋)米芾

千古涟漪晴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鏊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祝枝山妙手题联

◎任你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生而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当时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明代的祝枝山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能诗文,工书法,和唐伯虎、文徵明、徐桢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祝枝山10岁那年,参加了县里的童子试。临考前,私塾先生有意想再考他一下,就出了一个上联要祝枝山答:“闲看门中月。”

这是拆字联,繁体字“閒”,正是“门”中一个“月”字。

祝枝山马上对道:“思耕心上田。”

“心”与“田”合起来正是一个“思”字。老先生见祝枝山才思如此敏捷,知道他这次参加考试肯定能考个好成绩。

考试这天,县令亲自主持童子试。县令见祝枝山眉目清秀,先有了几分喜爱,便把祝枝山叫到跟前,指着自己茶杯上画的太极图出了一个上联:“杯中含太极。”

祝枝山一时无从答对,忽然发现县令桌案上有一部《易经》,便应答道:“书内孕乾坤。”

县令听了,问祝枝山:“何为乾坤?”

祝枝山回答道:

“《易经》里写的,不全都是乾坤八卦的无穷变化吗?”

众人听了,均连连称是,都夸这孩子长大后必成大器。

祝枝山果然不负众望,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名扬四海,结交了许多文友。

有一天,祝枝山与唐伯虎一起到郊外闲游,见农夫车水灌田,祝枝山即兴出了一句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此联不仅表意准确,而且在文字上颇为讲究,前一个词的末尾一字,正是后一个词的开头一字,俗称“顶针续麻”。

唐伯虎虽然才华过人,但面对这样的难对也一时犯了踌躇,后行至稻场,才恍然大悟,灵机一动,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枝山也连称唐伯虎对得妙绝。

又一天,祝枝山的一位朋友给祝枝山送来两坛好酒。祝枝山不喜欢一个人喝闷酒,就把唐伯虎叫来,二人开怀畅饮。

这时,祝枝山已稍有醉意,便口占一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唐伯虎此时虽觉头晕脚轻,但思维尚未混乱。他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对道:“刘伶饮尽不留零。”

◎故事感悟

祝枝山和唐伯虎是“吴中四才子”中的二杰,他们都才思敏捷,学问饱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做文章看似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细品,其精妙处令人拍案,至今他们留下的诗文、画作在我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史海撷英

祝枝山的文学成就

祝枝山擅长诗文和书法,尤其他的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

“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

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祝枝山的主要著作有:《怀星堂集》30卷、《苏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 《浮物》1卷、《野记》4卷、《前闻记》 1卷、《志怪录》5卷、《读书笔记》1卷等。

◎文苑拾萃

太行歌

(明)祝枝山

上客坐高堂,听仆歌太行。

六岁从先公,骑马出晋阳。

遥循厚土足,忽上天中央。

但闻风雷声,不见日月光。

狐兔绕马蹄,虎豹嗥树旁。

衡跨数十州,四面殊封疆。

童心多惊栗,壮气已飞扬。

自来江南郡,佳丽称吾乡。

邈哉雄豪观,寤寐不可忘。

人生非太行,耳目空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