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14

第14章 文人雅事(9)

唐伯虎巧对众儒

◎男儿立志三步曲:齐家、治国、平天下。——唐寅

唐寅(1470—1523),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江苏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唐寅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唐伯虎少年时便很有才气,诗画俱佳,其画以山水人物见称,为“明四大家”之一;其诗多凄怨之词,号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才思敏捷,还十分善于对对联。传说有一年的初夏时节,唐伯虎携文友游览南方,来到湖南地界后,本地文人墨客慕唐伯虎大名,在洞庭湖畔设下盛宴,为唐伯虎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来客中有一位姓侯的举人,自恃知书通文,更得意于自己在对对联上的某些特长,想乘机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华,也想试探一下唐伯虎的真才实学。于是,他提出要与唐伯虎联诗作对,以助与席者的酒兴。

唐伯虎虽再三逊让,但侯举人却执拗不放,无奈只好奉陪。侯举人当即出了一句上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唐先生自何而来。

唐伯虎见此人态度傲慢,目中无人,乃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立刻答出下联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游子从天而降。

侯举人见唐先生气势与才华果然不同凡响,下一步可不能马虎对待。于是,他随手在湖畔的一棵鲜果累累的李子树上摘下一个李子,扔在湖中,又道出一条更难的上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吟罢又说道:“唐先生,此对乃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大人下联若得如此,我当甘拜下风。”

当时正值仲夏鲜花盛开之时,群蜂纷飞,正忙着采花酿蜜。唐伯虎偶观此景,马上诵出了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众文人墨客听后,个个服气,都甘拜唐伯虎为师。

◎故事感悟

侯举人在才子唐伯虎面前,也只能落得个自讨没趣。唐伯虎妙对众儒,出口即对,表现出他才思敏捷,机敏睿智。

◎史海撷英

解字谜唐寅得良师

相传,唐伯虎的老师沈石田是祝枝山为他找的。唐伯虎幼年时家境不好,父亲在苏州开酒馆谋生。不过酒馆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经常有文人墨客来这里饮酒吟诗。

唐伯虎自幼便喜欢画画。13岁时,父亲让他在店中帮忙干活,不再上学,每每画出得意的画就贴在店墙上。

有一次,才子祝枝山来到酒馆喝酒,看到了墙上的画,很喜欢,就问老板这画是由谁画的。老板回答说是儿子唐寅画的。祝枝山很惊讶,要求见见这个孩子。

在得知了唐寅的家境贫寒之后,祝枝山决定帮助他找一位丹青妙手来教他画画。不久,祝枝山就带着画师沈石田来到了酒馆。

沈石田也很欣赏唐寅的画,但想考考他才气如何,就为他出了一个字谜:

“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是树,这是什么字?”

唐寅略一思考就说出了谜底是个“彬”字。

沈石田很高兴,当即便收唐寅为徒。

◎文苑拾萃

贫士吟

(明)唐寅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汤显祖智对对联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等。

明代有一位大戏曲家,名叫汤显祖,小时候吟诗作对便出手不凡。

汤显祖9岁那年,有一天,他跟父亲去亲戚家,一路上少不得爬山越岭,乘舟过河,十分奔波,但汤显祖却非常喜欢这大自然的风光,只觉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可爱,而且不时触景生情,吟出几句诗来。父亲听了,心里相当高兴。

这一天,父子俩乘船过了一条大河后,眼见日落西山,但前不着村、后不见店,何处去住宿呢?

父子俩正踌躇之际,忽然在一片树林中发现了一座寺庙。父子俩喜出望外,于是紧走几步,到了寺庙前,只见门匾上写着“十佛寺”三字。

父子敲门,一个小和尚开门探出头来,问有什么事?父子俩说想借寺庙住一宿,明天赶路。

这时候,寺中长老闻声走了过来,说:

“本寺有规矩,想住宿并不难,但必须能对上我出的上联方可。倘能对出,吃住一分钱不要;如果对不出,那就不能接待。”

汤显祖听了,一点也没有畏惧,笑着说:

“长老,请你出上联。”

长老出口说: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这上联嵌着“万、千、百、十”四个数字,并不好对,但汤显祖很轻松就对上了: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汤显祖想到了刚才乘舟过河时的情景,马上就对上了。寺院长老听了,不仅免费招待了他们父子俩,还点烛聊了半宿。

◎故事感悟

寺庙的规矩显得怪异且不真实,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汤显祖以他才高八斗的才学赢得了长老的认可。

◎史海撷英

汤显祖创办书院

古代徐闻县民风好斗,人皆轻生,汤显祖为了推广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并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

汤显祖将书院的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

“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汤显祖在教学上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谈修,每日津津不厌。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县文风渐盛,科举盛行。

◎文苑拾萃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江 宿

(明)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郑板桥出联断案

◎君有奇才我不贫。——郑板桥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他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传说郑板桥在刚刚到淮县任县官时,一位白发苍苍的私塾先生前来告状,称一位财主请他教学,议定为一年酬金八吊。但到了年底,财主却分文没有给他。

郑板桥听了后,半信半疑,同时又怀疑这位塾师无能,误人子弟,导致主人不给酬金。于是就说:

“你口说无凭,我不能单信你一面之词。这样吧,我当面试你一试,你看可好?”

私塾先生说:

“请大人出题了。”

郑板桥想了想,说:“那就以‘塾师’为题目,你自撰一副对联吧。”

私塾先生拿过纸笔,很快就写出一副自道苦衷的联句: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众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扫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郑板桥见他写得工整贴切,生动凄苦,不断点头称“好”。但还是不放心,又说:

“我再出一个上联,你对对看。”

于是,他便以大堂上的灯笼为题,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顺口就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塾师对对工整,并非无能之辈,就把欠下塾师酬金的财主找来,当下判定塾师为胜。财主不敢再赖账,乖乖拿出八吊钱给了塾师。

老塾师千恩万谢,郑板桥却笑笑说:

“不用谢,不用谢,如你别处没事可于,以后就留在县衙门吧,我这儿正好用人。”

老塾师又是千恩万谢,随即便留在了郑板桥身边。

◎故事感悟

郑板桥可谓机敏善识,出对联断案,在中国古代断案历史上实在少见,真是妙趣横生。

◎史海撷英

郑板桥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30岁以后卖掉以前开的学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的10年期间,他也进行了一些旅游活动。

32岁时,郑板桥出游江西,在庐山结识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33岁时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识了紫琼崖主人。35岁,客于通州。36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37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文苑拾萃

桃叶渡

(清)郑板桥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纪晓岚巧对乾隆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清乾隆年间,皇帝南巡,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来到顺天通州。这时,乾隆皇帝来了灵感,出了一句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让身边的随从人员对出下联。众人想了半天,面面相觑,谁也对不出来。

这时,乾隆又目示纪晓岚,让纪晓岚对。纪晓岚本来不想对,但皇上点到头上了,只好对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连连点头,称赞纪晓岚对得妙。

有一年,乾隆皇帝登泰山,这当然少不了一些心腹大臣、皇亲国戚等在身边陪伴。一行人先到东岳庙祭祀,这时正逢野台梆子戏演《西厢》。乾隆一时来了雅兴,口出一联要让群臣对:

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上联一出,各大臣你看我、我看你,谁也对不出。后来,乾隆又点名让纪晓岚对。纪晓岚是对对高手,马上应道:

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

众人都说:“好对,好对。”

还有一年的夏天,纪晓岚陪乾隆一起游湖。皇上游湖,自然是少不了轻歌曼舞,饮酒作乐。玩到兴奋处,乾隆对纪晓岚说,要以联语为戏,于是随口说道:“两碟豆。”

纪晓岚对:“一瓯油。”

乾隆改口:“两蝶斗。”

纪晓岚亦改口:“一鸥游。”

乾隆又续道:“林间两蝶斗。”

纪晓岚说道:“水上一鸥游。”

从这些对句中,足见纪晓岚博学多才,思维机敏,难怪乾隆那么喜欢他。

乾隆皇帝在带领群臣巡视江南时,途经一个池塘,见塘内荷花含苞欲放,有如红拳浮在水面,遂口占上联,让纪晓岚答对: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眼望岸上一片苘麻,灵机一动说: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随后,他们一行人来到一座四方八角的桥上,乾隆见桥造得十分壮观,便又脱口吟出上联:

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纪晓岚即时对道:

万岁爷,爷万岁,跪在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故事感悟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个有才华的人,而纪晓岚更是才思敏捷。在他们的对联中,既可以看出对联的精妙,又给人以无尽的文学享受。真可谓千古绝对!

◎史海撷英

纪晓岚题联讽庸医

有一个庸医,医道拙劣,常出事故,曾把纪晓岚耽误了好几次,纪晓岚对他十分不满。可这医生偏偏再三来请求纪晓岚的“墨宝”,其用意当然是想借纪晓岚的名望地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纪晓岚一时却不过情面,只好替他写了一块匾额——“明远堂”。

医生看这字面很漂亮,就高高兴兴地拿着匾额回去了。

旁人不解纪晓岚题这三个字究竟什么用意。他解释说:

“经书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的句子吗?像这样的医生,只好说他‘不行’。”

听的人为之哑然,于是又问他:“假如这医生再来纠缠不休,定要配幅对联,你打算怎样?”

纪晓岚回答说,早已想好了两副对联,一副五言的,是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诗里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变换两个字,成为:“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上联中的“不明”是指医道不高明,“财主”就是借求医的病家,下联中的“故”字解释为“事故”);另一副七言对联,上联是用杜甫《兵车行》诗里的现成句子:“新鬼烦冤旧鬼哭”,下联是用李商隐《马嵬》诗里的现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

想来这两副对联后来是不会写出去的,但就其对仗而言,就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而且引人发笑。

◎文苑拾萃

七绝二首

(清)纪晓岚

(其一)

山色空濛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其二)

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

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