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9442400000012

第12章 文人雅事(7)

“清水池边洗和尚”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苏轼

佛印(1032—1098),俗姓林,名了元,字觉老,北宋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自幼聪慧,3岁诵《论语》,5岁能诵诗三千首。在竹林寺读《楞严经》,不久出家,至庐山开先寺礼云门下三世善暹禅师为师。19岁时到庐山圆通寺参谒居讷禅师,历任淮山斗方寺、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寺住持。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苏东坡的好友之一佛印和尚经常到东坡住处吟诗作对,饮酒聊天,苏东坡有时也上寺院同佛印把酒谈古论今。

一天,佛印和尚突然造访苏东坡住处。此时恰苏东坡妹妹苏小妹正在东坡书房里,她见佛印和尚来了,急忙躲进纱帐子里去。

佛印进到书房落座后,见纱帐子里隐约有人,猜到是苏小妹,便吟出一上联: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知是佛印在戏弄她,马上在帐子里对出下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又一日,佛印和尚来苏东坡家里谈论佛经,苏小妹得知后,想起上次佛印和尚取笑之事,便写一上联,让身边侍女送给佛印。联语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知是苏小妹在讥笑自己不能成佛,随即写出下联,让侍女捎回: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小妹看了,暗暗佩服佛印确实才学不浅。

◎故事感悟

以对联相互嘲讽,却又带着善意的戏弄,这才是文人喜欢做的事吧!

◎史海撷英

佛印与苏东坡

宋朝保守派复辟后,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东坡虽然信仰佛教,但却不喜欢和尚。听说瓜州金山寺内有一个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去会一会这个和尚。

这天,苏东坡来到庙里,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都静静地听着。苏东坡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也不过是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

于是,苏东坡的话题慢慢扯到了佛事上。这时,佛印问:

“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东坡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

“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都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东坡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自己还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

“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东坡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治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轼懵了,忙问道:

“小妹为何发笑?”

“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文苑拾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黄庭坚醉中作对

◎贫贱交情富贵非。——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笃信佛教,事亲颇孝,虽居官位,却亲自为父母洗涤便器,为二十四孝之一。

北宋有一位著名诗人黄庭坚,自幼聪明伶俐,诗文并举,才学过人。

少年时,黄庭坚在家乡一带就小有名气。待饱读诗书、学业有成后,便走出家乡,游历名胜古迹,一来是开阔眼界,二来是想结交一些文人墨客。

这一日,黄庭坚来到江西抚州,在街市上逛了一天,晚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第二天去一家酒店,谁知三杯两盏,一个人还喝多了,然后就来到文章桥上,袒胸露腹地仰卧在桥上晒太阳。

恰巧在这时,知府大人坐轿途经这里。看到有人拦路,知府大人不得不下轿。

知府大人走过来对黄庭坚说:

“你怎么喝到这种程度?上一边休息去,不要挡本大人的路!”

黄庭坚半睁醉眼说:

“让路可以,不过你得对上我出的一联。你如果对得上,我马上走;若对不上,对不起,你就绕道走吧!”

知府大人还算有修养的人,也没有怪罪黄庭坚,就说:“好,请你出上联吧!”

黄庭坚这时似乎酒也醒了,随口道出上联: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知府大人一听,觉得这上联出得奇巧,不太好对。但知府大人毕竟也是进士出身,满腹经纶,略思索一下对道: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黄庭坚见知府大人对得又快又好,不得不让开路。但知府大人似乎并没有马上走的意思,而是随口又道出一上联:

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黄庭坚看看岸边,对道:

两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知府大人见黄庭坚思维敏捷,应对如流,心里便对黄庭坚有了好感,于是便邀黄庭坚来到府上,在庭院中让当差摆上酒筵,饮酒中询问了黄庭坚的出身及所读诗书,倍加喜爱。

这时,一轮明月爬上天空,正好映在身边一池塘里,知府大人随口吟出一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黄庭坚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知府大人一时兴起,跟黄庭坚一直喝到三更天,出上联云:

樵楼上,呼呼呼,锵锵锵,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

黄庭坚思索半天,才勉强答出:

华堂前,你你你,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

二人一唱一和,喝得高兴,对句和谐。从此以后,黄庭坚便与知府大人成了朋友。

◎故事感悟

黄庭坚真是才思敏捷、机敏睿智,在醉中对绝对,让人敬佩他那学富五车的才能啊!

◎史海撷英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

黄庭坚书法别树一帜,擅行书、草书,尤善草书,其作品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帖》等,被后人评为纵横奇崛,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因而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四家”虽然都以行书见长,但只有黄庭坚的草书雄视当世。由于黄庭坚心胸豁达,不择笔墨,遇纸即书,直到纸尽为止,所以他的草书不为旧规矩所束缚。

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被视为继怀素、张旭之后,宋代最重要的草书大家,明代沈周更称他为“草圣”。

◎文苑拾萃

书幽芳亭

(宋)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巨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华,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不若兰,其视椒樧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陆游改诗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仅工诗,而且善词,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或清丽缠绵,或抒发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南宋淳熙二年初,范成大镇守蜀中,邀请陆游去他那儿做参议官。陆游与范成大是好友,两人与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便打点行装,催马前往。

这一天,陆游来到梁山县(今梁平县)的蟠龙山下。只见前面青山耸峙,叠嶂连天,古树繁茂,遮天蔽日。脚下溪水淙淙,远处一道飞瀑悬挂蟠龙山涧,恰似一匹素绢从万仞之上飘然逸出。陆游抚着马首,感慨万分:“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真个是‘双飞灵风干舞寻,倒泻银河半壁来’呀!”

陆游正要下马观赏,忽然听见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笑语不断,忙命随从紧紧跟上,赶上山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地的官员正和山民百姓庆贺蟠龙桥的落成。

地方官员和山民百姓听说当代大诗人陆放翁来到此地,顿时欢呼雀跃,纷纷上前问安。一位姓李的秀才还说,“求大人不吝笔墨,以壮今日声色,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岂敢,岂敢,久闻蟠龙乃人杰地灵之所在,鄙人焉能班门弄斧。”陆游连声推辞。

“大人何必过谦,就写一句也好。”山民们一齐嚷了起来。

陆游见再三推辞不过,便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浓墨饱蘸,不假思索,欣然命笔于桥头石壁之上: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

“献丑了,献丑了。”写完,陆游拱手施礼,跨上马鞍,向梁山县城飞驰而去。

陆游为蟠龙桥书写对联的消息不胫而走。方圆几十里路外的文人墨客和山民百姓闻讯都赶来以饱眼福。

这一天,一位手执扦担、腰挎猎刀的姑娘也挤来看陆游题的诗。

“英姑,你见多识广,通晓古今,看这对联如何?”有人问这位姑娘,“这可是当代名人陆放翁的大作呀!”

英姑扬起柳眉,舒展杏眼,凝神看去,随后答道:“不愧出自名家之手,果然不同凡俗。只是……”英姑双眉微微皱起。

“只是什么?快说,快说呀!”

“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你们看,这上联……”

英姑还没说完,一位鬓发如霜的老头突然闯过来,拉着英姑就往外走,还大声斥责着:“你呀,真不知天高地厚。人家是当今才子,朝廷命官,你还要命不!”

英姑的这一议论,当夜就传到了正在县城歇息的陆游耳里。

“啊!竟有这等事。”陆游不由沉吟起来,“想我陆游名贯四海,笔横九州,这黄毛丫头竟敢如此大胆……不过,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莫非这丫头……也罢,也罢!前去看个究竟……”这一夜,陆游辗转反侧,未能入睡。

第二天凌晨,陆游便向蟠龙山赶来。一打听,才知道这英姑姓肖,年方二八,早年丧母,父女俩以打柴为生。后来家中失火,无处居住,便以蟠龙洞为家。虽然家境贫寒,但父女俩却读书成癖,常常挑灯夜读,不知东方之既白。英姑的才学更是胜过父亲。她天资聪颖,学习勤奋,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不通晓,因此在当地是闻名遐迩。

太阳当空之时,陆游来到了洞前。英姑父女在洞深处听见外面人声嘈杂,暗忖:想不到这通判老儿气量如此狭窄!英姑更是火起,想要出去理论几句,被父亲一把拉住了。父女俩屏住声息,任凭外面大呼小叫,始终不露声色。

陆游见久唤不出,大失所望。眼看天又将晚,只好怏快地回去了。

次日早上,陆游脱下官袍,换上便衣,独自一人再次来到蟠龙洞。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从下午又等到黄昏,仍不见英姑父女的影子。

陆游压住焦躁,沉吟半晌,走进英姑父女的住所,找出纸笔墨砚,信手写道“求贤龙蟠,不必重返,凤凰开口,林中说半,既为英姑,不见留半,何又向前。”

陆游一气呵成,掷笔暗道,英姑若能识破其中奥妙,便确有真才实学;如果不能解此诗迷,证明她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我又何必再等下去呢?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就从洞的深处出来了。一见留下的纸条,便琢磨起来。

“罢了,罢了。”英姑父亲看了半天,不由叹道:“文不成文,诗不成诗,分明是放翁故意刁难。要解名人之题,谈何容易呀!”

“名人又怎样?他既能写,我便能解。父亲您看,这恰好是28字,必然是一首七言绝句了。只要将字词重新组合,就不难理解了。”

英姑取出笔墨,反复寻思,终于将诗排列出来。父亲惊喜交加,探头看去,果然是一首诗:

重返蟠龙为求贤,不见英姑不向前。

林中凤凰既开口,何必说半又留半?

英姑父女见陆游如此谦虚诚恳,想到先前的误会,懊悔不已,决计明晨前往陆游处负荆请罪。

第二天,英姑刚开洞门,陆游正站在门首等候,浑身已被露珠浸湿。英姑父女忙将陆游引进书室,又慌忙来到灶房,取下山鸡野味,办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席间,陆游方才提及对联之事:“久闻二位大名,故而三次登门求见。还望二位不吝指教,凿开茅塞,鄙人洗耳恭听。”

“启禀大人,”英姑略施一礼,不卑不亢地说道:“大人乃当今诗人,奴家不过是山民野女,对大人之作,委实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承蒙大人不弃,三次光临寒舍,实感盛情难却,只好斗胆直言了。本来大人之联对仗工稳,音韵协调,诗情画意,熔于一炉,修辞平仄,均无差错。只是有一字稍欠思索……”

“何以见得?”陆游迫不及待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