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07

第7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1)

孙膑刖脚著兵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孙膑(?—前316年),本名孙伯灵,孙武后代,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城人(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城县北一带)。他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后孙膑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

孙膑幼时喜欢军事,曾同庞涓一起跟随鬼谷子王栩学习兵法。孙膑志向远大,专心学习进步很快。而庞涓却浮夸自负,一心惦记回国后能飞黄腾达,学业上自然赶不上孙膑。

后来,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到处招揽人才,扩大魏国的军事实力,庞涓听到消息后,急急忙忙赶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将军。庞涓拜将之后使出浑身解数,出兵打败了卫、宋和齐国的入侵,深得魏王的信任。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孙膑的学识远在他之上。如果孙膑将来回到齐国,将是他的劲敌。为了消除这个心头之患,庞涓设法将孙膑骗到魏国做官。

孙膑为人忠厚,不知是计,到了魏国之后,尽职尽责地为魏国操练兵马。庞涓看到后越发惶恐、嫉恨,于是他在魏王面前屡进谗言,诬蔑孙膑身在魏国心在故园,是齐国的奸细。魏惠王信以为真,便下令叫人逮捕孙膑,并在其脸上刺上字,还剜掉了他的两个膝盖骨,使孙膑成了终身残废。

孙膑蒙受了这不白之冤和酷刑后心中十分愤懑,尤其听说是老同学庞涓用毒计陷害的以后更是怒火满胸。然而,庞涓得宠于魏国,他只能强抑心头的仇恨,装成不知人事的疯人,使庞涓逐渐放松对他的监视。

后来,齐国有位使臣来到魏国国都大梁。孙膑冒险偷偷地去见他,请他设法营救。齐使听到孙膑的遭遇之后,非常钦佩和同情,在回国的时候,便把孙膑藏在马车里,秘密带回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以后,深受齐威王和大将田忌的尊重。在优厚的礼遇面前,孙膑更加自强不息。他竭忠尽智,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了齐国。

公元前353年,魏国命庞涓率兵进攻赵国。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埋伏重兵,大败魏军。12年后,他用“减灶设疑”的妙计,诱使庞涓和魏军走入齐军的埋伏圈,在马陵将魏军杀得片甲不留,逼得庞涓走投无路,拔剑自刎。同时,他又于戎马倥偬之中,根据学习的军事理论和自己的军事实践撰写军事著作,以顽强的毅力在竹简上写成了共八十九篇的《孙膑兵法》。这部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战术主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故事感悟

孙膑受了庞涓的奸计,被用刖刑,但他坚忍不拔、忍辱负重,最终打败庞涓。他对齐国竭忠尽智,并写成《孙膑兵法》,体现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不畏强暴、胸怀大业的品格。

◎史海撷英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10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5万前去攻魏救韩。庞涓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10万人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5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3万人的炉灶了。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文苑拾萃

《孙膑兵法》

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开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15篇。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梨园三怪的成名路

◎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格言

信念是一切奇迹的萌发点,所有成功的人士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梁实秋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

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的没吃东西。百丈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是因为他的信念和抱负鞭策着他。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经过勤学苦练后成了才。

瞎子双阔,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别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一名功深艺湛的武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不能保持身体平衡。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默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园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奉为导师。

梨园三怪都身带残疾,他们为什么能够成才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因为他们知道,对于没有天赋的人来说,尤其是身有缺陷者,唯有勤奋苦练才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故事感悟

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的,坚定意志,相信自己,牢记“有志者事竟成”,坚定信念就一定会产生奇迹。

◎史海撷英

中国京剧起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京剧形成到底有多少年?有两种说法:150年或200年。在戏曲史界,尤其在群众中有些争议,但此较准确的应是150年。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在形成过程中,汉调实占重要位置。严格地说,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徽班则是融会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因此专家有谓: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没有徽班,汉调演员无所依附,京剧很难形成。但是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照样无法形成京剧。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做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很大。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文苑拾萃

京剧《霸王别姬》

京剧《霸王别姬》是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首出名剧。霸王别姬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徒步环球旅行

◎希望总是战胜困苦去实现的。——格言

潘德明(1908—1976年),又名文希,上海南汇人,生于浙江湖州,自行车环球旅行家,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后在南京开西餐馆。1930年春,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6月赴杭州赶上步行团。经杭州、广州,由海口,不到半年进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潘德明决定独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亚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历时7年,行程数万公里,途经亚、非、欧、美、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潘德明是浙江湖州人,在上海长大。他自幼酷爱体育运动,也爱读世界地理和旅行方面的书籍。

20世纪30年代,潘德明亲眼看到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十里洋场横行霸道,公园门口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任何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难以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潘德明翻开了他喜爱的历史、地理书籍,那上面记载着多少有志气的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事迹啊——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唐代的玄奘和尚去印度,明代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潘德明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当年张骞、玄奘、郑和能深入异邦,今天我能不能来个环球旅行,雪“东亚病夫”之耻,为中华民族争光呢?

机会来了。1930年6月28日,22岁的潘德明参加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告别了上海,准备先走到东南亚,然后再到印度、中东、欧洲、美洲……

完全依靠自己的双脚跋涉万里,历经瀚海、沼泽、荒丘、野岭,这是一次艰难困苦的旅行。步行团共有8个成员,途中陆续淘汰,到越南以后,连最后的两个同伴也退出了,只剩下潘德明孤身一人。

那时候,别的国家也有人作环球旅行,但他们大都是乘坐汽车,从一个大城市到另一个大城市。潘德明却不是这样,他徒步前进,逢山过山,遇水渡水,走的大多是偏僻地带。不论是荒无人迹的戈壁沙漠,还是陡峭险峻的冰川滑坡;不论是令人窒息的瘴气地带,还是野兽、强盗出没的危险地区,他都鼓起勇气,奋力通过。

潘德明徒步旅行最多时一天能走75公里。后来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凡能骑车的道路就骑车前进,最多时一天能前进190公里,速度大大加快了。

他走出亚洲,进入中东,经法国、瑞典抵英国,渡海到达美国、加拿大、古巴,经新西兰、澳大利亚重返东南亚,最后回到祖国。他用了7年的时间,走过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过了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到过河内、金边、雅加达、德黑兰、开罗、巴黎、斯德哥尔摩、伦敦、纽约、华盛顿、渥太华、哈瓦那、悉尼等世界闻名的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个环球旅行家。

在柬埔寨的扁担山丛林中,潘德明的铜盆帽被猴子抢去,背囊里的食物也被抢去不少……

在印度的密林里,潘德明躲在大树上,亲眼目睹了凶狠的野猪和豺群的恶斗厮杀,鲜血淋漓,令人心惊胆战……

在阿尔卑斯山上,潘德明迷了路,昏倒在山坡上,幸亏碰到一位老猎人,才将他救醒……

在伊朗,他在无边无际的一片大沙漠中走了三个星期,还是没能走出去。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喝光了,他又迷了路。白天,沙漠中酷热难熬,他无法行走,只好晓宿夜行。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慢慢地爬行。一个星期以后,他爬到沙漠的边缘时,已经奄奄一息了。恰巧这时候有一支骆驼运输队路过这里,潘德明挣扎着挥动自己的衣服,才被骆驼队救起……

在很多地方,潘德明遭到过强盗的袭击,身上衣物尽被掠去,只留给他身上穿的一条短裤……

潘德明究竟有多少次陷入困境?他数也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