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3

第13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2)

怀素没有钱买文房四宝,他就在寺院附近种了万余株芭蕉,以蕉叶代纸,人们称该寺为“绿天庵”。芭蕉叶不够用,他想方设法油漆了一块木板来练字,时间久了,木板竟被写穿了。练习书法要用毛笔,用上一段时间,就成秃笔,无法再用。怀素弃笔成堆,他将秃笔埋在山下,戏称“笔冢”。他学欧体形神兼备,几乎可以乱真。接着他又学三国时期魏国钟繇的楷书。钟繇是我国楷书的奠基人,其楷书飞动,点画之间多异趣,钟繇的楷书对怀素的草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扎实的楷书基础上,怀素开始学习东汉张芝的草书。张芝被称为“草圣”,写字一笔而成,气脉能隔行相通。怀素也学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他身怀绝艺,有超越前贤的勇气。有人劝他:“当代张旭狂草已名扬天下,你想在此领域内开创新天地,那实在太难了!”怀素笑道:“我写草书在笔画瘦挺、结构造型、章法布局、运笔气势等方面有自己特色,我要选择这条最为艰难的路奋勇前行!”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大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途经湖南时与年轻的怀素相遇。酒逢知己千杯少,怀素在大醉中挥洒翰墨,一如龙蛇盘绕。李白也乘着酒兴抒发胸臆,写了《草书歌行》相赠。李白此诗迅速传开,怀素也从此名震天下。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诗人苏涣来长沙任幕僚,也惊叹怀素草书的神妙,鼓励他南游广州,并为之向广州刺史徐浩写了推荐信。徐浩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精于楷书。怀素慕名而去,两人一见如故,徐浩留怀素住了一年多,于是怀素的草书闻名于岭南。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怀素游历京城长安,京城中名流与文士都愿与他交游,常常请他当场挥毫。怀素喜欢喝酒,在酒酣之际运笔纵横,神采飞扬,酣畅淋漓而又有法度。诗人窦冀目睹此情此景,写诗赞叹:“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忽然绝叫”是指怀素的创作冲动不可抑制、情不自禁地发出强烈的呼叫。诗人戴叔伦也写诗赞道:“驰毫骤墨剧奔驯,满座失声着不及。”在场的观众目光居然跟不上怀素迅疾的挥毫笔势,失声叫好,这充分显示出怀素高超的书法艺术具有冲击人心的震撼力。

在京城长安,怀素如饥似渴地研读着各书法名家的精品,观看了众多的名家碑刻和题字,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怀素曾向颜真卿学过书法,颜真卿把自己学得的张旭笔法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使他感动万分。他也去拜见过其他文士名流,大家都以诗相赠。他将师友的赠诗汇编成册,名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颜真卿为此诗集作序。长安之行使怀素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他的狂草艺术得到社会名流的赞许,从此一跃登上中唐书坛。

一年之后,怀素载誉回到长沙,继续精研书艺,由灿烂渐趋平淡。晚年所书《自叙帖》、《苦笋帖》刚劲圆转,回笔藏锋,在艺术上直追张旭,成为唐代书坛上草书艺术的第二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感悟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怀素为了攀登书法的最高境界,练穿了木板,练秃了笔头,终于成了书法家。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要想攀登高峰就要不懈努力!

◎史海撷英

唐朝的书法

唐朝时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法严整,代表作为《九成宫礼泉铭》,虞世南楷书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中后期书法家的翘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代表作为《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字体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此外如孙过庭、褚遂良等都是书法名家。

◎文苑拾萃

草书歌行

李 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警枕”促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格言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由他主编的。

司马光从小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他虽然不聪明,但是看到别人有什么长处就下工夫学习,直到超过别人为止。比如,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感到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便扔开书本、跑到院子里去玩的时候,司马光就关上门窗,独自一人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起来,直至能流畅地背诵才肯休息。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比如骑马赶路或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精通,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强了,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

司马光做官以后,读书更加刻苦。为了抓紧时间读书,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卧具: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小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作枕头呢?因为硬邦邦的圆木枕头放在硬邦邦的硬木板床上容易滚动,读书困了睡着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滚走,头便会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惊醒,可以马上起来继续读书,不会一觉睡到天亮。司马光给这个小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司马光长时期的勤学苦读,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水平,为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的编修,前后历时19年。在《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司马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据说,他每天很早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就寝。每天修改的稿纸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错字。等到《通鉴》修完,在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司马光在他的进书表上说“平生精力,尽于此书”,绝非虚语。

◎故事感悟

司马光抓紧时间勤学苦读,用自己设计的一套特殊的卧具来警示自己,最后编制了《资治通鉴》。可见生活中会遇到挫折,但是不要灰心丧气,只要怀抱憧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史海撷英

“丘八”诗人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善于带兵打仗的军人,而且还是一个诗人。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所倡导的“丘八”体诗,“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

冯玉祥在泰山期间写了很多诗。他的诗不像文人雅士那样,以观松眺雪、吟风弄月为题,他是从观察民情和时弊所得感慨而写成诗的。他的诗,俚语乡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

◎文苑拾萃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所主编。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作者把这1362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王冕勤奋画荷花

◎学习好像马拉松赛跑一样,贵在坚持和耐久。——杨乐

王冕(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浙江诸暨人。他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他曾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他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做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古代有个大画家王冕最擅长画荷花,他画的荷花姿态万千,像真的一样。许多人为了求他画一幅荷花,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带着贵重的礼物赶到他家。

大家只知道他画,画得好,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为何会画得这么好。其实,这位画家小时候家里很贫困,他白天替人放牛填饱肚子,只有晚上才有一点时间在自己家里的小破桌子上自学。

有一天,他在湖边放牛,忽然下起一阵雨。一会儿雨停了,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荷花在微风中摇曳,荷叶上还有亮晶晶的水珠。他看了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该多好啊。于是他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不好,不是颜色不对,就是构图不好。可是,王冕一点儿也不灰心。画啊,画啊,不知不觉中半天的时间过去了。等他一抬头,天已经快黑了,牛也不见了,他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回去后,他挨了一顿骂。可是,他一点儿也没打算放弃,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画好的。于是,每天不管日晒雨淋,他都一边放牛一边观察荷花。有时,他就在湖边画起来;有时,晚上回家还要画上几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