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2

第12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1)

刻苦攻读,孜孜以求的陈寿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刚出生时,骨瘦如柴,父母怕养不活他,就给他取了这个吉祥的名字。

小陈寿没有辜负父母的心愿,他竟然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五六岁时,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在家中读书写字。他天资聪颖,好奇心强,勤学好问,在19岁那年就把家中的全部藏书读完了。他这时还在一所私塾里读书,私塾先生教的书本他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求知欲望已得不到满足,渴求学到新的知识,便恳求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向一位叫谯周的老师求学。父亲虽不放心,但经不住孩子的苦苦哀求,终于答应了。

陈寿高兴极了,他背着行李,带着干粮,急匆匆地上路了。经过十多天的辛劳跋涉,他终于找到了思慕已久的老师。

陈寿的老师谯周对孔夫子的学说很有研究,被朝廷封为光禄大夫(亲近皇帝的高级顾问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古代史学家。他开办的私学在巴蜀一带也最出名,许多豪门贵族都把子弟送到这里来读书。

陈寿初到这里,谯周见他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不觉得有些好笑。他想:到我这里来求学的人都20多岁,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求学,岂不有损于学堂的名声。于是,他连哄带推地对陈寿说:“你太小了,我这里不收小学生,快回家去,过几年再来吧。”

陈寿一听就急了,连忙上前哀求说:“先生,您收下我吧,别看我年岁小,我已经读完了《诗经》、《书经》、《礼经》、《春秋》……难道还不够格当您的学生吗?”

谯周听说他读了这么多书,有点不信,就出了几个题目来考他,没想到陈寿竟对答如流,谯周十分惊讶。他见陈寿聪明伶俐,心中很喜欢他,但又考虑到他年龄太小,心中有些犹豫。小陈寿见谯周沉吟半晌,没有说话,急忙走到他跟前抬起脚对他说:“先生,为了到您这里来,我在路上走了十多天,把鞋底都磨穿了,您一定要收下我呀!”

谯周低头一看,只见陈寿脚下的鞋果然破了,底上穿了个洞,鞋面上裂了口,脚丫子露在外面,有几个地方还结着污黑的血痂。他被这个少年顽强求学的精神感动了,一把拉住陈寿的小手说:“好吧,先试试看吧。”

陈寿来到这里以后,给学堂增添了不少生气。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读过的竹简、帛书,一捆捆一堆堆放在角落里无人过问,陈寿却把它搬了出来。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爬到山坡上去读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同学们早已入睡了,只有陈寿仍然独坐在书院的烛光下刻苦攻读。谯周的学堂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用功的学生,他非常喜欢这个年龄最小、最用功的学生。谯周高兴地说:“昔日仲尼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几十个学生中出了一个陈寿,也算不枉终生为教啊!”

从此,谯周更加细心教导陈寿了。陈寿也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在谯周的指导下,陈寿进步很快。他精心研读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钻研了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天文、历法、算术、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爱读的是那些古代的历史名著,如《尚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等,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春秋战国的群雄争霸,秦汉王朝的兴亡更迭,都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为了得到这些书,陈寿一面读,一面抄,一面背,那些精彩的段落差不多都能熟背下来。他不仅为历史上那些动人的故事所激动,而且对那些写史的人也非常敬仰。他立志长大以后也能当上一名史官,给后人留下一部史书。从此,读书时,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能记会背了,而且有目的地去研究、探索写史书的方法。

五年寒窗,陈寿孜孜不倦地苦读,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青年。这时他感到,要写史书,光靠读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搜集和整理资料。于是,他告别了谯周老师,回到了故乡,开始注意搜集地方史料,留心乡间的知名人物,用这些材料进行编写史书的训练。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国志》。

在我国浩瀚的史书典籍中,《三国志》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书凝聚了陈寿毕生的心血。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书”。在“二十五史”中,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故事感悟

陈寿为了求学,历尽艰辛,鞋磨破了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在学习的五年里,更是孜孜不倦,使谯周老师深感有陈寿一个学生不枉此生为教。凡有成就的人都像他一样,有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

◎史海撷英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赤壁之战中,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最终获得了胜利。

◎文苑拾萃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共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左思撰《三都赋》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左思(约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因此成为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三都赋》与《咏史》是其代表作。

左思博学多才,能诗善赋,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的领袖人物。

左思自幼贫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渐渐对都赋(描写皇朝都城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得到都赋,总要反复研读,立志要在写作都赋上作出一番成就。

汉朝的文学家班固写过《两都赋》,张衡写过《二京赋》,左思读后都赞叹不已。但是,他觉得这两赋虽好,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些景物的描写缺乏事实依据,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他想,历史上的都城那么多,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写一篇都赋,以扬前人之长,避前人之短呢?于是,他决心为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和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写赋,合称《三都赋》。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在洛阳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赞许的有,但更多的是怀疑:一个无名小卒能成吗?真不知天高地厚。写《两都赋》、《二京赋》的班固和张衡都是汉朝名家,他竟想超越前人,简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在冷嘲热讽中,左思激愤了,难道就不能超越前人吗?能,一定能!因此,他更坚定了写好《三都赋》的决心。

为了使《三都赋》言必有据,真实可信。他认真查阅、仔细研究了有关蜀都、吴都和魏都的大量史料,向了解情况的人调查三都的风土人情和山川草木,然后进行精心构思。在写作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满足不了写作《三都赋》的需要,便主动请求担任秘书一类的职务,以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他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地创作。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晚上在烛光下一直写到深夜。他在室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外面,都摆上桌子,安放好纸墨笔砚,想到一个好句子,马上就提笔记下来。他走路想,吃饭想,连上厕所都在思考文章的写法,有时简直入了迷。有一次,由于太专心,他竟把两支毛笔当筷子送入了口中,弄得满嘴乌黑。

夜晚,他伴着孤灯,在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竟找不出哪些是需要删节、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句子。室内、庭院满是他写的草稿纸,狂风一吹,到处飞舞。随着时光的流逝,左思日夜书写,累得消瘦了、憔悴了,两鬓也开始添上几丝白发。足足花了10年心血,他的《三都赋》终于完成了。可是,左思已经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左思这部光辉赋作问世的时候,他决心找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作评定。他把《三都赋》送给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皇甫谧。皇甫谧反复看了几遍,禁不住拍案叫绝,立即提笔写序,然后又请人作了注解。几乎被打入冷宫的《三都赋》顿时身价百倍,成了洛阳的畅销书。人们视为珍宝,争相传抄。洛阳的纸张也紧张起来,纸价上涨了两三倍。到后来,人们有钱也买不到纸。只好到外地去买,“洛阳纸贵”的成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故事感悟

左思不在乎别人的嘲笑,立志写《三都赋》。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到了把两支毛笔当做筷子的境界。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被人们视为珍宝、争相传抄的《三都赋》。人活一世,就应该有自己铸在心里的追求,并且矢志不渝。

◎史海撷英

三国归晋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权位的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三国归晋,全国重新大一统。

◎文苑拾萃

《三都赋》

《三都赋》是西晋时期左思用10年时间写成的。分《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三部分。《三都赋》不只是描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当时的大文豪陆机曾想写这一题材,因左思已有成文,陆机感到很难超越,故止笔。

怀素刻苦钻研书法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格言

怀素(725—785年),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人(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怀素也能作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他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颠张醉素”的美称,“颠张”指的是张旭,“醉素”则是指怀素。怀素的狂草继承了张旭,并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以狂继颠”。

怀素自幼家贫,出家当了和尚。寺内有位师兄爱好书法,小怀素常帮他磨墨,于是逐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跟着读书写字。师兄让他先临摹欧阳询的楷书,不久他的字就学得很像欧体,他便想开始学草书。师兄告诉他,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不练好楷书,别的书体就写不好,写不出神态。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