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4

第14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3)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他不知画了多少幅荷花,可能要以千万幅来计数吧,他的荷花也越画越好。渐渐地,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荷花画得好,很多人都想要他的画,他便把荷花画拿出去卖,卖得钱拿回家孝敬母亲。他的家境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声也渐渐远播,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故事感悟

王冕热爱画荷,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复练习,终于成功了。学习就是这样,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耐力和毅力。

◎史海撷英

元代的运河

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文苑拾萃

元 曲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高则诚踩穿地板

◎心坚石也穿。——王懋

高则诚(1305—约137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合,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大约花了三年时间,《琵琶记》终于问世。《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600多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

高则诚看了民间故事《赵贞女与蔡二郎》后,非常感动,决心写一部戏剧。于是,他辞官回家,隐居在宁波南乡的栎社,开始了创作。

当时文人写的戏有些情节不便于演唱,他为了使自己写的戏合乎格律,便于演唱,就边写边唱。每写一个曲子,他都要右手扶着几案,左脚踩着地板打拍子,反复吟唱,发现不合声律和拗口的地方就停下来修改,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由于经常边打节拍边唱,日子久了,口干舌燥,声音也嘶哑了。朋友劝他:“何必为难自己到这种程度呢?”

高则诚说:“干什么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写出词曲优美、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戏剧从而超越前人,不苦怎么行呢?”

整整三年过去了,他终于写成了《琵琶记》。只见几案上手拍的地方,指痕竟有一寸多深,左脚踏拍的地方,地板都被踩穿了,出现了一个窟窿。由于他的艰苦劳动,《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他也被誉为著名的剧作家。

◎故事感悟

高则诚专心致志地写戏曲,到了踏穿地板的程度。这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一点一滴积累,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可以很伟大。

◎史海撷英

元代的驿道、驿站

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元朝廷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驿站的设置开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此后规模不断扩大。忽必烈建元后,逐步建立起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站网。驿站分陆站和水站。全国各类驿站有一千五百多处,在驿站服役的驿户达到二三十万。与驿站相辅而行的还有急递铺,专门负责朝廷和官府紧急文书的传送。驿站和急递铺的建立是以军事和政治为主要目的的,客观上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各界人士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

◎文苑拾萃

四大悲剧

元代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的辉煌篇章。这四部戏剧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列入了中国悲剧的行列,被后世学者冠以“元代四大悲剧”之称,并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它们通过真实的生活和唯美的艺术抒写了荡气回肠的悲情旋律,让几百年来的读者产生无数次心灵的震颤和对人生的哀叹、感悟。

邱心如历尽艰辛著大作

◎眼前多少艰难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

邱心如(生卒年不详),清朝弹词女作家,江苏淮阴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前后在世。其夫为张姓儒生,潦倒平生,家贫甚,回母家赖设帐授徒为生。作弹词《笔生花》,有咸丰七年(1857年)刊本。

《笔生花》是中国古代继《天雨花》、《再生缘》之后,又一部由女作家创作的百万言弹词巨篇。作者邱心如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回首、卷末倾诉胸中积郁的块垒,自叙创作的甘苦。书中还刊有其表侄陈同勋和云腴女士撰写的序文,这使我们得以较为详尽地窥知她的身世和创作经历。

邱心如约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活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后。她生于读书人家庭,世居故里,父亲一世忠厚,“里党中,品学堪推两字兼。论家风,祖籍淮阴原望族;评事业,官居学博奉先贤。这其间,化行士俗敦儒教;这其间,晚隐乡居少俸钱。真个是,不作风波于世上;真个是,绝无冰炭置胸前。重伦常,言惟礼乐心无苟;余旨蓄,惠及贫寒志不悭”。在这样的家庭,她自幼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女教,“止无非,父谈《内则》书和典;止无非,母督闺工俭与勤。为训者,利口覆邦男所戒;为训者,巧言乱德女子箴。因此教,时时择语浑如哑;因此教,事事重思惧失行”。这种封建礼教的熏陶,使她头脑中充斥了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但她毕竟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勤奋耐劳的品格,在“常日间,习静拈针惟默默”之余,也不免要“偷闲弄笔颇欣欣”。她“未知世态辛酸味,只有天生文墨缘。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以母教嗜闲篇:大都绮阁吟香集,亦见骚坛唾锦联”。

正是这些古史和诗文“闲篇”使她突破正统女教的框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培养起浓厚的文学艺术兴趣,以至每每兴致勃勃地“偷闲弄笔”学书作文,显露了卫夫人、谢道韫般的才气。嗣后心如所嫁非遇,丈夫潦倒,公婆不容,“千钧重负压枯骨”,过着“惊米贵,苦囊空,不在愁中即病中”、“朝朝欲断灶中烟”的凄苦生活。同时娘家也迭遭变故,老父、诸兄、妹父相继弃世,幼子痘殇夭亡,真个是“千虑集,百忧煎,微遣穷愁愁更添”,直到晚年依旧“质尽衣衫存败絮,空余性命比轻尘”,不得不“老犹设帐”,靠开塾授徒糊口为生。这种艰难坎坷的经历使她“备尝世上艰辛味”,洞悉社会腐败,熟谙世态炎凉,切身体验贫苦妇女的苦涩辛酸。她痛感命运不公,不禁搔首呼天:“而今天道曲还偏!”邱心如并没有低首消沉,在落叶为薪、野蔬充膳,“破垣败壁堪容膝”、“冷灶荒厨欲禁烟”、“穷愁苦病一身兼”的极端困苦环境,心如唯以写作《笔生花》排忧解愁。

邱心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诗肠欲并愁肠结”、“墨迹将和泪迹研”,断续费时30载,其间曾迫于各种变故中缀19年,终于完成了8卷32回百余万字的长篇巨作。

《笔生花》着重反映了从宦门闺秀到孤苦少女,特别是下层贫苦妇女所遭受的种种屈辱、摧残,对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邱心如“处处为女性张目”,浓墨渲染她心目中理想人物姜德华的文韬武略。这位奇女子不仅出口成章,文才出众,科举应试独占鳌头,而且具有政治家的胆魄,军事家的谋略。“堪喜堪喜还堪敬,竟公然,女子勤王定太平。明室江山重复振,算来全仗一钗裙”。面对权臣篡政,国家危难之际,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唯赖姜德华一位女子“扶国难,灭权奸”,重整河山。“生女如斯胜似男”、“弄瓦无须望弄璋”!这是对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有力否定。当然邱心如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妇女的才能,做出令须眉叹服的业绩,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姜德华的才能功业也只有靠女扮男装才有可能施展。而一旦恢复本来面目,便得重新雌伏于闺室,一切如泡影般幻灭。所以当她描绘姜德华身份暴露后的心理活动时,愤懑不平地写道:老父既产我英才,为什么,不作男儿作女孩?这一向,费尽辛勤成事业;又谁知,依然富贵弃尘埃。枉枉的,才高八斗成何用!枉枉的,位列三台被所排。

这“老父既产我英才,为什么,不作男儿作女孩”“枉枉的,才高八斗成何用”是对女子才华备受压抑痛彻肺腑的慨叹,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愤怒谴责和抗争。

◎故事感悟

正如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中所赞扬的:“一个贫困交迫的女性,能独立成此百余万言的巨著,而且技术高妙,文辞优美,在中国文学史上能有几人?在这点上,不由我们不极端崇拜这位伟大的弹词作家——邱心如女士。”

◎史海撷英

《笔生花》的艺术特点

邱心如的《笔生花》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创一格,具有很高的造诣。它看来像是叙事,但又不同于平庸的叙事文体;它类似章回小说,但又有别于演义;它属于戏曲性作品,但又不采用剧本形式。在行文中,作者很巧妙地把诗、词、说、唱融为一体,笔调错落有致,运用自如。作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描写细腻,揭示深刻;而对千姿百态的景物描绘,则又墨泼毫舞,气势壮观。其笔法之秀和文采之胜,在弹词作品中首屈一指。

◎文苑拾萃

闲居偶成

(清)陈三立

阶下芙蓉花已繁,列盆晚菊亦翻翻。

风轻日暖擎瓯坐,留得蜂房长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