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弃心为国家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比干(前1092—前1029年),子姓之后,商纣王的叔叔。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商朝有一个很残酷的习俗,就是用活人殉葬和祭祀。现已发现的一个大墓,其中殉葬者达百人左右。而历史记载中最多的一次殉葬人数竟达五百人之多。
为减少在国都经常祭祀祖先的麻烦,纣王在别都朝歌(河南淇县)的基础上,又对其大加修缮;并在河北邯郸及沙丘(河北平乡东北)修建了离宫别馆、林苑亭台及动物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些建筑只是供他带着部分大臣、宫女来游玩的场所。
这位帝王力求步夏桀的后尘,在朝歌用七年时间修建了一座又高又大的“鹿台”,也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着身子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此举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
纣王重演亡国之君夏桀的种种恶行,惹得几位正直大臣痛心疾首,决心冒死进谏。
比干首先坦率地直谏,并带着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帝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三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内心却并未真正改过,后来反而愈加荒淫暴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当时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妲己还说她有辨认孕妇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将这些孕妇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在位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岌岌可危!”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他就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也都纷纷弃商投周。纣王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八百多个,商王朝此时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他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回答道:“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于国于民,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对比干剖胸取心,比干面无惧色,慷慨就义……
◎故事感悟
即使面临被挖去心脏的酷刑,比干还是为国为民而正言直谏。比干只是商末衰世忠诚国事的代表,可惜纣王多行不义,专杀忠臣,纵有鄂侯、西伯、微子、箕子、比干等冒死直谏之士,也无力挽救商朝的败亡。
◎史海撷英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而当时统治殷商的商纣王是一个像夏桀一样的暴君,早已引起人们的忌恨。为了抗击武王,纣王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而这些奴隶却在前线倒戈,变成了一次奴隶起义。牧野之战是商朝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由于商纣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商王朝灭亡后,被周朝所取代。
◎文苑拾萃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申包胥泣血得救兵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仲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人,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楚昭王十年,吴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市东北)打败了楚军后,很快就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昭王仓皇逃亡到了隋国(今湖北隋县南)。
申包胥虽然并没有得到楚王的命令,却独自奔赴秦国去求援。他对秦王说:“吴国无道,像野猪长蛇一样贪暴,并吞天下,首先想从楚国开始。现在,我的国君丧失了国家,正在草野中逃命,他派遣我来向君王告急。吴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他侵占楚国后,西边的地界就和你们相通了。如果与吴国成了近邻,这可就成了你们的祸根了。现在应趁吴国还没有站稳脚跟,你们就去攻打他。如能托您的福,楚国得以安抚,那么楚国愿意世世代代侍奉您。”
秦哀公听后推辞说:“我已经听到您的指教,您且先回到客馆去,容我计划好了,再来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的国君在草野中逃亡,得不到安居,我怎敢安居呢?”
于是,申包胥靠着庭院的墙壁开始哭泣,米汤都不喝一滴。他一连哭了七天七夜,后来因为过于焦急吐了血。秦哀公大为感动,赋《无衣诗》一首,并答应出兵救楚。申包胥对秦哀公叩了九次头,才坐了下来。秦哀公感慨地说:“楚国有这样忠贞的大臣,国家还会灭亡。而我却没有这样忠贞的大臣,我国的灭亡,大概没有多少天了吧!”于是决定发兵救援楚国。由申包胥做向导,秦大夫子满、子虎带领了三万七千五百人援楚。
楚昭王十一年,秦楚联军在稷(今河南桐柏县)大败吴军,吴军终于被迫撤出楚国。楚昭王回到郢都,恢复了王位,论功行赏,自然要从申包胥开始。但申包胥却说:“辅助国君,安邦治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解救国家危难,也不是为了名誉地位。如果功成就要受赏,那不就是拿自己的勇敢来买卖吗?这怎么可以呢?国家既然安定了,我还有什么要求呢?”于是他拒绝了楚昭王的赏赐,并终生不见楚王。
◎故事感悟
何为“忠”?驰骋沙场报效祖国是为忠,因忧国忧民而寝食难安亦为忠!申包胥泣血为国,这种炽热的赤子之情时刻感动着我们。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申包胥这种忠于国家而竭尽全力的精神。
◎史海撷英
楚昭王奔随
公元前512年冬,伍子胥结识了著名军事家孙武,并向吴王推荐。伍子胥感到报仇的时机成熟,便向吴王建议伐楚,后几次打败楚军。公元前506年,他又联合对楚国有怨愤的蔡国、唐国,同孙武一起向楚军发起更强大的攻势。三国联军同楚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新洲举水流域某地)相遇,楚军大败,囊瓦逃往郑国。吴军乘胜追击,攻进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昭王和他的妹妹、胞兄公子结等在少数人的保护下,仓皇出城。
◎文苑拾萃
无衣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卜式捐家产赴国难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殖。——傅雷
卜式,西汉大臣,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帝欲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二十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为中郎,布告天下。他以赏金悉助府库;身为郎,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封其为缑氏令,以试其治羊之法,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元鼎中,官至御史大夫。後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
卜式是汉武帝时河南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种田和放羊为业。父母去世后,卜式把父母的绝大部分财产全留给了弟弟,自己只赶着一群羊到山林里谋生。十多年后,他成为当地的富户。
当时,北方的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人民的生活,汉武帝连年派兵征讨匈奴,花去了不少人力和财力。卜式知道了这一情况,给本地的县官写信说,愿意拿出家产的一半作为边疆打仗的费用。县官转报给汉武帝。武帝连忙派一个使者来了解卜式为什么要这样做。
使臣亲自来到卜式居住的山庄,问道:“你捐家产给边防,是不是想要当官呀?”
卜式马上回答说:“我从小就会放羊,不知道怎么做官。我不愿意当官。”
使臣又问:“那么,你家里有什么冤枉事吧,想通过这个办法申冤,你想说说吗?”
卜式回答说:“我生来不和任何人争吵,我对乡亲们也很好。穷的人我主动借给他们钱帮助他们生活;不善良的人,我尽量说服他们从善。和我交朋友的人很多,我怎能受到别人的冤枉?另外,我根本没有什么向朝廷要说的事。”
使臣又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要求呢?”
卜式想了想,说:“国家正在讨伐匈奴,我认为臣民应当为守卫边防尽义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平息匈奴的祸患,我们才能过上平静的日子。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要求。”
使臣听了卜式的话很感动。回到京城后,使臣建议汉武帝召见卜式。但由于丞相不相信,武帝便没有召见,卜式仍然在山里牧羊、种田。
又过了一年多,由于连年征战,大批移民不得不迁移内地,一切费用全都依靠国库支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当时,富豪人家都把钱财藏起来,不向朝廷捐献,县官们都感到很为难。这时,卜式又持钱二十万献给河南太守,作为移民费用。河南太守把这一情况上又报给武帝。武帝在记录册上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联想起以前他捐家产给边防的事迹,这才认为卜式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忠厚长者,于是拜卜式为齐王太傅。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方边境有外族侵犯,卜式又给朝廷写信要求和他儿子一起到南方守卫祖国边疆。汉武帝很佩服卜式的爱国精神,想利用卜式的事迹来带动一些官员去守卫南疆,于是下诏书说:“卜式虽然是牧羊种田的农民,但他不自私。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他能积极主动为国分忧,不仅为国家捐献余钱,而且父子都愿意为国赴难。虽然还没有去前方打仗,却表现出了忠义之情。我赐他为爵,赏他黄金十斤,田地十顷。”这一诏书用布告的形式公布于全国。
◎故事感悟
“毁家产赴国难”,卜式这种慷慨风度和高尚情操一直激励着我们。当国家有难时,每一位有良知的公民都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爱国,并不在于能力大小,也不在于钱财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公民的责任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史海撷英
漠南之战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区。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当时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一万多人,凯旋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