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06

第6章 相亲相爱一家人(4)

蒙古牧民抚养汉族孤儿

◎鹿得美草,鸣呼其友;九族和睦,不忧饥乏。——《焦氏易林》

乌兰夫(1906—1988),曾用名云泽、云时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蒙古族。

抗日战争时期,任蒙旗独立旅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地下党委书记。1938年4月任中共绥蒙工委委员,同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理主任。1941年8月赴延安,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7年—198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9年,由于天灾人祸,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当时各地粮食歉收,工业生产下降,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在挨饿;加上又流行各种传染病,好多孩子成了孤儿。那年冬天,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几十个孤儿院发来急电,请中央帮助解决困难。因为他们那里粮食不足,孩子们营养不良,许多孩子患上了病。当时全国妇联的领导康克清向周总理汇报了情况,并建议从内蒙古等地调送一些奶粉,以解燃眉之急。为此,他们找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

乌兰夫听说了这些情况,也心急如焚。他知道,由于不久前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内蒙古的许多乳品厂都关门了,一时之间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奶粉?但他想,一定得想办法救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立刻赶回呼和浩特,同自治区其他领导商量。大家都认为,如果调运奶粉,一则目前实在困难,二则只能解决一时困难,绝非长久之计。正感发愁,自治区副主席吉雅泰忽然说:“我倒有个主意,就是将这些孤儿们都接到内蒙古来,分配给牧民抚养。”

乌兰夫听了,十分高兴,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因为历史原因和卫生条件不好,牧民们大多缺少儿女,非常喜欢小孩子。如果能把这些孤儿送给他们抚养,既解决了上海等地区的负担,又解决了牧民们缺少儿女的问题,一举两得,对自治区的发展建设也大有好处。”大家都表示赞同这一提议,于是就报告了中央。

若将孤儿们接来牧区,将来他们就算是蒙古族的后代了。考虑到国家的民族政策问题,乌兰夫又向周总理请示。没想到,周总理非常爽快地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抓紧时间行动。

之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专门机构,认真细致地部署各项工作。又与上海等地积极联系,密切合作,将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的孩子直接送到牧区,其他的先在集宁、锡林浩特等地治病,然后再分送各地,并动员牧民做好接纳工作,让孩子们吃好穿暖。牧民们高高兴兴地领走了各地来的孤儿,热情照顾他们。这些汉族孤儿在蒙古族父母的精心抚育下健康成长,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

◎故事感悟

不管是汉族还是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在困难面前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能渡过难关。

◎史海撷英

“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到1962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三年困难时期是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文苑拾萃

《三年困难纪事1959—1961》

作者:郑玉琢、潘永修。本书属纪实文集,是中国大陆五十年来第一部公开披露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著作。本书以回忆录形式收录了近百位亲历三年困难时期见证人的近百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三年困难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对于青少年来说,本书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能够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齐心协力,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汉藏人民团结的纽带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文成公主(?—680),唐朝宗室之女。汉族。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文化,知书达理。信仰佛教。贞观十四年(640年)藏族的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至唐,献礼求婚,唐太宗遂将文成公主许嫁,从而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实现了汉藏民族的团结和睦。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环境很美丽,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很贫困。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去学校上学,这件事深深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让孩子们重返课堂!”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喊出了这个口号。从那时起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说服,动员适龄儿童接受教育。

本地有一所中学,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中铁十八局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职工们还捐钱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中铁十八局职工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将自己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加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作贡献的愿望。中铁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接收外界的信息,学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藏族工人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说:“我在其他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

同时,这个项目部还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现代工人。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家里的小儿子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是他最大的愿望。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他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

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属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像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

如今,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

◎故事感悟

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会继续兴盛下去。青藏铁路不仅是一条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还是促进藏汉团结的纽带,传颂着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史海撷英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文苑拾萃

藏族民歌

正月十五那一天,

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

莲花大坝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

高山连绵不用怕,

有百头力大犏牛来接你。

大河条条不用怕,

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拉通”渡口时,

有百条马头木舟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吾吉”滩时,

有百辆双轮马年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东孜苏”时,

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

来到“卡阿东”的山脚时,

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

来到布达拉红宫时,

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

今天公主来到西藏,

好像狮子进入大森林,

好像孔雀飞落大平原,

好像不落的太阳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又繁荣,

这是汉藏友好的象征。

祝松赞干布身体健康,

祝文成公主平安福馁,

祝西藏人民幸福安乐,

今天真是三喜临门啊!

这首歌记录了藏族人民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场面,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和汉藏两族友好联姻、团结互助的重视和珍惜心情。歌中接连用了三个“不用怕”和八个“来接你”的排比句子,更把这种感情推向了高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歌中明确地把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提高到是“汉藏友好的象征”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判断。歌中提到的“红宫”,大家知道红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时,由第巴桑结嘉错修建的。所以,可知这首歌产生较晚或者歌虽产生较早,而在流传中,由后来的传唱者加入了“红宫”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