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07

第7章 无敌于天下(1)

同坐一条船渡海

◎人心齐,泰山移。——民谚

孙武(前535—前470),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国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协助吴王指挥吴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吴国因此威震诸侯,孙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军事家。

有人向孙武请教:“怎样用兵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回答说:“军队要像蛇一样。我们知道,蛇有很强的自卫能力,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就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攻击你,用毒牙咬伤你;可你如果是打蛇的腰部,它则会用头和尾一起来攻击你。这种蛇反击猎人的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排兵布阵之中。我们把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式,使全军融为一体,前、中、后能互相援助,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攻散,才能防如铁堡,攻无不克。”

那个人又进一步请教孙武说:“军中的将士们能够自觉地做到那种合为一体、互助互援吗?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们团结起来呢?”

孙武笑着回答他说:“以前有一个吴国人和一个越国人,他们关系非常不友好,平日里矛盾重重,严重的时候都恨不得吃掉对方。但是当他们两人同坐一条船渡海时,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这时,他们一定会互相伸出援手。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左手右手,在遇到困难时,即使有再大的仇恨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救对方于水火之中。你想想看,两个仇人尚且这样,更何况共同征战疆场多年的军中将士,他们无冤无仇,亲如手足,一人有难定会众人齐上阵。所以你根本不必为此担心,战势危急时刻,军中将士们一定会形成一体,首尾呼应,彼此援助的。”

那个提问之人听了孙武的一番话,深感大受启发,对用兵之事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孙武更加佩服了。

◎故事感悟

作战时,只要军队团结得像一条蛇一样,前、中、后互相援助,就不会被敌人攻破,就能战无不胜。军队是如此,其他组织也是如此。这就是群体的优势。

◎史海撷英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

吴、楚鸡父之战后,两国争夺江淮霸权的斗争日益加剧。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楚攻蔡国(今中国中部河南新蔡),蔡向吴求救,吴乘机倾全力攻楚。当时,楚国虽地广兵多,但已丧失淮水流域战略要点,且吴国多年分兵轮番击楚,已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居于楚北侧的蔡唐(今湖北随州西北)两国,不堪楚国横暴勒索,自愿助吴攻楚。吴国决定避开楚国正面,从其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奔袭,直捣腹地。

那年冬天,吴王阖闾率其弟夫概及谋臣武将伍员、孙武等,挥军沿淮水西进。楚国国君楚昭王急率军赶至汉水西岸抵御,并按照谋士沈尹戌的建议,由子常坚守汉水西岸,正面牵制吴军;沈尹戌则北上率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一带楚军,迂回至吴军侧后,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但子常贪功,不待沈尹戌军完成迂回行动,擅自率主力渡汉水列阵。吴军鉴于楚军势盛,并为免遭前后夹击,即由汉水东岸后退。子常企图速胜,紧追吴军,在小别(山名,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三战不利,锐气受挫。

11月18日,吴军在柏举迎战楚军。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先是谨慎而不同意夫概先发制人,待见突击成功,迅即投入主力,乘势扩张战果。子常惊惶失措,惨败溃逃。后来吴军攻入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奔随国(今湖北随州),后求得秦国出兵援救,楚国才免于灭亡。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柏举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文苑拾萃

《孙子兵法》

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和《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刘邦总结平天下

◎众人拾柴火焰高。——民谚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多,最后以项羽失败乌江自刎而告终。刘邦取得了完全胜利,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王朝。

登基后,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力量,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地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关于楚汉战争的成败,项羽和刘邦各自有不同的说法。

垓下之围,楚霸王项羽一败涂地。突围出来以后,部属仅剩下28名骑兵,这时他对部属说:“吾起兵八岁矣,身经70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又说道:“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当即呐喊着冲杀过去,一连斩了几员汉将。汉军吃惊散开,纷纷倒退。项羽最后来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驾着船请他渡江,项羽却不肯渡江,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自刎而死。项羽临死前,一再对人说是“天之亡我”,可见他是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命,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失误。

可是刘邦却另有一种说法。汉王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在席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赞扬了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人的才干和功劳,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人才、团结一心。

项羽把一切归于“天命”,显然是错误的。而刘邦的说法倒还有几分道理。后来汉代的学者扬雄,在他写的《法言·重黎》这篇文章中评论刘邦的成败时,也不同意项羽的说法。他认为,楚、汉相争,之所以汉胜楚亡,是因为“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屈,是尽或竭的意思。扬雄这句话是说,汉高祖刘邦能够尽量发挥体效应群,是利用众人的智谋、才干和力量。而项羽却只凭一己的“匹夫之勇”,没有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采纳他们的建议和发挥他们的力量,这才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天之亡我”。后人把扬雄的这句话,概括为一句成语,叫做“群策群力”,形容广大群众积极献计,大家共同出主意,一致贡献力量。

◎故事感悟

项羽勇冠三军,刘邦才艺平平,二人不能相提并论。项羽只道匹夫之勇,而刘邦则依靠有效率的群体力量。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这对比真触目惊心。中国先哲对群体效应的认识多么深刻呀!

◎史海撷英

楚汉之争

秦王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项羽以其强大的兵力自立为西楚霸王,据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据巴、蜀,汉中。另外,还封有功的十七人为王。继之东进。自此,刘、项展开了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汉二年(前205年)夏,刘邦曾一度率军攻破彭城。后项羽回师大败刘邦,汉军伤亡惨重,以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父和妻吕雉当了项羽的俘虏。之后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间展开了拉锯式的战争。汉四年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项羽归还刘邦的父和妻。约后,项羽罢兵东归。而刘邦却采纳了谋臣张良、陈平的建议,乘楚军东归之机约韩信、彭越等合围,于汉五年十二月(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发动总攻击。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溃逃,最后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同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

◎文苑拾萃

汉乐府

即汉代的乐府民歌。亦称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在《诗经》之后又一次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奠定了基础。

祖逖恩信使民

◎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格言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晋朝著名将领。祖逖家是北方一个官僚大族,祖上世代担任高官。祖逖自幼丧父。父亲祖武,曾任上谷太守。

祖逖性格旷达,不受拘束。祖逖到十四五岁尚不肯学习,兄长们都为他担忧。不过,祖逖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注重节操。每当到田庄上去,往往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

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堡,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堡,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

祖逖在率兵攻取谯国、陈留以后,采取了许多辅助于军事的感化手段。这是战胜敌人所必需的,也是反映一位军事将领政治及军事能力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