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05

第5章 相亲相爱一家人(3)

1871年,阿古柏凭借洋枪洋炮,又相继攻占了乌鲁木齐、古牧地、木垒、玛纳斯、鄯善等地,气焰一时甚嚣尘上,大有要把全新疆一口吞下之势。此时,少数清军退据塔城、乌苏一线艰难固守,与内地完全失去了联系。

由于实力悬殊,新疆人民抗击阿古柏军队的斗争也相继失败。南疆、北疆的各个地区相继沦为阿古柏的势力范围。

为了维护其政权,阿古柏先后同英国、俄国密谋,签订商约与协定,大量出卖新疆地区的权益,并意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而在阿古柏统治新疆的13年中,世代生息在这块广袤土地上的各族民众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广大民众终年不得温饱,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许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新疆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许多城镇里甚至出现了买卖奴隶的现象。

阿古柏及其下属则随心所欲地挥霍着剥削来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在喀什噶尔、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托克逊等地都有阿古柏专门建筑的豪华宫殿。为了重现突厥可汗的威风,他还掳掠了六百多名不同民族的妇女充实后宫。

当时,在新疆大地上流行着一首柯尔克孜族民歌,歌词大意是:“黑色的猫头鹰在头顶上惨叫,罪恶的战火在草原上燃烧。柯尔克孜人的家乡流着鲜血。大地母亲,为她的儿子在痛苦号啕。号啕——痛哭——痛哭——号啕。灰色的恶狼在白骨堆上嚎叫,阿古柏的马队像狂风在咆哮。柯尔克孜人的太阳是谁抢去了?大地母亲,为她的儿子在痛苦号啕——痛哭——号啕。”

人们的痛苦呼声终于有了回应,转机终于出现了。

在维文史书《伊米德史》中记载说:“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在街头巷尾成群结伙地在一起议论着‘汉人就要来了’的消息。不知这些消息是真还是假,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愿编织出许多故事,以悦人心,更悦己心。”

“汉人”指的就是当时的清政府。

此时,清政府也已逐渐认清了这场外国势力主导的边疆危机的严重性,用武力讨伐阿古柏的提案终于得到光绪皇帝的重视。由于国力衰微,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等人力主放弃新疆,而左宗棠却力排众议,向众人陈说利害,更以花甲高龄主动请缨率领部队出塞,并立下军令状:给他三年时间,就能收复新疆!

此前,原喀什噶尔伯克阿布杜·热衣木等人,经历了千难万险来到北京。得知清军要进疆平乱的消息后,纷纷自愿担任西征军向导。

1875年2月12日,喀什噶尔商人拜合提等人受当地原清朝维吾尔官员的委托,抄便道翻越冰达坂,长途跋涉抵达北疆乌苏,拜见清前敌带兵大臣孝顺,请孝顺向驻塔城行营的代理伊犁将军荣全呈递“喀什噶尔回子伯克禀帖”,表明全疆各族人民期盼清军收复失地、全歼入侵者的强烈愿望。

荣全也马上派人上书朝廷,说驻疆清军已做好准备,望朝廷速发大兵进剿阿古柏。

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左宗棠等人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之际,老将左宗棠叫人抬着一副棺木随在身旁,以此显示他不收复国土,誓不回师的必死决心!

哀师必胜,更何况这是一支正义之师!在他的感召下,军队士气高涨!

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进军方针,于1876年收复了天山北路。

1876年9月,当清军突然出现在天山以北,夺取了乌鲁木齐后,阿古柏当即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个分裂政权的末日即将到来了。

1877年,阿古柏被迫逃亡南疆,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于库尔勒服毒自杀,其汗国亦随之覆灭。至此,中国新疆地区除伊犁仍被俄国侵占外,天山南、北两路全部收复。

为了收回全部国土,左宗棠又积极部署进军伊犁。此时的沙俄当局再也不复当日的嚣张,同意与清政府举行谈判。经过长期反复交涉,两国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

新疆各族人民经历了13年的血雨腥风,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故事感悟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新疆各族人民群策群力,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事实表明,各民族人民只要团结一致,任何敌人都不敢小觑。

◎史海撷英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文苑拾萃

五个手指的故事

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地生活在手上。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地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他们激烈地争吵,谁也不让谁。

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被很轻松地拿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海子塘边结为兄弟

◎人以义爱,党以群强。——格言

小叶丹(1894—1942),男,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彝族沽基家的头人,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传为一时佳话。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聚居在四川大凉山一带的彝族,上世纪30年代还处在落后的奴隶社会状态。当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尤其是国民党的欺压,彝族人对汉人疑忌多端,隔阂很深。

1935年,中央红军为迅速抢渡天险大渡河,决定穿越大凉山彝族区。为此,特组建了由刘伯承担任司令员和聂荣臻担任政委的红军先遣队,先行进入彝区,为大部队开路。果然,红军的工作团走到彝区境内30多里的地方,突然被一伙手执武器的彝民挡住并围了起来。见此情景,战士们马上把枪端在手里,与彝民怒视而对。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肖华连忙制止了战士,让他们谁也不准开枪,一定要遵守民族政策!随后,他让通司(翻译)将他的诚恳解释转告彝民,让他们不要误会,这一伙人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是国民党军阀的部队,不会危害他们,只是路过此地,去打国民党反动派,并不在此住宿。然而,彝民们还是不肯放行。

正在这时,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骑着一匹黑骡子,带着几个人飞奔过来。肖华看到几个彝民围着小叶丹四叔,边用手指着红军,边说着什么,不免有些疑惑。经通司翻译得知,他们是看中了红军的铜锅。见此,肖华笑着通过通司告诉小叶丹四叔,说这锅是红军做饭的家伙,要是给了他们,红军就没办法做饭了。就是借老百姓家的锅,也做不了这么多的饭,那红军就得饿肚子了。一番幽默的话语,立刻把小叶丹四叔逗乐了,站在他旁边的彝民脸色也不那么难看了。接着,肖华便和小叶丹四叔交谈起来。谈话中,小叶丹四叔看到肖华这样通情达理,平等待人,又看到红军的纪律如此严明。所以,在肖华告诉他,红军刘司令亲率大批人马北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的首领结为兄弟时,就欣然答应了。

经过工作团的努力,小叶丹提出结盟,并提出他应当和刘伯承司令员宣誓结为兄弟。刘伯承当即表示:红军和彝族不结盟是兄弟,结盟更是兄弟,共产党人应该做团结的模范。他和聂荣臻等领导商议后,立即骑马来到了约定地点。

结盟仪式开始了,刘伯承和小叶丹并排跪在地上,面前摆着两碗滴过鸡血的清水。小叶丹首先端起碗,郑重地宣誓:

“刘司令和小叶丹,在海子塘边结为兄弟,以后如有改变,同鸡一样的死。”

刘伯承也双手高高地端起碗,宣誓道:

“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

两人说罢,将血水一饮而尽。

结盟仪式结束后,刘伯承请小叶丹到红军营地大石桥村去。

在小叶丹的帮助下,红军顺利地走过彝族区。

◎故事感悟

红军是个为穷人打天下的战斗群体,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中国劳苦大众得解放而制定,这种爱群利群的信念必然能团结受奴役、受压迫的各族人民并取得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保证党领导的军队无往不胜。

◎史海撷英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百一十九团无奈还击,从此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也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文苑拾萃

结义

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义、换帖等,是民间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后来,人们崇拜之、继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红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然后,把鸡宰了,鸡血滴入红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