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09

第9章 艺术创作(1)

伯牙拜大自然为师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

伯牙(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的记载,《乐府解题》中又写到伯牙学琴的故事。

伯牙生于春秋时代,年轻时拜成连为师,学习抚琴,三年过后技巧成熟。但听起来,总觉得不够高雅。他的老师对伯牙说:“我已把全部技艺教给了你。如果你想继续深造,只有请我的老师了,他住在东海蓬莱山上。如果你同意,我和你一起去。”

伯牙欣然同意了。二人来到蓬莱山上,四处查找,不见人影。成连说:“你暂时留在这里,我再到别处去找找!”说完就走了。伯牙在山上等候,很长时间也不见先生回来。于是,他起身沿着山间羊肠小道漫步,不觉越走越高,索性向山峰爬去。

到了山顶上,只见林幽山深,百鸟争鸣。清风徐徐,云雾缭绕,如置身仙境一般。看到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俞伯牙不禁心旷神怡,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愉快。他把随身带的琴拿出来,即兴演奏了一首乐曲。他觉得琴音、胜境与自己身体融为一体了。

这时传来成连的声音:“伯牙,弹得好啊!”伯牙循声望去,只见成连在船上向他招手呢!他赶快下山到岸边去见老师,说:“您找到先生了吗?我等得好苦啊!”成连捋着胡须,呵呵大笑说:“还用请什么先生呢?你陶醉于高山流水尽情地弹奏,不是弹得地作天成吗?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伯牙悟出了成连的苦心,连连躬身作揖道谢。

从此,伯牙以大自然为师,刻苦磨炼自己的意志,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琴师。

◎故事感悟

伯牙抚琴,以大自然为师,并最终将自己磨炼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琴师。此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心真正用在学上,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更出众。

◎史海撷英

高山流水觅知音

根据记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中秋那天,他乘船到了汉阳江口。因为风浪太大,他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慢慢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仰望明月,伯牙忽然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一曲接着一曲。正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的时候,猛地看到有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大吃一惊,手下发力,“啪”的一声,拨断了一根琴弦。伯牙正猜想岸边那人为何而来时,那人就大声地对他说:“先生莫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时听到了您的琴声,感觉十分美妙,所以就停下听起来。”

伯牙定睛细看,那人身旁果然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人。他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也能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便问道:“你既然识得琴声,那请问我刚才弹的什么曲子?”

打柴的一听便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可惜的是,弹到第四句时您的琴弦断了。”

打柴人回答得非常正确,伯牙不禁大喜,忙邀他上船细聊。打柴人看到伯牙的琴就说:“这是瑶琴,传说为伏羲氏所造。”接着他还说出了这把琴的来历。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暗自佩服。接着他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别其中的意思。当弹出的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又解释说:“这个琴声表达的是连绵的流水。”

伯牙一听万分惊喜,以前可是从没人能听懂他琴声里的含义啊!而眼前这个樵夫居然听得明明白白。想不到在这野岭之下,还能遇到苦苦寻觅的知音。因此,他问清了打柴人的名字,知道了他叫钟子期,然后和他一起喝酒。两人交谈甚欢,相见恨晚。他们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中秋再到这里来相会。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是他等啊等,许久都不见钟子期到来的影子,因而他就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然而又过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不料老人却告诉他钟子期染病去世了。临终前还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时听到伯牙的琴声。

伯牙听了老人的话,悲痛万分。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无限伤心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后人深深感动于两位“知音”的友情,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到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深刻的友情。有诗篇传诵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文苑拾萃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源自俞伯牙手笔。关于这首曲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有一次在荒山野地里弹琴,被一名叫钟子期的樵夫闻听,居然能知其中之意,说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惊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伯牙痛失知音,遂摔琴绝弦,终身不操,高山流水之曲由此而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刘德升写行书

◎揭竿而求诸海。——《庄子》

刘德升(生卒年不详),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行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行书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画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被后人列为“妙品”。

东汉的时候,有一位书法家叫刘德升。他从小就爱动脑筋,碰到什么不懂的事,就反复琢磨,或者去问父亲母亲,一直到弄懂为止。

上学以后,老师先教他写楷书,又教他写草书。他练了一段时间,感到楷书太死板,写起来太慢;草书又太潦草,不容易认清楚。能不能把这两种字体结合起来呢?刘德升开始琢磨了。他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鼓励他说:“你的想法很好,可以试试,坚持不懈地摸索下去,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从此,他常常把一个字的楷书体和草书体放在一起比较,然后挥笔书写,试着把这两种字体结合起来,寻找又不潦草又不死板的写法。

有一次,刘德升和父亲母亲一起吃饭,吃着吃着,他慢慢放下碗,用筷子在桌子上划起来,一边划,一边嘴里还小声念着什么。

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他中了邪气,赶忙问他:“孩子,你怎么啦?是不是病了?”

刘德升回答说:“我没有啊,我是在琢磨一种新的字体呢!”

父亲听了,对他说:“你有雄心,当然很好。不过,你年纪还小,应该多练习写字,等把字写好了,再去琢磨新的字体也不晚。”

刘德升听了父亲的话,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的基本功,并且不忘探求新字体的写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一种既写得快又看得清楚的字,就是“行书”。

刘德升的行书很有名,后来很多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学过他的行书。人们也就把“行书”看成是刘德升创造的了。

◎故事感悟

刘德升就是因为勤于发问,认识到了生活中楷书和草书的缺点,才有意识地把两种字体结合,从而创造了行书。故事告诉我们,多多感悟生活,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苑拾萃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将军王羲之的得意之作,记述了他与当时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竹修林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历代奉为极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赞誉它是“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也因此被后人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他的书法时常常忍不住惊叹:“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确如此,传说王羲之本人也曾多次再书《兰亭序》,但均不及原作,因此《兰亭序》原稿也一直被他视为传家之宝,为其后代所收藏,但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了宫中。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就命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给亲贵近臣,以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从无一人能胜过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宝而最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这更使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称其为中国书法第一帖是当之无愧。

“飞白书”的诞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国东汉末年名士。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蔡邕被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东汉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名字叫蔡邕。他曾经把古代六部有名的书(称为“六经”书)写在石碑上,由工匠刻出来,立在太学门外。石碑刚立起来,就有很多人前来观看,有赞叹的,有学着写的,每天来往的车辆多得把道路都堵住了。

有一次,蔡邕到皇宫里去拜见皇帝。出来的时候,路过一个地方,看见有几个工匠正在用扫帚蘸着白灰在墙上写字,写出来的字雄健有力,龙飞凤舞,笔画中还有不少空白,非常好看。蔡邕站在那里,不由得看出了神。他仔细观察工匠们运“笔”的方法,看他们手和腕部的动作,看了很久才回家去,连已经约好到一个朋友家去吃饭的事都忘了。

回到家里,蔡邕还在琢磨这件事。从这天起,他每天在家里模仿刷墙的工匠,用扫帚在墙上又写又画,摸索写这种字的规律。结果,本来干干净净的墙壁,让他弄得乱七八糟。

他的夫人见了,生气地对他说:“你中了什么邪?不在纸上写,偏要在墙上乱写,跟个小孩子似的。”

蔡邕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正在琢磨一种新的字体呢!”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蔡邕创造的新字体终于诞生了。这种字体在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白,人们就叫它“飞白书”。它的形状又像布帛迎风飞舞,所以,有人把这种字体也叫做“飞帛”。

◎故事感悟

蔡邕路遇工匠运笔入神,驻足学之,可见越是学问大的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勇于学习、敢于创作的人才是最值得学习和敬佩的。

◎史海撷英

蔡邕看碑

有一次,蔡邕外出办事,路见一座古碑,被深深吸引了。他停下来仔细看碑文,越看越爱看,自言自语地赞叹道:“这碑文的字写得真好,写得真好啊!”

蔡邕办完公事后,又忍不住看那碑文。他为了把那种字体写法学到手,于是决定先不回家,就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了下来。从此天天去看,边看边琢磨,边看边写。白天看后,晚上回到住处又拿起笔来学写,就这样,一晃就是100天。

因为三个多月都没回家,家人都急坏了。当他回到家说起这件事时,女儿蔡文姬奇怪地问父亲:“一座碑文能有多少字,要看这么久啊?”

蔡邕笑了笑说:“写字就和你平时弹琴一样,也是需要感情的。写字要先放开胸怀,认真地揣摩每个字的精神:有的像人走动,有的像鸟飞翔,有的像动物爬行,有的像人发愁,有的像人欢笑,有的像虫吃树叶,有的像刀枪出鞘,还有的则像水火、云雾、日月……每一种好看的字都富有生命的神态,每个书法家的字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我这次看的那块碑文书法,就是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所以才去反复学习,以求成为自己的本事,这不下功夫不行啊。”

文姬听了父亲的话,懂得了写字所蕴涵的道理和弹琴是相通的,都需要用心去学才能获得真本事。后来她也爱上了书法,并且还成了书法家。

◎文苑拾萃

述行赋

(东汉)蔡邕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翼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比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

余有行于京洛兮,遘淫雨之经时。塗邅其蹇连兮,潦污滞而为灾。乘马蹯而不进兮,心郁悒而愤思。聊弘虑以存古兮,宣幽情而属词。

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问宁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无闻。

经圃田而瞰北境兮,悟卫康之封疆。迄管邑而增感叹兮,愠叔氏之启商。过汉祖之所隘兮,吊纪信于荥阳。

降虎牢之曲阴兮,路丘墟以盘萦。勤诸侯之远戍兮,侈申子之美城。稔涛塗之愎恶兮,陷夫人以大名。登长坂以淩高兮,陟葱山之荛陉;建抚体以立洪高兮,经万世而不倾。回峭峻以降阻兮,小阜寥其异形。冈岑纡以连属兮,谿谷夐其杳冥。迫嵯峨以乖邪兮,廓严壑以峥嵘。攒棫朴而杂榛楛兮,被浣濯而罗生。步亹菼与台菌兮,缘层崖而结茎。行游目以南望兮,览太室之威灵。顾大河于北垠兮,瞰洛汭之始并。追刘定之攸仪兮,美伯禹之所营。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