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08

第8章 文学创作(6)

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夏衍同志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九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

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

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由于过分疲劳,包身工们成年累月连洗头的时间都没有,她们面色蜡黄、衣衫褴褛,身上的气味很难闻。

4月到6月,正是上海的梅雨季节,外面阴雨连绵,车间里霉味、酸味、汗臭味,熏得人上不来气。夏衍真是有些受不住了。就是这样,他认真地观察着,思考着,记忆着。他曾在日本看到过被资本主义世界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差的日本纺织女工,可是包身工们和日本纺织女工比起来,恰似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

冒着随时暴露身份被逮捕的危险,夏衍硬是当了几个月的包身工。耳闻目睹之后,他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而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从此,中国文学史上便出现了报告文学。

◎故事感悟

夏衍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体验包身工的生活,以真实的情况深刻地披露了包身工的艰苦生活,为中国文学史中的报告文学体裁开创了先河。

◎文苑拾萃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中国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

李贵真和她的跳蚤

◎事前定,则不困。——《礼记》

李贵真(1911—1999年),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教授。1937年李贵真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与金大雄先生同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教。她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培养了大批的医学昆虫工作者;毕生致力于蚤类分类学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描述蚤类的新种和新亚种72种,建立新属和新亚属3属。李贵真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李贵真,山东省恩县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有“跳蚤专家”之称。

李贵真从小在农村长大,喜欢各种各样的小昆虫。中学毕业后,她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生物科学。1937年,她从齐鲁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就奔赴贵州。那时,贵州、云南各省鼠疫大流行,万户萧疏,数以万计的人挣扎在生死线上。跳蚤是传播鼠疫的重要媒介。研究跳蚤的形态、种类以及活动方式等,是控制和消灭鼠疫的有效手段。旧中国,统治阶级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也根本不重视对跳蚤的研究。当时年仅27岁的李贵真勇敢地、吃力地开垦起中国生物学的这块处女地——蚤类学。

捉跳蚤,居然也要动用猎枪!当用猎枪将野生动物打死以后,李贵真就赶紧跑过去,因为跳蚤都有这样的习性——一旦动物尸体冷了以后,跳蚤就“树倒猢孙散”,蹦蹦跳跳离去。

李贵真把动物尸体放在白布上,细细地寻找着躲藏在动物毛发间的跳蚤。跳蚤一受骚动,马上跳了起来,落在白布上,目标暴露了。李贵真立即用蘸了酒精或哥罗仿(氯仿)的棉花把跳蚤按住。跳蚤被麻醉了,老老实实躺在那里。李贵真马上小心翼翼地把跳蚤装在玻璃瓶或者紧口的小布袋里。李贵真眼明手快,能够一只不漏地一网打尽动物身上的跳蚤。

李贵真拜猎人为师,还学会了挖陷阱捕捉活的动物。捉住以后,关在铁笼里,再把铁笼放在水盆上。这样,跳蚤一跳,便会跌落在水中。李贵真常常长时间守候在水盆旁边,抓住那一只只掉进水里的跳蚤。

也有的时候,李贵真在山里抓住了野兽,干脆把野兽整个儿放进麻袋,往袋里扔进蘸了酒精、乙醚、哥罗仿之类麻醉剂的棉花。没多久,野兽被麻醉了,野兽身上的跳蚤也被麻醉了。这时,李贵真把野兽放在白布上,用梳子轻轻梳,用毛刷轻轻刷,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决不放过一只跳蚤。

她不仅从野兔、野鸡、獐子、穿山甲身上找到了跳蚤,甚至在一只猫头鹰身上抓住一只“雌性不等单蚤”,在一只雕身上发现一只“雌性犬栉首蚤”。李贵真认为,猫头鹰、雕身上有蚤,是因为它们常常捕食田鼠,跳蚤就从田鼠那里“搬”到它们身上居住了。

李贵真还发现,在野兽的洞穴里,常常有许多跳蚤。为了研究跳蚤,李贵真钻在那又臭又脏的洞穴里,细心地捕捉跳蚤。有时,从一个洞穴中竟能捕获上百只跳蚤。

在捕获跳蚤之后,还要经过许多道手续,把跳蚤制成透明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李贵真一边观察,一边在纸上一笔一画地画下跳蚤的形态图,画下跳蚤的眼、触角、气孔、臀板、爪、腿骨、触须、梳齿等等。

这对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说,要顶住来自社会的世俗偏见,要经得起大自然的考验,谈何容易。可她硬是经住了考验和偏见,从1938年起,硬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地研究这小小的特殊昆虫。

李贵真捉到跳蚤后,还要经过极复杂的制标本过程。制成标本后还要认真鉴定,整天用显微镜观察跳蚤,在纸上耐心地画下它的形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月,在这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一种又一种新跳蚤被发现了。

研究跳蚤,又平凡又单调,既要细心又要耐心。李贵真数十年如一日,发现了一种又一种新跳蚤,为中国蚤类学填补上了空白。后来,李贵真写出了《跳蚤》和《蚤类概论》等著作。《蚤类概论》被认为是“我国蚤类研究工作的一种初步总结,是我国昆虫学、医学昆虫、蚤传性疾病流行病学、医学界和卫生界不可少的一种参考书”。国际生物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中国蚤类学的权威性著作”,它的内容被生物学界的外国专家学者所引用。

◎故事感悟

跳蚤是生活中最易常见的生物,却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而李贵真仅仅从跳蚤的研究方面,就铸就了她在生物学上的成就。

◎史海撷英

李贵真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

李贵真也和许多正直的教授、科学家一样,迎来了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

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了细菌战,使李贵真怒火满腔。她开始明白了我们的科学家研究跳蚤是为了救人,帝国主义者研究跳蚤却是为了杀害无辜的人民。她再也不能把自己关在书斋里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贵真与丈夫金大雄分外忙碌,政府给了他俩一部专车,他们应邀到各地作报告,培训医务人员,为战胜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而日夜工作着。

不久,李贵真把讲稿整理出来,写出《跳蚤》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跳蚤的专著。

后来,在金大雄的帮助下,李贵真又完成了10万字的《蚤类概论》,在国际上被誉为“关于中国蚤类学的权威性著作”。

李贵真注意培养新手,因此在她周围团结了一批研究跳蚤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好学上进,以研究跳蚤为己任,与李贵真教授常有书信往来。李贵真对他们是每信必复,而每一封复信都渗透了李贵真的心血。因为这些信中讨论的都是学术疑难问题,不是随便就可回复的。李贵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而这正是科学家必备的优秀品质。1958年,李贵真采集到一种跳蚤,她经过鉴定,认定是一种新的跳蚤,但是其中几个细节没弄清楚,这个成果到23年后经过重新鉴定才公布。她对新手们的帮助也是这样一丝不苟。

李贵真心地开阔,她深为新手们的成长而感到高兴,但她从不争名争利,她把扶植后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不少新手都为有她这样的良师益友们而感到十分荣幸。

◎文苑拾萃

跳蚤之歌

《跳蚤之歌》由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于1879年创作。歌词选自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分第五场中魔鬼梅菲斯和一群朋友在酒店里所唱的《跳蚤之歌》。之前,贝多芬、里拉、柏辽兹等作曲家都曾为这段词谱过曲,但都是歌谣风格的分节歌,而穆索尔斯基所作的则是一首“通谱歌“,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闻名于世。

歌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于朗诵的叙述性曲调,讽刺味道非常明显,钢琴伴奏中的顿音则非常生动地刻画了跳蚤的形象;第二部分的音乐就像一支威严的颂歌,描写的是跳蚤当上大臣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神态,但紧随其后的笑声却揭穿了它狐假虎威的丑态;最后一段综合前两段的音乐素材加以发展,将歌曲推向了高潮。歌曲结尾是恰似跳蚤的胜利者所发出的爽朗笑声。此外,全曲还贯穿了嘲弄和轻蔑的笑声,使歌曲的讽刺效果达到了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