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11

第11章 艺术创作(3)

褚遂良在朝廷做官时,唐太宗也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曾下令到全国各地去搜集王羲之的字帖和真迹,很快就收集了三千二百多幅。就是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于是他把褚遂良找来,想考考他。唐太宗叫人把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生前临摹的《兰亭序》字帖拿来,然后很客气地对褚遂良说:“今天召你是有一事相求,请你看看这幅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帖是真还是假?听说您对王羲之的字体很有研究,就帮我辨认一下吧!”说完将字贴传下去交给褚遂良看。

褚遂良接过字帖,先看了看纸的质地和色彩,然后再看字的笔画形态,最后他说:“奏陛下,这件《兰亭序》我看是临摹的,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唐太宗暗惊,问:“你有什么根据呢?”

“首先,它用的纸非晋朝时候的纸,为本朝所造;其次,王羲之的字体妍美流畅,笔势雄健变化多端,有‘飞龙走蛇’之态,而这件作品正好缺少这点,而且前后墨色也不一致,前浓后淡,可见不是一气呵成。所以,我肯定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听了褚遂良的解释,唐太宗高兴极了。从此,他就经常让褚遂良来辨认王羲之的书法,还要他和自己一起探讨书法艺术。

◎故事感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褚遂良虽然也是一位书法家,但由于喜欢揣摩王羲之用笔的特点和字的神韵,从而能很准确地判断出一幅字画的真假,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知。粗略的东西可能每个人都会,但是细微之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到的,更不用说掌握了。

◎史海撷英

黄门侍郎

贞观十二年(638年),被李世民当师长一样看待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使李世民十分伤心。他叹息道:“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这时,魏征便向他推荐了褚遂良,太宗立即将这个人命做“侍书”。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曾竭尽全力地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天下人都抢着献上去以领取奖赏。只是该怎样鉴别真伪?由于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无比熟悉,可以丝毫不差地鉴别出王羲之的真迹,因此无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欢心和信任,遂将他提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每当李世民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而褚遂良也颇有政治远见,常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李世民曾想亲自去征讨辽东,被褚遂良所反对,但李世民态度很强硬,让褚遂良感到恐惧,就没有再坚持,只好跟着唐太宗去远征。然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贞观十八年(644年),褚遂良身为黄门侍郎,开始参与朝政。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可以直接黜涉官吏。恰在此时,他的父亲褚亮去世了,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的职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的得力助手马周死了,褚遂良又被起用为原职。这年阴历九月,就被提升为中书令,接替了马周的位置,像魏征、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成了唐朝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大臣。

苦吟不辍的诗人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商君书》

贾岛(779—843年),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北京大兴)人,中国唐朝诗人。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他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一天,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一条大街上,一队官员的车骑正在快速行进着,路上行人都赶紧避让。然而,却有一个骑着毛驴的书生,口中念念有词、手上比比划划地向车队闯去。

“站住!”

“真是大胆,快站住!”

官吏们大声地喊着,但这位书生就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自言自语比划着手。

“你给我下来!”一名衙役伸手将书生一把从毛驴背上拉了下来,将他押到了那位官员的面前说:“大人,这小子不但不回避,还闯进车队中来了。”

官员厉声问道:“你这人呆头呆脑的,怎么不让路?”

直到此时,书生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连忙上前回答:“大人,我只顾做诗,冒犯了您,在下该死。”

说着,连连向官员谢罪。路上的行人远远地看着,认为官员一定会惩罚这书生的。

不料却见官员转怒为喜,笑了笑对书生说:

“果真如此,那快把你作的诗念给我听听!”

“大人,我的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好诗,好诗啊!”官人赞叹不已。

“只是……”书生接着说,“‘僧敲月下门’这句,不知道该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正琢磨不定啊。”

官人听罢,沉思了一下,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说着说着,官员就和书生并驾齐驱了,一起讨论起诗道来。而且,他们还从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这个官员就是大文学家韩愈,书生就是贾岛。

贾岛生长在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十几岁的时候,他被迫到庙里当了和尚,以求填饱肚子。但是,他从小爱好学习,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发奋读书。

到18岁时,贾岛就拥有了不凡的才学,不仅读完了六经和诸子百家等著作,还能写出让人称羡的五言诗!

贾岛作起诗来可谓呕心沥血,无论什么场合,都苦吟不辍,常常是如醉如痴。

一年秋天,贾岛浴着落日的余辉,迎着瑟瑟的秋风,骑着那头毛驴,在街上边走边看,满目秋色令他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对句有了,出句是什么呢?他苦思冥想,不得佳句。

忽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又一句脱口而出:“西风吹渭水。”

“妙!妙!”贾岛感到非常满意,情不自禁在毛驴背上手舞足蹈起来。

哪料,毛驴猛然向前一冲,骑在背上的贾岛毫无防备,一下被摔了出去,头破血流。路人都当他是个疯子。

确实,贾岛就是这样一位“苦吟诗人”。据说,他在作了那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三年后,还为此作了一首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正由于贾岛勤奋无比,对于诗词的考究达到了致高境界,因此他成了中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

◎故事感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仅仅为了两句话,贾岛却付出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他对知识、对诗词的探究态度刻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史海撷英

贾岛墓

贾岛墓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县城南郊的安泉山,长12米,宽和高各3米,周围砌了石墙。现有清建墓碑“唐普州司户参军浪仙之墓”,墓前有清建瘦诗亭,内陈历代文人吊唁贾岛的石刻诗文。

唐开成五年(840年),贾岛61岁的时候迁到了普州,即今天的四川安岳县,任司仓参军。到任后,他曾组织讲学,工作之余常常去南楼读书作诗。贾岛写有《夏夜登南楼》诗:“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其他还有《寄武功姚主簿》、《送裴校书》、《送僧》、《原上草》、《咏怀》等诗篇,都是贾岛在这个地方写的。

唐会昌三年(843年),朝廷升贾岛为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却身先卒,享年64岁,遗体安葬在安岳县城南安泉山麓。他的朋友苏绛为他写了“贾司户墓志铭”,详细记述了贾岛生平、死、葬日期和地点等。

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年),安岳县令徐观海(浙江钱唐人)在墓前建造了“瘦诗亭“。后来的县令斐显忠进行了修建,且立了牌坊,至今仍在。

◎文苑拾萃

戏赠友人

(唐)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黄庭坚过河

◎去小智而大智明。——《庄子》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大家之一。庭坚笃信佛教,事母亲颇孝,虽居官,却亲自为母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

宋朝时期,有个叫黄庭坚的诗人和书法家,又被称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是个虚心好学之人,他不但向颜真卿、怀素等知名大书法家学习,还特别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向劳动者学习。

一天,他到朋友家去玩,来到了一条大河边,滔滔的河水挡住了去路。正在犯愁的时候,看见远处驶来一条船,他高兴万分,立即向船工招呼,等船靠岸,他就跳了上去。

船开了,黄庭坚看着船工们划桨的动作出神。那桨在水中拨水的姿态是多么有节奏、自然和生动啊!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仿佛船工们摆弄的不是木桨,而是一支笔,滔滔的河水就是一张大纸,船工们在不停地划动中写出了无数优美的草字。他想,要是自己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字多好啊!

不知不觉船已靠岸,但黄庭坚仍沉浸在遐想中。船工高声喊道:“相公,到岸了,请您快上岸吧!”

黄庭坚这才醒悟过来,连忙道歉致谢:“对不起,我想写字想得着迷了,误了你们的开船时间。”然后付了船钱,继续赶路。一路上,他还在思考怎样才能像船工划桨那样写出优美的草书来。

◎故事感悟

黄庭坚为船工划桨姿态而入神,犹如在江水中书写优美的草字而被吸引。一个书法家只有遇事学会揣摩,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境界,才能真正学会学透,真真正正地领悟其中的精髓。

◎史海撷英

涤亲溺器

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即使身份显贵,也不忘为母尽孝道,亲自替她洗涤溺器,从不怠慢。

对此,有诗这样赞叹道: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黄庭坚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个家喻户晓的“涤亲溺器”的故事,讲的就是他。他自小侍奉父母可谓无微不至。他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为母亲倾倒和清洗马桶,几十年如一日,无论读书时还是为官时都不曾间断。尽管家里仆从很多,本可不必自己动手,但他还是认为孝事父母是为人子女自己该做的事,不可委他人,这跟当不当官无关。

当母亲病危时,他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病床前,亲自尝试汤药,无一刻不尽孝道。因而史书上记载,苏东坡赞叹他瑰玮之问,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意思是说,他的文章瑰伟、气韵超然,无人能及;而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操,更是可以和古人媲美。

◎文苑拾萃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萧显写匾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

萧显(生卒年不详),字文明,号履庵,更号海钓。北直隶山海卫(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成化(1465—1487年)年间进士,终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为诗清简,书尤沉着顿挫,自成一家。萧显与张南安同时以狂草著称,卷轴遍天下,传至外国。

万里长城东头,有一座名叫“山海关”的城楼。城楼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关”几个特别大的字,是明朝的进士萧显写的,老远老远就能看见。关于萧显写这块匾,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据说,萧显虽然写字有点儿名气,可他从来没写过这么大的字。为了写好这块匾,他每天很早就起床练功。他还专门准备了一支又粗又大的毛笔,在院中间的一块大青石板上练字,一写就是几个钟头,一直练到手腕酸疼为止,就这样整整练了三个月。

在写匾的那一天,天刚麻麻亮,就有许多人从几十里地以外赶来看,里三层外三层,把城楼围得水泄不通。太阳出来的时候,萧显在地方官的陪同下,来到了城楼上。按照他的吩咐,人们点着了一炉香,萧显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过了好一会儿,他睁开眼睛,拿起笔写起来。当他挥笔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字门框(“关”字繁体为“關”),要写最后一钩的时候,手腕的力量支持不住了,眼看就要写坏。他急中生智,忙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上踢,助了“一脚之力”,才把匾写完。

还有一个关于萧显写匾的传说,是讲那一天匾挂起来以后,人们发现“下”字少了那个“点”,都议论开了。萧显不慌不忙,从附近的茶馆里借来一块抹布,放到墨汁里。然后,他把蘸满墨汁的抹布用力向匾上扔去。抹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空缺的“点”的位置上,人们顿时欢呼起来。

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是流传不绝,说明人们对“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大字的喜爱。

◎故事感悟

萧显虽然很有名气,但没有写过大字,自然感觉吃力。为了写好匾,竟然每天使用粗大的毛笔练习,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可见,不管怎样的一个大家,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也会刻苦努力,让自己心里有底,而不打没把握之仗。

◎史海撷英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包括山海关城、东罗城和“天下第一关”城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等。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尚完好保存,主要的街道和小巷基本保留了原样,特别是保存了大量的四合院民居,使得这座古城更显得古朴典雅。最为古城增色的要数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在长城之上,气势雄伟。

登上城楼二楼,可俯瞰山海关全貌和关外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巍然绵延;南边大海也若隐若现。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