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12

第12章 艺术创作(4)

山海关呈方形的平面,周长约4000米。城墙14米,厚7米,东墙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建筑。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护城河并架设吊桥,护城河深8米、宽17米,城中心还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四周都有城门,东、西、南、北依次称为“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之上原来都建有高大的城楼,但现在仅有镇东门城楼保留了下来。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从外到内设有四道防护——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

城门用巨大的砖砌成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上面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

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他三面有68个箭窗,用窗板掩盖着。东面屋檐下还挂着一块巨大匾额,书有“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都高达1.6米,为明代进士萧显手迹,苍劲雄浑,是山海关的象征。

弘仁以黄山为师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商君书》

弘仁(1610—1664年),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

明末清初,很多画家都去过黄山游览。那里的云海、奇石、雄峰、烟雨,给了他们无限的启示和灵感。那些画家刻苦钻研,行成了颇有影响的“黄山画派”。弘仁就是这个画派的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弘仁的成功既得益于老师倪瓒的精心教诲和启迪,也与自己的刻苦勤奋分不开,当然,更与黄山这个“第二位老师”给他的灵感直接相关。

弘仁自小酷爱书画,几乎天天都要看书作画。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大画家倪瓒。弘仁非常敬重他,藏了他很多画,还写了关于他的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疏书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

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

弘仁所以如此敬重倪瓒老师,是因为这个老师在身世遭遇上和自己很相似。倪瓒50岁时散尽家财,遁迹太湖境内,着意丹青,终为妙手。弘仁少时做和尚,云游四海。他想:我应该像老师一样刻苦学画,不然就辜负了大好时光和平生志愿了。

他在学习老师画法时,并不停留在临摹上,而是取其精华,紧密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创作。他把山当做老师,把水当做同伴,长期居住在黄山,遍览了三十六峰。长期实践的结果让他深刻地意识到,黄山就是他的第二任老师。

弘仁有首诗写的就是与黄山日夜相守的情景: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沛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积极地实地观察是弘仁成功的要诀,也是所有画家成功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和练习,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画界独成一家。他的画作《黄山真景册》50幅,堪称稀世珍品。有老人峰、一线天、藏云洞、龙翻石、飞来峰、莲花庵……一幅幅黄山奇景妙趣横生。

◎故事感悟

实践出真知。弘仁勤于实地考察,不断地苦心钻研和练习,才使得自己画画的技法达到了纯熟的、独树一帜的境界。

◎史海撷英

弘仁的绘画风格

早年时的弘仁师从孙无修,中年则拜萧云为师,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又师法“元代四家”,特别崇尚倪瓒的画法,现在所能看到的作品《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其取景之法都有倪瓒的影子。在题画诗里,他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弘仁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

由于弘仁善于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看重师法自然,所以,其作品格调又与倪瓒有所区别,较少荒凉寂寥之境,而多清新之意,可谓别开生面。弘仁真实地传达出山川的娇美新奇之态,所画的黄山各景都没有拘泥于倪瓒的手法,而是深得写生传神的妙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岩松雪图轴》,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章显了他的自然风貌。

弘仁以画黄山成名,与石涛、梅清一起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时说:“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而石涛则言:“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弘仁的山水画,无论是册页小作,还是大幅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都有黄山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都源自黄山的启发。

他曾自称“梅花古衲”,并希望友人在他死后的墓旁多种梅树。他的松梅代表作是《松梅图》卷和《墨梅图》轴。于松,落墨凝重,气势磅礴;于梅,铁干遒枝,暗香浮动。松与梅傲霜斗雪、独立不倚的精神正是弘仁人格的自我写照。

弘仁性格沉静坚韧,在民族危难之时曾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于名山,寄情于诗画,以眷怀故国,这在很多题画唱和诗中都可以看出来。明代后期,倪瓒声誉愈加响亮,人们争相购藏他的作品,以自标清逸。

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致使安徽等地兴起了对他作品的收藏热,紧随其后的是弘仁的作品也开始走俏市场。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这就是弘仁山水画的基本特色之本。

袁枚多方求教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江宁知县。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的成功,在于他的不耻下问,多方求教,书是他的老师。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袁枚便向附近藏书富者去借。屡借不得,“归而形诸梦”。

一切人、一切自然现象也都是他的老师。无论邻里小儿、山野牧童,还是白发老农,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乐于同他们交谈,希望从他们的谈吐中有所收获。自然现象也是他的老师,无论花草树木或山水风云,他都要细心观察,希望能从观察中悟出道理。

时值二月,袁枚远行。送行的和尚见春色正浓,惋惜地说:“满园梅花正盛开,可惜的是您老人家不能带走它啊!”袁枚听了,随口吟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腊月的一个晚上,袁枚在随园里散步。此时,万籁俱寂,明月当空。月光下,一片竹林郁郁葱葱,几株老梅繁花似锦。袁枚触景生情,便吟起诗来,但有两句总吟不好。

此时一位老农担粪而过,见了袁枚,高兴地说:“先生,梅花已经开了一树花了!”

袁枚听了,心里一动,两句诗脱口而出:“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随后朗声大笑道:“今天,满园的美景给了我意境,老人又给了我佳句!真乃幸遇多师也。”

袁枚常说:“从事创作,不仅要餐经馈史,博览群书,还要向老百姓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这些所谓诗人、文人如能拜他们为师,还怕写作源泉枯竭吗?”

◎故事感悟

袁枚向世间万物学习,一切都是他的老师。遇到任何事物都会留心观察,希望悟出个道理。袁枚正是由于此原因才取得了成功。

◎史海撷英

袁枚好茶

乾隆四年,袁枚进士入翰林散馆,因为满文成绩不合格,出为县令。33岁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在那里逍遥自在地生活了半个世纪。

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还有很多茶制食品,非常有特色。其中一种叫“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或牛乳都行,再加少量盐,没有乳放奶酥皮也可。还有一种叫“茶腿”,就是用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质火红,味道鲜美且散发着茶的清香。

可见,袁枚的品茶和茶食都是多么的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