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济:济危扶困
9428900000007

第7章 情系大众苍生(5)

◎史海撷英

车船的发明与发展

我国早在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就已经有了车船的记载。到了唐朝时期,发明家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所制造的车船,是用人力踏动的,并且能够快速前进。

到了宋朝时期,车船的发展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年),王彦恢制造了战舰,旁设四轮,每轮为八楫(桨片)。

另外,木匠高宣也是当时一位制造车船的名匠,曾创制了十余种大大小小的车船,包括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在这一时期,最大的车船长达36丈,宽达4丈1尺。

明朝初年,陈友谅也曾用车船在鄱阳湖中进行水战。到了明朝中叶后期,卢崇俊又制作了多种形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

20世纪初,南方地区还有少量的车船存在或使用。车船虽然没有在各种水系中普遍使用,但是它历史悠久,对中国船舶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文苑拾萃

《旧唐书·李皋传》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史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乃为相,复拜衡州。

李充嗣慎理饥民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号梧山,祖籍四川内江。李充嗣为给事中李蕃之孙。父李吉安,官澧州华府教授,定居九溪卫(今临澧境内)。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初年,授户部主事。历官户部、刑部主事,因事贬为岳州通判,后起用为陕西佥事、云南按察使等。正德十六年(1521年)主持疏浚白茆河,新开江口至双庙段3556丈。官工部尚书。李充嗣在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推荐文征明入朝,授其翰林院待诏。

当李充嗣来到河南任上的时候,由于河南又遇灾荒,上万灾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面对众多的灾民,开封府官员准备把他们驱赶回去,让他们到本县去接受救济。而李充嗣认为这样做不妥,他说:“这些饥民已经饿到支撑不起来的程度,怎么能让他们爬回本县呢?过去有人说过,设粥来赈济饥民不是好办法,硬把他们驱赶走、让他们饿死于路上,我实在不忍心,也不能这样做。”

李充嗣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充满了人情味。但是,开封府的一些官员听了李充嗣的话却直撇嘴,认为他不过是卖弄,还有些人巴望着看他的笑话!

救灾如救火,饥饿的灾民吃不上饭,随时都有饿死的危险。救济饥民,刻不容缓。李充嗣想到这里,立刻召集官员,很快作出了具体安排。

他命令在四个城门附近即刻设置几十口大锅,并挑选勤快能干的吏员负责,每天熬粥供给这些饥民吃。

就这个办法?在一边瞧热闹的官员背地里嘀咕,以为李充嗣也不过是“耗子尾巴上长疮——能水不大”。

风凉话刮到李充嗣的耳朵里,他只是淡淡一笑,因为他很清楚,像这样的话不听也罢。

十天过去了,一些喝了粥的年轻人的体力逐渐得到了恢复,李充嗣心里有底了,以为应该实施他的第二步措施了。

李充嗣在舍粥官员中挑选表现好的,负责给先返乡的青壮年发放粮食。李充嗣知道,这时给老百姓发粮食,比发放金子还要重要,因此,必须选择最忠实可靠的人去做,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使真正的灾民得到足够返乡的粮食,以免在路上饿死。

给返乡的灾民发放口粮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说风凉话的官员又传出了新的说法,舍粥自然是善事,可是,舍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呢?得到粮食的灾民是被打发回家了,可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饥民却一时不肯离去。那风凉话的源头,就在这里。

不过,李充嗣对于这些闲言碎语并不觉得异样,因为他懂得,工作只有做彻底,才能使那些讲怪话的人彻底闭嘴。

李充嗣告诫负责舍粥的官员,切不可懈怠,要继续做好舍粥工作。又过了一个多月,那些老弱病残的灾民也能自如走动了,李充嗣才把他们遣送回家。由于李充嗣采取了得力的救济措施,使得数以万计的饥民获得了新生。

◎故事感悟

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李充嗣镇定自若,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实际出发,从穷苦老百姓的利益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救济饥民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李充嗣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一定的启发。

◎史海撷英

李充嗣平叛

正德十二年(1517年),李充嗣巡抚南京诸府。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并先后攻陷了南康、九江,并包围了安庆。

李充嗣与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乔宇商定:由乔宇固守南京城,李充嗣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屯驻采石,密派使臣到安庆城,命令都指挥使杨锐坚守城池。

同时,李充嗣在内部传达上级指示,声称京师边兵十万很快就到达安庆,要赶快准备军饷,以此诈敌。朱宸濠听说这些,果然中计,不敢强攻,叛乱逐步被平息。

平息朱宸濠叛乱后,兵部和巡按御史胡洁为李充嗣请功,李充嗣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并得到颁诏嘉奖。不久,又升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担负了疏通浚苏、松河渠的工作。期间,李充嗣领导了开白茅港疏吴淞江的工程,工程六个月竣工。

嘉靖元年,世宗再论平乱功劳,又给李充嗣加封太子少保。李充嗣上疏陈言“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臣科索”等八个事项,均被世宗采纳。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李充嗣生前著有《梧山集》。

◎文苑拾萃

赈 灾

(清)齐彦槐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于民,便矣。

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

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韩乐吾“望烟送粮”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

韩乐吾(生卒年不详),名贞,号乐吾。明朝嘉靖兴化韩家窑(戴窑镇西北)人。被誉为“东海贤人”,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乐善好施的故事。

有一年,韩乐吾的家乡发生了大饥荒,很多人都没有饭吃。韩乐吾家里也只剩下两升米,顶多再维持两天就要断粮了。这时,韩乐吾听说他的一个朋友已经断粮三天了,就准备把自家的米分给朋友一半。妻子问他:“你分一半给他,咱家明天怎么办?”

韩乐吾说:“咱家明天没粮了,咱们就明天死。现在他已经断粮三天了,说不定今天就要饿死了。”

最后,韩乐吾还是把粮食分了一半给朋友。

韩乐吾潜心办塾馆,坚持“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并免除所有穷人家孩子的学费,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两间屋的塾馆都挤不下。

后来,他的妻子杨妹将织蒲席积攒下来的钱全拿出来,又向她哥哥借了一些,在自家东面的空地上又建了三间塾馆。

1554年春天,韩乐吾的家乡遭受了虫灾,庄稼颗粒无收。韩乐吾看着乡亲们没饭吃,他只好将塾馆卖掉换粮救济乡亲。

韩乐吾将卖塾馆换来的几十担粮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而自己家中却一粒粮食也没留下。

“你家没粮了怎么办?”有人提出质疑,看到此种情形,最后几个分到粮的乡亲再不忍心要粮。

“没关系,我回娘家借点!”韩乐吾的妻子杨妹说。

后来,韩乐吾夫妇俩将堂屋和卧室腾出来,并在门前搭了个防雨棚做塾馆。一家人夜里睡到学生桌子上,早上早早起来撤铺。

幸好,当年秋天收成不错,乡亲们收好稻后争相偿还韩乐吾。韩乐吾却不肯收,表明想重建塾馆,只要大家帮帮工就行了。

乡亲们听后,商量了个主意,趁着深夜,把砌塾馆的建材悄悄买好运到塾馆旧址上。第二天,方圆几里的木匠、瓦匠等拿着锯子、瓦刀自发赶来做起了义工。三天时间,新塾馆就建成了。

有一天,韩乐吾从外地讲学回家,途中被剪径的打劫。他不但把讲学的薪水全给了他们,还脱下一身外衣。

这时,韩乐吾对他们说:“我不能再脱了,否则我连遮身物也没有了。其实,我也知道你们是穷得没办法才这样做的。”

说罢,韩乐吾径自往家走。过了一会儿,韩乐吾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以为剪径的不知足,又来要他的内衣。

而令韩乐吾没想到的是,那三个剪径的汉子慌慌张张来到他的面前,纷纷跪倒,嘴里连连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大名鼎鼎的韩乐吾先生!实在对不起您!东西全还给您!我们怕您再遇强盗,所以特地送您回家。”

当晚,三个剪径的汉子把韩乐吾一直送到了家门口,然后转身就走。

韩乐吾连忙拦住他们说:“银子你们全拿去,衣服我收下,到我家吃点东西再走。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当晚,韩乐吾特地将妻子叫起来为他们弄夜宵。

韩乐吾了解到这三个剪径的汉子本来都是好人,因交不起官税地租,被逼无奈,才走了这条路。他什么都没说,叫妻子凑了点铜钱给他们,劝他们三人合伙做生意,或帮人家做工,千万不要再做这种事。

临别时,韩乐吾特地写了一幅字送给三人:“见善行善,如春园之草,自有芬芳之日;见恶行恶,如磨刀之石,必有灭身之时。”

据传,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韩乐吾时常担心一些穷苦的人因断炊被饿死。但他既要忙于教学,又要顾及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多余的工夫去了解每一家的生活情况。后来,他终于想出了“望烟送粮”的办法。

每当煮饭的时候,韩乐吾就爬到自家的废窑顶放眼四望,发现谁家烟囱里不冒烟,烟囱旁边积雪未化,他就判断这户人家缺草缺粮。然后,他就从家里背上一捆草,带上一瓢米,给这户人家送去。

韩乐吾“望烟送粮”的办法,帮助了不少贫困家庭,也救了不少将被饿死的人。韩乐吾给孤儿余坯家送过好几年粮草。余坯的爷爷死后,韩乐吾又将余坯带到自家读书,并帮他成家立业。后来,余家把韩乐吾当做第一始祖供奉。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正应了那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韩乐吾帮助了众多的人,特别是“望烟送粮”的乐善好施精神,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并将永久流传下去。

◎史海撷英

明朝的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曾设立了内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也是明朝最早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国内外的各种情报,并直接对皇上汇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对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力。明朝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范围也有所加强,因而常常被称为“厂卫”。

东厂也就是东缉事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的,地点在京师东安门北,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的权力开始有所削弱。

据记载,东厂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它的分支机构甚至远至朝鲜半岛。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以及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汇报给皇帝。

根据监视得到的情报,东厂有权对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可以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即西缉事厂,由明宪宗设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首领是太监汪直,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后来由于遭到反对,西厂于1482年被迫撤销。但正德元年(1506)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内厂设立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因罪被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保留东厂。

许季觉倡议救饥民

◎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

许季觉(生卒年不详),浙江海宁人。许季觉少年时比较淘气,长大一些才转变为刻苦学习。许季觉对双亲非常尽孝。他有个好友姓查,营葬时侵占了许家墓地,许季觉说:“我不能因为是朋友而出卖父母。”始终不让步。后来许季觉被姓查的人多次陷害,最后在狱中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