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济:济危扶困
9428900000008

第8章 情系大众苍生(6)

清朝顺治年间,浙江海宁县连年遭灾,饥民流离失所,没有人给予救济。海宁县平民许季觉对此深感忧虑,认为灾荒这么严重,官府应该救济灾民。

于是,许季觉给官府写信,用非常激烈的言辞恳求官府迅速采取措施。

但是,他的信如同石沉大海,杳无回音。怎么回事?县衙门也不大,只要衙门正门开着,站在当街上,一眼就能看到里头,对于救济灾民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没有任何反应呢?许季觉在心里嘀咕,没有想出答案。

许季觉打定了主意,要找县官当面理论。

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雷声隆隆,眼看就要下雨了,许季觉怕手中的信被雨水打湿,便把它揣在怀中,放在自己的心口上。他一路往县衙走来,见衙门的正门开着,但里边却没有任何动静,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

见到这样的情形,许季觉心里想,就这样不肯主动为老百姓做主的衙门,早该寿终正寝了。他心里这样想,却赶紧把自己的嘴堵住,他知道自己心直口快,见了不平的事情,就要说。如今不是泄愤而后快的时候,有多少快饿死的饥民等着救济呢。

想到这里,许季觉加快了脚步,直奔衙门而来。他走进门来,有人从门房里跑出来,把他叫住了,问他干什么。他见那人贼眉鼠眼,却是衙门看门的。许季觉对他说,我是本县平民,叫许季觉,是来送信的。

看门人听说他就是许季觉,脸上掠过一丝奸笑,对他说:“你的信我们老爷已经收到了。我们老爷说了,他公事繁忙,还请多多见谅。”

听看门人这么说,许季觉火气顿时涌上心头。他问看门人:“你们老爷的公事,不就是刮地皮、勒索百姓,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吗?”

“你怎么说话呢?我们老爷真的没看错你,实话告诉你,我们老爷说了,他就是不爱听你说话,还写什么为民请命的信。老爷不为民做主,要老爷干什么?还用得着你来操心?我们老爷说了,他根本就不管救济的事儿。你赶快给我出去。”说着,就把许季觉推了出来,反手就把大门插上了。

这时,炸雷与闪电一起向大地袭来,大雨瓢泼似的下了起来。许季觉心想,像这样的衙门,老天爷怎么不摧毁它?

连县衙的门都进不去,还能指望官府给老百姓救济吗?这时,许季觉猛然顿悟,这件事情只有靠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一夜没合眼的许季觉终于打好了主意,从现在开始,他要做真正的“公事”了,他要当事实上的“县官”了。

许季觉的“公事”,是从调查摸底入手的。海宁县究竟有多少大姓人家,他们究竟有多少积蓄,他把这些情况一一调查清楚。然后,他按每一个大户的积蓄规定应出多少救济粮。他把这些情况写成一张大榜,上边开列大户姓名以及应捐粮的数量,把它贴在县城里的大街上。

老百姓看了这张榜都很赞成,迫使榜上开列的大户按照要求捐出自己的存粮,这样共得到数万石救济粮。然后,他又对本县饥民情况进行了调查。把哪一村遭了灾,灾民户主的年龄、容貌,该户人口数等情况都进行了登记。

接着,许季觉通知灾民,按规定日期去本县城隍庙领取救济粮。领粮时,他根据预先调查的情况按顺序发放,每户灾民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救济。

受过救济的农民都非常感激许季觉,一旦许季觉从他们那里经过,农民们必定扶老携幼排列道旁,手里拿着长香向他拜谢。

当地人都说:“许公救了我们的命啊!”

每听到老百姓对自己的赞颂,许季觉总是觉得天是晴朗的,哪怕正是霹雷闪电的时候,他的心里依旧十分坦然。

◎故事感悟

许季觉有勇有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众多饥寒交迫的农民百姓。许季觉见义勇为的行为和勇于济危扶困的品质是我们所敬佩的榜样!

◎史海撷英

海宁历史沿革

浙江省海宁县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在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便已经有先民生息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海宁成为越国、吴国以及楚国的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等地的属地。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在海盐、由拳两地设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成为海宁建县的开始。

唐武德七年(624年),海宁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年),又复置盐官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为海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海宁州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海宁县又复升为州,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才又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

1949年5月解放后,建立海宁县,隶属嘉兴专区。

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

1986年11月,海宁县被撤除,设为海宁市,隶属嘉兴市。

◎文苑拾萃

海宁硖石灯彩

海宁硖石灯彩是历史悠久而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始于唐而盛于宋,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早在宋代已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种类之大成。灯彩内容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工艺手法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

除了有与一般制作灯彩相同的扎骨架、裱糊、绘画、写字、装配等工序外,还要在四层宣纸裱成的纸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刀刻功法,用刻刀把书画图案的轮廓刻出后,再在反面裱上一层宣纸,在四层刻空处的宣纸上做工笔重彩画,再把画内除主题外的背景用各种针法表现出来(如勾针、散针、破花针、排针等),针针刺透,虚实有章,用透光的多少来表现画作的笔墨浓淡,多的需要刺百万甚至千万多个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光十色。

有诗人用“万窗花眼密”形容针刺画面。曾有诗写道:

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

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

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

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

吴璟向饥民施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庄子》

吴璟(1662—?),字元朗,号西斋,江苏太仓州人,吴伟业之子。吴璟生于清圣祖康熙元年,卒年不详。吴璟官至兵科给事中,因事落职。吴璟旋入直武英殿,充书画谱纂修官。吴璟幼擅才华,工诗,近体清稳,时称雅音。其家人仆人,咸通音律。吴璟著有《西斋集》及左司笔札20卷,《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十二年(1703年),山东境内发生了罕见的饥荒。一时间谷价飞涨,每天都有饿死的百姓,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在这种情况之下,手头有粮的商人和财主恶意抬高粮价牟取暴利,更有甚者把粮食存放在仓库里,任由百姓饿死街头,视而不见。

山东省沾化县有一个人,在当地虽然算不上富户,但他有一颗同情心,对于眼前的一切,他十分心痛。他不忍心听到流浪孩子的哭泣,更不忍心看到有更多的人饿死街头,这个人就是吴璟。

吴璟为了救济灾民,想了很多方法。他采取向饥民低价售粮的方式,帮助饥饿的百姓渡过难关。尽管手里的粮食不多,但的确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多饥民得益于吴璟的举措活了下来。

吴璟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把家里的粮食留下一些,只要家里人饿不着就行,其他粮食全部用来熬粥,紧急救助那些一无所有的饥民。吴璟在家门前支起了大锅,嘱咐家人对人要和善,无论是谁来喝粥都要善待。

一时间,吴璟家门前人山人海,都是前来喝粥的人。面对着这样的情形,吴璟心里很是高兴,因为至少有粥喝,人就不会饿死。

吴璟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富商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是吴璟坏了自己的好事,明明就要到手的钱,一下子没了,有些气不过。但这些富商们心里也很清楚,本来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到吴璟府上讲理那是根本讲不出什么的。因此只有弄些阴招,修理一下这个不识时务的吴璟。

有一天,吴璟和往常一样,吩咐家人照常熬粥分给饥民。正当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熬粥的时候,饥民队伍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身着破烂的衣服,但却有说有笑,根本就不像是吃不上饭的人。

看到此种情形,吴璟心想:“这些人也都不容易,现在四处都受灾,能有粥喝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吴璟虽心中这样想,但一旁的吴夫人却觉得这几个人有些可疑,便叫来了管家,让他盯紧这几个人。

没过多久,这几个人就在饥民的队伍中折腾了起来。其中有人喊:“都要饿死了,为什么不给我们粥喝,吴璟你的良心让狗吃了?”

吴夫人知道来者不善,这里肯定有蹊跷,便走到喊话的人跟前,把闹事的那几个人拽到一旁,对众人说:“我们吴家舍粥是为大家解一时之急,粥是肯定吃不饱的,但不会饿死。说到良心,我们总要比那些囤积粮食、抬高粮价的人要强得多。”

吴夫人的一席话,说得闹事者哑口无言。

吴夫人没有揭穿这些人的真实身份,是为了给那些人的主子留个台阶,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就被吴夫人的一番话化解了。

吴璟心中大喜,不由得说道:“家有贤妻,家有贤妻啊!”

◎故事感悟

言传身教,往往是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比较适用,但作为夫妻也是如此。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一种默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吴璟的义举,没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根本办不到的。

◎史海撷英

“湖广填四川”

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地区因战乱、瘟疫等灾难爆发,致使境内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清王朝采取了“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在内的十余个省的移民,都相继搬迁到四川等地定居,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居民。

据统计,这次迁徙的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年,入川人数达到100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就高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当中,又以麻城移民占据重要地位。

◎文苑拾萃

八旗方位

清王朝建立以后,设立了八旗军。据说,八旗军是依靠“五行相克”的说法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辨,故以蓝代之。”

根据阴阳五行相克的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

因此,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及五行相克的角度来说,八旗所处的方位正好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相同的,即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故而位于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故而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故而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故而位于南方。

赈灾安民的楷模

◎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荀子》

张吉安(1759—1829),字迪民,号莳塘,晚号石塘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吉安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官浙江象山知县,著有《大涤山房诗录》。

地方官遇到灾荒之年,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救助灾民,主要以安抚为主;一种是回避,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为的是能够保住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清朝的乾、嘉年间,当时“吏治积弊,有南漕北赈之说”。当时南方是供应漕粮的基地,而北方急需粮食赈济灾民。

由于“南利在漕”,所以很多的南省官员都会找出很多理由或借口加以搪塞,有灾不救,置灾民于水火之中。但有一位知县却是例外,他就是力除民瘼的张吉安。

张吉安,江苏吴县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浙江任知县。张吉安上任以后,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尤其注重民心向背。

嘉庆四年(1799年),张吉安被任命为新城知县。新城是漕粮重要的输出地,但因为远离河道,新城离官仓的所在地省城又很远,导致百姓需要按时纳赋时很困难,张吉安便采取集中收粮的办法,彻底解决了百姓不能及时纳赋的问题。为此,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张吉安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得上司的赏识。嘉庆五年,张吉安被派到了永康当知县。这一年夏天,永康遭受了特大水灾,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

按照惯例,凡是遇到大灾之年,各级官员必须逐级请示,上报解决救助灾民的办法,经过逐级的审核后才能最后实施。这样一来,往往请示与批复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有灾不敢救、能救也不救的局面来。

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看着数以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张吉安心急如焚,他顾不得向上司请示处理办法,立即赶到灾区现场指挥救灾。他组织人力为灾民搭起了帐篷,算是临时的住处,使得很多灾民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张吉安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当地灾民的情绪。他发动人员组织救助被大水围困的百姓,可以先用船给这些人送去可以食用的东西,暂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对那些溺水身亡的人,妥善处理他们的后事,让活着的人心里稍有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