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济:济危扶困
9428900000005

第5章 情系大众苍生(3)

对于别人的议论,徐陵只是付之一笑。徐陵心想,让他们胡乱猜想去吧,我的主张与追求是不会改变的。

陈宣帝太建年间,徐陵在建昌收取租粮,家家户户把米送到水边。凡是亲戚中生活贫穷的,徐陵都招呼他们前来取米。几天的工夫,徐陵便把米都送给了生活困难的亲戚。收租米变成了周济亲戚,徐陵看着饥饿的人吃上了饱饭,心里安稳多了。

没过多久,徐陵自己家就没有米吃了,官署中的同僚问他其中的缘故,他说:“我家虽然没有存粮了,但我有牛、车、衣裳可卖,其他人家可没有能卖的。”

有人说,徐陵这个人变得越来越傻了,明明清楚自己家都要没有米吃了,却还要把所有的米周济给别人,为什么呢?或许就为了留个好名声吧。

徐陵把别人对自己的议论跟妻子说了,妻子听了丈夫的话,微笑着问徐陵:“平心而论,你到底是什么想法呢?”

徐陵没有直接回答妻子的问话,而是对妻子说:“难道你还不了解我的心意?”

其实,徐陵的妻子怎么会不了解丈夫呢?说起来,事情还要追溯到徐陵的新婚之夜。徐陵的新婚之夜是在通宵聊天中度过的。

徐陵送走最后一拨前来喝喜酒的客人时已经夜半时分,新娘仍旧端坐在床边不动。徐陵问妻子:“你在那里坐了那么久,一定很累了吧?”

妻子没有作答,只是点了点头。

徐陵对妻子坦诚地说:“我这个人,除了读书、作文之外,再无所长,今后你跟我了,一定要吃苦喽!”

“我不怕吃苦!”妻子回答道。

徐陵听了妻子的回答觉得很意外,他原以为自己这样的问题,得到妻子回答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既然妻子这样愿意与自己说话,徐陵便与妻子聊了起来。

也就是在那天晚上,徐陵几乎把心里的话全说了出来,诸如读书人的清高、亲情的可贵、周济他人的必要等等。当时,妻子以为他不过是信口开河罢了,只是随声附和。

令妻子没有想到的是,徐陵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妻子除了敬佩徐陵的人品之外,对丈夫清廉为官与仗义疏财的行为也给予全力支持,哪怕就是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她也从不抱怨,而是与丈夫同甘苦、共患难。

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徐陵轻物重情的做法也是难以实施的。

◎故事感悟

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徐陵轻物重情的做法也是难以实施的。徐陵夫妻二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史海撷英

南朝文化

南朝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卷里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南朝诗人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

梁朝的萧子显所说的“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描述的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对诗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山水诗的出现,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新题材,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影响了一代诗风。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文苑拾萃

《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是梁朝中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传说编者是徐陵,也有人认为编者是稍后之人,但此说尚不足以成定论。

《玉台新咏》收入有东周至梁诗歌共769篇。据考证,是专为梁元帝萧绎的徐妃排忧遣闷而编。诗集的取材是以“选录艳歌”为宗旨(《玉台新咏序》),主要收入男女闺情之作,多是离愁别恨、伤遇感时、中道弃捐等内容,范围较狭窄。

但是,其中也收入了不少感情真挚并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等。

在这些诗中,都描绘了真挚的爱情和妇女的痛苦。这说明《玉台新咏》所录的诗作并非都是艳情诗。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在萧统的《文选》里都没有,而是被《玉台新咏》收录而得以流传今世。该书的注本有清代纪容舒的《玉台新咏考异》等。

敢吞蝗虫的皇帝

◎体肤所以爱者,则固求仁之要也。——张栻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又晋封为秦王。李世民先平窦建德、王世充,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两人,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即位为帝后,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李世民主动消灭群雄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唐朝历史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朝初年,关中地区(今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蝗虫成灾。蝗虫铺天盖地,黑压压一片,农民的大片庄稼被吃光。农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来年就得挨饿,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花园里散步,看见许多蝗虫,便问身边的大臣:“花园里为何有这么多蝗虫?”

一位大臣说:“现在关中地区正闹蝗灾。”

唐太宗又问:“灾情如何?”

大臣回答说:“灾情很严重,很多地方庄稼已被吃光。”

唐太宗十分伤心地说:“百姓靠五谷为生,蝗虫把庄稼吃光了,我身为一国之君却让百姓挨饿,我如何面对天下人呢?”

唐太宗顺手抓住一只蝗虫扔进嘴里吞了下去,然后对身边的大臣说:“就让蝗虫吃我吧,我要为百姓承受灾难。”然后下令:“赶紧运粮到关中,救济百姓。”

很快一大批粮食运到关中,饥饿的百姓手捧着粮食面向长安高呼:“皇帝万岁。”

唐太宗李世民在青年时期随着父亲李渊南征北战,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自己做了皇帝之后,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广施仁政。

他常对大臣们说: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朝皇帝对百姓剥削太重,百姓被迫起来反抗,所以统治者一定要爱护人民,对人民要施行仁政。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他把百姓比做水,把统治者比做船,形象地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不仅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他阅读《明堂针灸书》,这是一本讲如何医治疾病的书。书中写道:“人体内的五脏,都附在人的脊背上。”

当时有一种刑罚,就是用皮鞭抽打犯人的脊背。唐太宗读后,联想到这种刑罚,感慨地说:“既然人的五脏附在背上,用皮鞭抽打人,怎能忍受得了?这种刑罚一定要废除。”

于是下令废除了这种刑罚。

唐朝初年,由于黄河多年未修,经常决堤。有一年,黄河遇上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水,多处决堤。水到之处,良田被毁,房屋被淹,百姓死伤无数。

唐太宗巡视灾区,看到茫茫大水中漂着的死尸,伤心地掉下了眼泪。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我对不起天下的百姓。如果这被淹死的人是我的亲属,我……”

他再也说不下去了。

唐太宗的船驶到一座山边,山上有许多避难的百姓。他下了船,告诉百姓:“朕会帮助你们渡过难关的。”

船继续行驶,突然前方有一条小船上传来小孩的哭声,眼看着小船就要被浪冲翻,太宗传令速去救小船上的人。这条小船上只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儿,唐太宗抚摸着小孩,问他:“你父母呢?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船上?”

小孩说:“我的父母被大水冲走了。他们先把我放在了这条小船上。”

唐太宗眼中噙着眼泪,紧紧地揽着这个孤苦的小孩。

唐太宗回到长安之后,拨了大批粮食到灾区,而且也征调了大批军队去修黄河大堤,百姓无不由衷地感谢太宗。这样没过多少年,唐朝国力蒸蒸日上,人口渐渐增多,社会稳定,商业发达。

后人因太宗年号“贞观”,所以把他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称作“贞观之治”。

◎故事感悟

唐太宗处处为百姓着想,为民谋福、解民之难,所以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又一个强盛的时代。

◎史海撷英

唐太宗时期的领土扩张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是唐朝拓展边疆最迅猛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多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乃至包括对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基业。

这些战争中,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突厥王颉利可汗,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当时的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而灭了突厥,使唐朝成为独立的东方最大王国。

唐朝对吐蕃的攻打也是非常重要的拓边行动。当时,太宗派遣著名将领侯君集带兵出击时常到唐边界骚扰而骄横的吐蕃人。侯君集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人。

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唐谢罪求和,同时还提出和亲的请求。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侵犯唐朝,唐军再次远征,克服远途劳顿和缺水的艰辛,终于袭破首领可汗伏允的住帐,伏允抛弃妻子仓皇逃窜,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从此,吐谷浑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文苑拾萃

出 猎

(唐)李世民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陈君宾储粮赈邻郡

◎爱虽不可以名仁,而仁亦不能离乎爱也。——陈淳

陈君宾(生卒年不详),南朝磻阳王伯山之子。唐武德(618-626年)初年,封东阳郡山,迁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唐贞观(627-649年)初年任邓州(今河南邓县城东南隅)刺史。当时邓州遭丧乱,百姓外流,陈君宾尽力安抚,不到一个月百姓就都回来了。次年,河南地区大霜成灾,唯独陈君宾所管辖的地方有储粮,充羡、蒲虞二州的百姓都赖以为生。同年入为太府少卿,转少府少监。后卒于官。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救灾机构,如果碰上灾荒,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赈济灾民。一个州县的官吏能组织百姓度过荒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还能救助其他州府的百姓,更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时期就曾有过这样一位出色的地方官陈君宾。

陈君宾是陈朝鄱阳王陈伯山之子,隋朝时曾任襄国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率全郡归顺唐朝。贞观元年,陈君宾任邓州刺史。

邓州位于豫、鄂交通要道,是防守荆、襄的门户。隋末的战乱对这里破坏非常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史书上对邓州当时的情形曾有这样的描述:“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可见当时邓州遭受的破坏多么严重。

唐初,统治者忙于全国统一战争,也未更多地顾及恢复生产。陈君宾上任后,首先发安民告示,招抚百姓返回家园、恢复生产。一个月的时间,流散各地的百姓纷纷回到邓州。

小农经济具有易受破坏、恢复也快的特点。只要政治稳定、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很快便可重新发展起来。由于治理得当,仅一年的光景,邓州的农业生产就已恢复,粮食丰收,州内一派繁荣的景象。

第二年,全国各地普遍遭霜、涝灾害,关中六州等地遭受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只有邓州没受到饥荒影响,百姓家家有粮食储备,足见陈君宾治农积储有方。这年因灾情较重,唐太宗下令灾区百姓可以到各地就食。远在五六百里外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虞州(今山西运城西南)的饥民都涌到邓州谋食。

陈君宾带动全州官吏及百姓,以户为单位,每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收养安置流民,使入境的灾民顺利度过了荒年。当灾民返回家园时,邓州的百姓仍有余粮,于是又把粮食换成布帛,送给灾民添置衣物。

唐太宗对邓州官民妥善赈济他州灾民的做法非常满意,不仅给每位官吏记了功,还给凡是安养饥民的百姓免除一年的户调,特意颁布诏书嘉奖他们。

诏书中说:“如此用意,嘉叹良深。一则知水旱无常,彼此递相拯赡,不虑凶年。二则知礼让兴行,轻财重义,四海士庶,皆为兄弟。变硗薄之风,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复何忧!”

◎故事感悟

邓州官民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行助人为乐之风,赈救邻郡灾民,理应得到赞誉。但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陈君宾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安民良策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

◎史海撷英

唐太宗征战高句丽

唐朝初年,表面臣服的高句丽虽然向新建的唐朝朝贡,但心里却对唐王朝十分敌视。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为了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并统一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唐太宗打算征讨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