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知:自知知人
9426200000009

第9章 慧眼能识人之明(2)

这番话说得让秦穆公连连点头,对百里奚马上就刮目相看了,并向他请教富国强兵的方法。百里奚对答如流,条分缕析,让秦穆公十分钦佩。

秦穆公越听越高兴,不由地称赞百里奚道:“天助我矣!天助我矣!我有了先生,如同齐君有了管仲啊!”说罢,秦穆公就准备拜百里奚为相。

可是百里奚怎么都不肯答应,他对秦穆公说:“我的朋友蹇叔的本事才华远远在我之上。主公如果能用蹇叔为相,就一定能够完成称霸中原的愿望。”

秦穆公一听,马上派人去蹇叔隐居的地方,请蹇叔出山。

来者找到蹇叔后,恭敬地向蹇叔呈上书信。蹇叔看完信后说:“当时虞君败亡,就是因为不信任百里奚,听不进他的忠告。现在,一个百里奚已经足够辅佐秦公成就霸业了。我已经隐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请回去代我向秦公致谢吧。”

来者一听,慌忙说道:“百里奚大夫说过,他也不愿一个人在那儿。如果您不去秦国,他也要去隐居。”

蹇叔一听这话,无可奈何地说:“为了成全百里奚,看来我只好去一趟秦国了。”

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便问他治国图霸的良计。他侃侃而谈:“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因此应该首先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严,知事有可为者,也有不可为者;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导,使他们知道荣辱;要树立国家的正气,对犯罪的人施以刑罚。这几件事办好了,富国图霸的事才有基础。”

秦穆公又问:“我想称霸诸侯,该从哪里做起呢?”

蹇叔答道:“首先,要做到三戒:一戒贪图小利,二戒气愤蛮干,三戒急于求成。”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人们吃亏往往是因为贪图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为愤怒而冲动;做事失误或失败,往往是因为急于求成,而没有细加筹划。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去创图霸的事业。”

蹇叔的一番话让秦穆公心服口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连声道:“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第二天,秦穆公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从此以后,蹇叔和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实施变革,秦国一天天强盛起来,秦穆公也最终成就了霸业。

◎故事感悟

虞、晋、楚不善于识才,致使百里奚未有机会显露出来。秦穆公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终成霸业。这说明明君之治,患不知人;明君之德,莫大于知人。古今时世不同,但“国之兴亡,务在得人”的道理相同。如果说古代“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那么,今天人之德,亦莫大于识才。只有善于识才用才,才能做到才尽其用。

◎史海撷英

秦晋之好

秦穆公在位期间,为了将来称霸诸侯,便想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结盟。于是,秦穆公便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

晋献公晚年荒淫昏庸,为了讨好年轻的妃子,便要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国君的继承人,结果杀掉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到其他的诸侯国避难。

后来,夷吾得到了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上了晋国国君。但不久后,夷吾便与秦国翻脸。他忘掉了秦国对他的帮助,反倒出兵攻打秦国,最终被秦国打败,只好割地求饶,还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把两国的关系修复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又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按理说,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应该很稳固才是,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担心国君的位置被别人抢走,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了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做上了晋国的君主,便与秦国不再往来。这让秦穆公十分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的国君。因此,秦穆公就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了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并帮助他成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

而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了已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文苑拾萃

秦穆公墓

(宋)苏轼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

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

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管仲慧眼识奸佞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子·六反》

管仲(约前723—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出生于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

齐桓公晚年时期,非常宠信两个人,一个名叫易牙,一个名叫竖刁。然而,这两个人却没什么真本事,都是溜须拍马的高手。

有一天,齐桓公与易牙在一起谈话。齐桓公说:“天下的荣华富贵、美味佳肴我都享用过了,可是却没有尝到过人肉的味道。”

第二天,易牙就为齐桓公做了一碗热腾腾的肉。齐桓公吃完后,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肉,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

易牙说:“君侯昨天为了没有尝过人肉而遗憾,晚上回家后我就把儿子杀了。刚才您吃的,就是我儿子的肉。”

齐桓公听了,非常感动,觉得易牙真是太忠于自己了,从此对易牙也更加宠信。

而竖刁是一个太监,他进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近齐桓公。但齐桓公却认为他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一生呕心沥血,最终积劳成疾,将不久人世了。听说管仲病得很重,齐桓公便亲自到管仲的病榻前去看望。

齐桓公问管仲:“仲父还有什么话要教导寡人吗?”

管仲说:“希望您能疏远易牙和竖刁这两个人。”

齐桓公不解地问:“易牙为了我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难道他这样还不可靠吗?”

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而易牙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残忍,怎么能够真正地爱您呢?”

齐桓公说:“竖刁为了侍奉寡人,不惜自阉,难道这样的人也不能信任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无不爱惜自身,竖刁为了进宫自阉其身,他对自己尚且如此残忍,怎么能真正地善待君侯呢?”

齐桓公说:“这两个人既然是小人,那么这么多年为什么他们一点儿都没有造反的迹象呢?”

管仲说:“那是因为一直有我在。这些小人就像洪水一样,而臣就是防止洪水泛滥的堤坝。臣死了之后,这些洪水就要泛滥了呀!”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说,回去后就把易牙和竖刁赶走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齐桓公没有易牙和竖刁的伺候,总是觉得饭也不香,觉也不稳。他想,可能是管仲太多虑了,凭这样两个人怎么就能造反呢?

于是,齐桓公又把易牙和竖刁招回来伺候自己。

过了一段时间后,齐桓公病了,易牙和竖刁果然联合起来作乱了。他们用砖堵死了宫门,又在外面垒起了高高的围墙,不许任何人进来。齐桓公在宫里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

在临死前,齐桓公慨然长叹:“仲父真是圣人呀,我真后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才落到如此下场。我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呀!”

齐桓公不但死于非命,而且在死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入土安葬。

◎故事感悟

管仲认为易牙、竖刁二人包藏祸心,不可重用。可惜的是,齐桓公不但没有看出这一点,也没有听从管仲的忠告,终于被易牙等人所害。事实证明了管仲在识人方面具有非凡的智慧。

◎史海撷英

管仲的经济政策

管仲在齐国为相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其具体办法就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在《管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这里的“山海”,指的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

管仲还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也就是“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

这种“准平”政策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而且还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管仲

(宋)林同

战败不羞走,谁为知我深。

叔知我有母,亮我走时心。

李悝知人善任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乱天下之人才。——王安石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公元前422年任魏国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有一次,魏文侯问李悝,魏成和翟璜谁可做宰相。李悝起身一揖,答道:“臣乃局外之人,不敢回答大王的提问。”

文侯说:“事到临头,先生就不要再谦让了。”

李悝这才说:“圣上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平日里要观察他亲近一些什么人;富贵之后,观察他交往些什么朋友;位居高官之后,观察他给国家推荐了什么人;不得志而处境困难时,观察他是否做了不该做之事;贫寒拮据时,观察他是否接受不义之财。以此五点为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才可得到贤才。”

魏文侯听罢,说:“先生,谢谢您,我明白了。”

李悝出宫,恰遇翟璜。翟璜说:“听说主上召先生征询相国人选,最终决定以谁为相?”

李悝说:“魏成。”

翟璜露出了不悦的神情,说:“镇守西河的吴起是我推荐的;治理邺地的西门豹是我推荐的;征伐中山的乐羊是我推荐的;攻克中山之后,连镇守您,都是我推荐的;太子无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我的所作所为,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李悝说:“您当时向主上推荐我,难道是要让我在主上面前多说好话,为您日后求得高官显爵铺设道路吗?主上问我谁做相国合适,我只不过是谈了用人的道理,并没有具体推荐谁做相国。之所以知道君主定会选择魏成,是因为魏成虽年俸丰厚却善于克己,卜子夏、田子方、段于木三位贤者都愿意辅佐他。这三个人主上皆尊为老师,而您推荐的五位,主上只用作臣。与之相比岂可同日而语?”

翟璜迟疑了片刻,面露惭色,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乃鄙陋之人,言多失当,情愿终生做先生的弟子,接受先生的教诲。”

◎故事感悟

了解一个人要靠天长日久地观察,观察他在失意时和得志时的一言一行,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里了解他的品行。欲成大事者,身边能有李悝这样的贤臣,离成功就不远了。

◎史海撷英

李悝的政治主张

执政期间,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的特权,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建议。

李悝将无功而食禄的人称为淫民,意欲“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李悝的这一政治主张也将一批对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人物赶出了政治舞台,而让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因战功或才能而跻身于政界,为以后的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了道路。

李悝的改革大大地削弱了魏国的世袭制度。从这以后,封君在封国食邑内不再有治民之权,只有衣食租税;官吏制度也有所改善,政治情况逐渐变好。

◎文苑拾萃

李悝与《法经》

李悝汇集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了六篇《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内容主要阐述了国家应如何维持治安、缉捕盗贼、防止人民反叛及对犯罪者的判刑等等。在以上六篇当中,《具法》一篇为全书的总目录。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这部《法经》来到秦国,以此书作他变法内容的蓝本,从而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如今,《法经》仅存篇目,内容多数已经失传,但仍然可以《秦律》及睡虎地的秦简中反映出一部分内容来。

司马熹巧投靠山

◎报国之忠,莫如茬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司马光

司马熹(生卒年不明),一作司马喜,又作司马憙,中山铭文作司马赒,皆同音字的假借。卫国人,任中山相邦,为中山国中山成公、王、中山王(妾子)三朝大臣。

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位于赵国与燕国之间。当时,中山国的国王妃嫔众多,但却一直没有立王后,因此这些嫔妃之间明争暗斗,尽量讨国王的欢心,想让国王立自己为王后。其中,又以阴姬和江姬的希望最大。她们二人私下里钩心斗角,争夺十分激烈。

司马熹是中山国的谋臣。对于他来说,立王后这件事是他可以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为此,司马熹经过认真的分析对比,决定帮助阴姬。

司马熹首先拜访了阴姬的父亲,告诉对方,自己有一个可以帮助阴姬的好办法,希望能与阴姬面谈。阴姬听说后,十分高兴,马上暗中与司马熹见面。

不久,中山王便指派司马熹以使者的身份出使赵国。在与赵王谈过公事后,司马熹与赵王的谈话便转入了闲谈。

在谈话间,司马熹故意说以前曾听说赵国是个出美女的地方,然而这次到赵国看了以后却感到很失望,因为没有看到特别出色的。然后,他又大谈中山国的阴姬如何貌美如花,天下几乎无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