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知:自知知人
9426200000008

第8章 慧眼能识人之明(1)

商汤慧眼识伊尹

◎学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之。——许学夷

商汤(?—前1646),商朝的创建者(约前1675至前1646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商朝君主。姓子,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啺(音“唐”,为甲骨文的“唐”字)、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经过11次战役,打败了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了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最终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商汤决心顺乎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

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商汤还缺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才辅佐。为此,商汤日日寝食难安。

正当商汤心急如焚之际,商汤的妻子的一个陪嫁奴隶、正在担任厨师的伊尹表现有些反常。这个人平时都是尽心尽职地工作,可是这几天也不知怎么了,做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就是咸得发苦。

商汤很生气,就派人把伊尹找来训斥。然而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最香甜。这几天我做的饭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想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才能如愿以偿。”

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居然能够说出这样有道理的话来,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觉得这个人肯定是有些来历,于是便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惊喜地发现: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还曾经在莘国为国君女儿做过宫廷教师。只是后来因为莘国灭亡,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想推翻夏桀,建立新的政权,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才。

商汤大喜,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从那以后,商汤经常与伊尹商议国家大事,并依照伊尹的建议,在百姓中间广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归顺商朝,一同反叛夏朝;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商朝又出兵讨伐,予以消灭;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则各个击破,使夏朝孤掌难鸣。

同时,商汤还采纳了伊尹提出的统战策略,对部族中的某些人宽容对待,给他们改邪归正的机会。这样一来,商汤的美名迅速远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

于是,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挥师讨伐夏朝,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暴戾统治,建立了商王朝。

◎故事感悟

今天看来,商汤获得伊尹帮助而成就大业的事件是有一些偶然性,但其中也有必然性,这就是商汤一心求贤的结果。假如商汤不是求贤若渴,朝思暮想,像伊尹这样身份低贱的奴隶是不会进入他的视线的。正是由于商汤处处留意,诚心求贤,不拘一格,礼贤下士,才成就了这段佳话。

◎史海撷英

鸣条之战誓师

约公元前1766年,商汤兴兵伐夏。在出发前,商汤举行了隆重的誓师活动,他历数夏桀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讨伐夏桀,以救民于水火之中。同时,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

商汤激奋地说:“来吧,诸位,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不是我大胆发动战争,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所以,上天才命令我上前讨伐它!

“现在,你们大家常说:我们的国王太不体贴我们了,把我们种庄稼的事儿都舍弃了。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可能纠正别人呢?我听到你们说的这些话,知道夏桀犯了许多罪行。我怕上天发怒,不敢不讨伐夏国!

“现在你们将要向我说:夏桀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负担沉重的劳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完了,他还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大家都怠于奉上,对国君的态度很不友好,甚至要与夏桀一起去死!夏国的统治已经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下决心要去讨伐它!

“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讨伐夏国,我就要加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决不会失信的!假若你们不听从我的话,我就要惩罚你们,让你们当奴隶,决不宽恕!”

◎文苑拾萃

七律·读史之商汤

佚 名

怜禽诲祝收三罟,伊仲臣贤草白陶。

德顺归心除葛伯,时来决意战鸣条。

注定昏残终鼎鼐,秉赓仁义得渔樵。

幽幽太古声断续,偃师汤冢可萧萧。

孔子知人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

鲁哀公(?—前468),姬姓,名蒋,春秋时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

孔子认为,人可以分为五品: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请问,怎样行事算是庸人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庸人,嘴里说不出有道理的话,心里不知思虑;不懂得选择贤能善良的人,把自己托付给他,让他分担自己的忧困;行动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天都在忙于选择事物,却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贵;盲目跟从外物的驱使,却不知自己应该有个什么归宿;放任利欲侵害自己的本性,心情日趋败坏。像这样行事的人,就算得上是庸人了。”

鲁哀公说:“好。那么请问,怎样行事算是士呢?”

孔子又回答说:“我所说的士,虽然不能穷尽各种道术,但总要有所遵循;虽然不能事事做到尽善尽美,但总要能够落实。所以,士对于知识并不求多,而是追求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他们对于言语也不求多,而是追求使自己讲的话精当;他们还不妄求多做,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做事。所以,对于他们,知识既然已经取得了,言语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行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好像是生命、肌肤不可改变一样。因此,富贵并不足以替他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损害他什么。能够这样行事的人,就称得上是士了。”

于是,鲁哀公又问孔子怎样行事才算是君子。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君子,说话讲求忠信,但内心并不以道德高人一等自居;行为讲求仁义,但并不露出得意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练达,但言辞并不锋芒毕露。这样就让人觉得谁都能够比得上他似的,这就算是君子了。”

随后,孔子又向鲁哀公讲述了贤人的标准,即“行动合乎规矩,又不觉得本性受到压抑;言语足以为天下效法,但却能保证自己不为人言所伤;掌握着天下的财富,但却没有不义之财;恩惠遍及天下,而自己又不用为贫困所忧虑。能做到这些,就算得上贤人了”。

最后,孔子还向鲁哀公讲述了大圣的标准,他说:“我所说的大圣,是通达大道,有无限的应变能力,明了万物情性的人。大道,就是借以变化而造就出万物的法则;情性,就是生来如此,难以变换的本性。所以,他要做的,是辨别天地间的万物,他对事物的明察洞悉就好比是日月,他还要像风雨一样普施万物。他的态度虽说是平平和和,但他的行为是不可仿效的,就好像是天的儿子,他的行为是人们不可理解的,百姓们浅薄,所以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从事的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做大圣了。”

◎故事感悟

孔子对于人物的这段品评,最基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人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识得大体。以此为根据,孔子把人分为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五个层次。其实,在孔子看来,鉴别人的标准与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标准是一致的。孔子树立起这个对人的衡量标准,实际在于他期望人们对于自己的一生都有一种理性的自觉。

◎史海撷英

长幼之乱

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曾发生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时期。

公元前825年,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鲁武公。武公有两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括和少子戏。

武公九年(前817),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括与戏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少子戏,于是便做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立戏为鲁国的太子。

卿大夫樊仲山父劝谏周宣王说:“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日后鲁国就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也有损害。如果真的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不要下这个命令呢?”

但周宣王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谏,下命令立戏为鲁国的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对此有些郁郁不乐,结果回到鲁国后没多久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即位,是为鲁懿公。

果然,后来鲁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杀掉了。随后,伯御做了11年的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伐灭。

周宣王把伯御诛杀后,又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从那时起,周天子的威信便日益下降,而各个诸侯国弑君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文苑拾萃

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道不同,不相为谋。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五张羊皮换相国

◎我们要养成人才,发现人才。——邓小平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谥号穆。秦穆公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晋献公在位期间,听说有个名叫百里奚的人很有才能,尤其在谋略上高人一筹,便想请他来为晋国做事。可是晋献公派了好几个人去劝说百里奚,百里奚却死活都不肯来。

晋献公想,百里奚既然不答应为晋国出力,那么就不能把这个人留在身边。于是,周惠王二十三年(前655),晋献公将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隶发配到秦国去了。

百里奚被充当陪嫁的奴隶后,十分生气,于是就趁人不注意,在半路上逃跑了。刚刚跑到楚国,百里奚就被楚兵抓住了,并被楚国当成俘虏,成了放马的奴隶。

等到陪嫁的人到了秦国后,秦穆公发现有一个名叫百里奚的陪嫁奴仆不见了,便问晋国来的公孙枝,是否知道这个百里奚。公孙枝说:“这人本来是虞国的大夫,虞国灭亡后,他就陪虞君一道当了俘虏。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晋公本来想重用他,可他不愿意为晋国出力。这人既有计谋,又十分忠君,只可惜明珠暗投,遇到了虞国的国君。否则,哪个君王得到他都会十分高兴的。”

本来已经有了称霸中原想法的秦穆公,这时正在积极地招纳人才。听了公孙枝的介绍后,秦穆公马上就想找到百里奚。于是,他立即四下派人寻找,后来得知在为楚国放马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百里奚的人。

秦穆公便准备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见楚成王,赎回百里奚。公孙枝见状,急忙劝阻秦穆公说:“要赎回百里奚,主公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反而办不成!”

秦穆公一听很奇怪,便问道:“为什么赎不回来呢?”

公孙枝不慌不忙地说:“百里奚在楚国放马,是因为他的才能还没有被楚国人发现。如果我们用这样贵重的礼物去交换一个放马的奴隶,那不就等于告诉楚王这个秘密了吗?到那时楚王怎么肯放他回来呢?”

秦穆公一听,恍然大悟:“对呀对呀,那就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去换百里奚吧,这就是现在一个奴隶的价钱。”

秦国的使者到了楚国后,就对楚成王说:“我们国家有一个名叫百里奚的奴隶偷偷跑到贵国了,现在国君派我来赎回他,当众治他的罪,也好吓吓其他奴隶,让他们以后都能听话一点儿。”说着,使者献上了五张羊皮。

楚成王也不在意,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奴隶,随便给他们就是了,于是就让人把百里奚从南海带回,把他当成一般的奴隶交给了秦国的使者。

在秦国的边境,公孙枝早已奉命在等候百里奚了。到达的第二天,百里奚就被公孙枝带去见秦穆公了。

百里奚当时已经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了。一见面,秦穆公便十分失望,随口问道:“您多大年纪了?”

百里奚回答道:“已经七十多岁了。”

秦穆公叹息道:“唉,可惜太老了。”

百里奚说:“那要看做什么事了。如果让我去追赶飞鸟,或者捕捉猛兽,那确实老了;但主公如果是让我为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那还正当年呢!我现在比当年帮助周武王夺下天下的姜太公还年轻10岁呢,难道就没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