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06

第6章 父严子立(4)

后来,杨俊生活日渐奢侈,违犯制度,放债求利,官民怨声载道。隋文帝听说后,派人查办,受牵连的有300多人。但杨俊不思改悔,反而变本加厉。他大规模营建宫室,“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可谓穷极侈奢。

隋文帝极为愤慨,以骄奢放纵、不知悔改的罪名,罢免了杨俊的官职,将他遣返王府。

王子骄奢,在众臣看来本非大事,隋文帝绳之以法,未免过分,许多人便纷纷前去说情。左武卫将军刘升说:“秦王无他错,只是耗费公家的财物营建宫舍罢了。”隋文帝说:“法律不能违犯。”没有听从刘升的请求。杨素是隋文帝的重臣,他也说:“秦王的过错,不应受到这样的惩处,望陛下仔细斟酌。”

隋文帝毅然说:“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

◎故事感悟

古代的法律,一般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镇压百姓而设的,但是究其内容对其统治阶层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因为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不是少清明官吏不畏强权,不计个人安危,秉公执法,因此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本故事隋文帝能执法惩子,在封建王朝虽不多见,但从文章中殷之可见做父亲望子成龙和做帝王平四海、求二十年太平的良苦用心。

◎史海撷英

处心积虑篡位登基

“弘农杨氏”家族历代为高官,是汉、魏、北朝至隋唐时期最著名的门阀世族之一。

杨坚出生在这个大家庭,其父杨忠是位名将,久经沙场,屡建奇功,为北周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青少年时期的杨坚并无过人之处,念书时也不是用功的学生。但他凭借家族的背景和势力,很早便开始了为官生涯,且深得统治者的赏识,杨忠虽无突出的功绩,但地位却扶摇直上,从而引起一些朝臣和贵族的嫉恨。

北周初年,宇文护多次想除掉杨坚都没得逞。周武帝亲政后,宇文宪曾劝他尽早除掉杨坚,内史王轨也认为杨坚有反相,但这些都没引起周武帝的重视,且还封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这样又巩固了杨坚的地位。

此时的杨坚深知自己的处境,他积极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拉拢人心,以扩大势力。578年,北周武帝死,宣帝即位,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又升了官,成为大后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当于丞相)。在宣帝外期间,朝内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

周宣帝虽年少但昏庸荒淫,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杨坚便开始做取代周室的准备,这引起了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杨坚,但杨坚不动声色,周宣帝找不到借口,也不敢随便杀死自己的岳父。

杨坚为躲避周宣帝的监视和猜疑,想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执掌实权,内史上大夫郑译知道杨坚的想法,580年周宣帝决定南伐时,郑译乘机推荐杨坚为扬州总管。但大军未出,周宣帝却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凭着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地位,在皇帝侍臣刘昉、颜之仪及郑译的帮助下,伪造周宣帝遗诏,杨坚当上黄钺大丞相,执掌了北周军政大权。

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好退位诏书,逼周静帝退位,在百官的“劝进”下穿上了黄袍,登上皇帝宝座。

智分家产诫子自立

◎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袁采

姚崇(650—721年),原名姚元崇,后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开元”年号之讳,因此改名为姚崇。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在唐玄宗开元初年时任宰相,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被史家誉为“救时之相”。不过,这里讲的并不是他从政的事迹,而是他为儿子们分家产的故事。

姚崇虽然身为宰相,职高权重,地位显赫,可他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不但他自己这样,对儿子们的管束也极为严格。

一个夏天的晚上,姚崇破例,在庭院的大树下乘凉,一手捻着不多也不很长的胡子,一手摇着蒲扇,对管家说道:“你去把彝、异、弈他们哥仨叫来,我有话和他们说。”

管家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就把姚崇的三个儿子叫来了。

那时,姚崇的三个儿子,老大彝17岁,老二异15岁,老三弈13岁。

姚崇整天公务繁忙,即便是在家,也是宾客不断。但他却不放过任何零散的时间,只要稍有空闲,不是手不释卷,就是笔管在手,伏案疾书。当然,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撰写公文,或是批阅文件,很少与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也是,只有吃饭的时候同桌,也不说什么,只是低头吃饭。饭吃完了,扭头就走,不是回书房接着读书,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温习功课。只有父亲问书的时候,孩子们才来到父亲跟前,各个垂手站立,不敢有任何造次。

其实,即便让这三个孩子淘气,他们也不会。常来他家的官员,都知道姚大人家有三个书呆子,一个比一个呆。不过,姚崇听了官员们这样的议论,不但一点儿也不恼,反倒有些得意。

他心想,小孩子不读书,还能干什么?呆,似乎是个问题。读书,自然是为了进仕,而进了仕,不懂农事,不明白经济,官也当不好。退一步说,即便是做个普通老百姓,也总得能劳动,会干活儿,善于理财理家吧?

姚崇对儿子们的将来已经考虑了很久,今天正好有点空闲,和儿子们交代一下他们往后的生活。

儿子们见父亲半天不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在他们的脸上扫过来又扫过去,都有些紧张。

父亲一贯教诲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遇到天大的事情,也应该先看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什么毛病或错误。如果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论大小,也不分性质,是必须敢于承认的。然后,该承担责任的必须承担责任,该领罪的必须领罪。相反,如果问题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也要弄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得到借鉴,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对修正己。

姚崇好像没有注意儿子们紧张的样子,只是把蒲扇扇动起来,这时,他扇动蒲扇的动作很大,适意的凉风不仅使他自己觉得凉爽,连儿子们也感到凉风扑面,精神为之一爽。

姚崇面露得意,对儿子们说:“你们终于明白,要想得到什么,依靠别人也只能一时一事,不能指望永远。而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听了爹的话,儿子们恍然大悟,借着蒲扇的扇动,爹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天大的道理!

姚崇把话转入了正题,他把现有的田产一分为四,除了自己的那份,其余的都平均分给了儿子们,让儿子们自己经营管理,做到自食其力。

儿子们一时有些慌乱,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毕竟没有任何精神准备。但聪明的小儿子弈,悄悄地对不知所措的两个哥哥说:“耕田劳作,和下棋一样,棋子怎么摆,究竟摆在哪里,决定着输赢,难道不是吗?”

弟弟的提醒,使两个哥哥想到了自己的名字,老大想到了那个“彝”,是要人走平常或正常的道路,同时更应该懂得遵守法度。想到这里,他镇定自若了。

老二想的是“异”,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过他,你要做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父亲给我们分田产,目的不就是为我们走常人不曾走过的路创造条件么?老二的神态很快恢复了正常。

从此,姚崇的三个儿子一边读书,一边经营自己的田地,既是读书人,又是靠个人能力料理生活的人。

◎故事感悟

姚崇给儿子们分田产的做法,确实起到了劝诫儿子自立向上的积极作用。后来,姚崇的儿子们也都继承父辈的遗志,均在朝为官:长子彝开元初年任光禄少卿,次子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都很有出息。

◎史海撷英

富于心机的姚崇

开元元年(713年),姚崇从同州到新丰觐见唐玄宗,玄宗想任命他为宰相。时任宰相张说知道此事后,指使人对姚崇进行弹劾,玄宗没理会。张说又指使人向玄宗建议,派姚崇当河东总管,被玄宗识破真相,提建议的人险些被斩。

姚崇当上宰相后,张说开始心怀恐慌。一次,想走玄宗弟弟岐王的后门,被姚崇知道,便想利用此事对张说报复。

一天,退早朝后大臣们离去,姚崇独自跛着脚作病状走路被玄宗看到,便叫住他问询。他回答:“我的脚坏了。”

皇帝又问:“是不是很痛啊?”

姚崇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

玄宗又问:“是什么意思?”

姚崇说:“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所以我很担心。”

后来,张说被贬为相州(治所在今河)刺史。

在姚崇的同代人中,张说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俩之间始终勾心斗角。

据说,姚崇临死前告诫儿子:“张说与我嫌隙很深。我死后,出于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所用的珍宝器皿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根本不看,那你们就要做好准备,灭族之灾将来临;如果他看了这些东西,就预示没事,你们可将这些东西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得到他撰碑文后立即誊写,报呈皇上,并准备好石头立即刊刻。他比我迟钝,数日之后定要反悔;他若派人索取碑文,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刻好的碑给他看。”

姚崇死后,张说前往吊丧,对摆放的那些珍宝器皿,他反复观看。于是,姚崇的孩子们按照姚崇之前所嘱办事,得到了为姚崇撰写的碑文,而且使他索回碑文的计谋落空。事后,张说知道原委后气愤至极,愤怒地说道:“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

◎文苑拾萃

连昌宫词

(唐)元稹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言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潘好礼怒枷其子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潘好礼(生卒年不详),贝州宗城(今河北威县)人。以明经入仕,历任上蔡县令、监察御史、邻王府长史、司马、知滑州事、豫州刺史、温州别驾等职,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地方良吏。他一生“自以直道,不附于人,又未尝叙累阶勋,服用粗陋,形骸土木”,有清俭廉洁、守法严正之名。

开元初,邠王出为滑州刺史。唐玄宗为了管束邠王,特命持法甚严的监察御史潘好礼兼邠王府司马、知滑州事。潘好礼果然不负其望,专以规谏邠王施行善政为己任。“王欲有所游观,好礼辄谏止之”。

一次,邠王同家奴架鹰携犬,要外出打猎。潘好礼听说后,挡道请邠王取消此行。邠王不听,潘好礼就躺在邠王马前,大呼:“今正是农月,王何得非时将此恶少狗马践暴禾稼,纵乐以损于人!请先踏杀司马,然后听主所为也。”结果邠王自感惭愧而回。

后来,潘好礼迁豫州刺史。其子想回乡参加科举明经科考试。潘好礼对他说;“国法须平。汝若经业未精,则不可妄求也。”

于是亲自考其子经义,结果成绩不佳。“好礼大怒,集州僚笞而枷之,立于州门以徇于众。”豫州官吏看到这件事,皆“惮其清严”,不敢有丝毫违法行为。豫州遂实现大治。

潘好礼因其子经义欠通,即笞而枷之,当街示众,似乎失之苛察。但是他持己待人,均能以国家法度严格要求,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感悟

潘好礼对儿子管教十分严格,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因此看到儿子学习成绩不佳时,大怒而加以体罚。这种做法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从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潘好礼“爱之深,责之切”的真情流露。

◎史海撷英

常胜将军李皋

李皋不光文治上有一套,带兵打仗也是个能手。他母亲去世后,正逢梁崇义造反,李皋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镇守湖南。

李希烈造反的时候,李皋调任为江西道节度使,他召集将士发布命令:“以前立过功但没有申报的可以重新申报,有带兵才能的也可以报上来。”

当时就站出几个裨将申报,李皋观察他们的语气神态,再查实了他们的功绩,认为确实不错,就马上补授他们为大将。于是士气高涨,人人都想立功受赏。

伊慎曾跟随李希烈作战,李希烈造反后,生怕李皋任用伊慎,于是暗中派人赠送盔甲给伊慎,又伪造了伊慎和他来往的信件,故意放在洪州境内。朝廷果然中了反间计,派太监前来诛杀伊慎。

李皋知道伊慎是冤枉的,上表请求朝廷放过他。他把伊慎叫来,勉励他好好杀敌,证明自己的清白。李皋让伊慎当先锋,自己亲率大军跟随,命令伊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伊慎果然打败了敌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打消了朝廷对他的怀疑。

敌人在蔡山设立了营寨防守,李皋观察后认为很难攻下。于是他声称要向西攻打蕲州,还准备了许多战船,分兵沿岸跟着船逆流西去。敌人把老弱病残留在营寨里,精锐部队出动救援蕲州,那些人在北岸也跟着李皋的战船走,两军隔江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