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07

第7章 父严子立(5)

走了300多里后,李皋命令岸上的人全部上船,顺流直下。敌人都在岸上,根本跑不过顺水的船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皋他们远去。李皋趁机攻破了敌人的营寨,等敌人回来的时候,已经整整晚了一天时间。李皋乘他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发动攻击,将其击败,乘胜攻下了蕲州。

唐德宗贞元初年,李皋到荆南担任节度使,平息了当地的叛乱。李皋行军以来打过十几场大仗,从来没有输过。李皋虽然贵为亲王,但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一向认为改正错误、知人善任是自己应尽的本分。李皋60岁那年去世。

宴客杖子的韩亿

◎爱子莫要于能教,教子者莫贵乎以正。——李惺

韩亿(972—1044年),字宗魏,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以善断疑案著称,其他县邑有悬案,皇甫选让韩亿断决,历任大理寺丞、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宋仁宗时累官尚书左丞。有八子,治家严饬,韩绛和韩维官至宰相。

韩亿为人忠正强干,深为范仲淹等人看重。他不仅施政有方,品行正直,而且“治家严饬”。

这里的“治家严饬”一句中的“饬”,一般指的是整治或整顿的意思,那么,在这里应该是治家严整的意思了。

韩亿担任亳州(今安徽省亳县)知州的时候,他的二儿子韩综在河南府任职,从西京(今河南洛阳)前来看望父亲。

韩亿父子久别重逢,非常高兴。礼节性的寒暄过后,谈话进入了正题。父子两个谈了很多的往事,也说起了眼下的一些变化,尤其是讲到了韩家宗族的一些最新的事情。韩综告诉父亲,他的叔伯兄弟韩宗彦新近考中了进士甲科。

听了侄子考中了进士甲科,韩亿大喜,摆设酒宴,请来亲友同事祝贺,韩亿的儿子们也都在座。

宴席在一片喜庆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时候,主客畅叙正酣,韩亿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问韩综道:“二郎,我听说西京发生了审判定罪有问题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韩综听父亲这么问,便支支吾吾起来而无法回答。

韩亿又问了一遍,韩综虽然勉强回答,但仍旧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韩亿见儿子先是支吾,然后又是说不清楚,勃然大怒,不是拍案而起,而是“推案而起”,把正吃喝得热火朝天的酒席桌子给推翻了。

这时的韩亿,已经是恼羞成怒。本来是父子团聚,并与亲朋同事共同庆贺自己的侄子高中进士甲科的喜宴,儿子如果是一般的老百姓也就罢了,可儿子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在河南府任职的官员。

河南府出了审判不公正的案子,你怎么能会不知道也说不清楚呢?当然,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在这样的场面上出了这样的事情,使韩亿觉得既没面子,又很尴尬,似乎难以下台了。

既然韩综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我当老子的用棒子打你,看你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到底是能够说清楚,还是死活也说不清楚。

对于韩亿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席上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遇到这样的突然变故,在场的人都有些不知所措,这也是很正常的。人们不禁要胡乱猜测,到底是怎么回事?刚才还好好的,大家都在饮酒言欢,其乐融融,怎么突然之间,父子竟然要动起手来?

接着,听韩亿大骂道:“你拿着朝廷的厚禄,你担任佐贰官,一个地方的公事,事无巨细,都应当很清楚。如果对于影响很大的案子都不能记得,对于细小的公务就更谈不到了解了。我与你相隔千里之外,那案子与我也没什么瓜葛,我都能听说。你白拿朝廷的钱粮俸禄,有什么颜面报效国家?”

韩亿一边骂儿子,一边举杖就要打。同事们极力劝解,他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些。

从这个事情上看,韩亿的脾气很大,尤其是对待儿子们,更是不容有丝毫的错误。其实,韩家的儿子们虽然都在外边当官,可在父亲面前历来都是战战兢兢的,由此可见韩家的家法之严。

韩亿共有8个儿子,其中两个官至宰相,其余的也都做过高官。

◎故事感悟

韩亿宴客杖子的故事,至今已成为严格教子的佳话。当然,韩亿也是严父的楷模。

◎史海撷英

岳家军大败兀术

岳飞刚刚从军时,恰逢金兵南下的他在东京当一个小军官。有一次,他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

说着,他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舞,也冲杀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

从这以后,岳飞的勇敢便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了将领。

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败了金军,屡立战功。到他32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为节度使,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并驾齐驱了。

岳家军军纪严明,在行军经过村子时,夜里都在路旁露宿,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1140年10月,金朝又撕毁和约,发动全国精锐部队,以兀术为统帅,分四路南下大举进攻。

岳飞一面派部将王贵、牛皋、杨再兴等分路出兵,一面派人到河北跟义军首领梁兴联络,要他率领义军在河东、河北向敌人后方包抄。岳飞在郾城坐镇指挥。

岳家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距离东京只有45里的朱仙镇。河北的义军得知岳家军打到朱仙镇的消息,都欢欣鼓舞,渡过黄河来同岳家军会合。老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慰劳岳家军,有的还顶着香盆来欢迎,个个兴奋不已。

岳飞眼看形势大好,胜利在望,也止不住内心的兴奋。他鼓励部下说:“大家共同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饮庆功酒!”

◎文苑拾萃

海 棠

(宋)宋真宗

翠萼凌晨绽,清香逐处飘。

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

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

尽堪图画取,名笔在僧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辽史》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官居高位,但在生活上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一生坚持“穿衣为御寒,吃食为果腹”的生活信条,“不敢接受不义之财坏了自己的名声”。

为了让儿子司马康认识节俭的重要性,他以家书形式写了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是:

其一,抨击侈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如今的人因节俭而遭到讥笑,实在是奇怪的事。”他列举很多事实,指出近年来出现的讲排场、摆阔气等不良风气横行,甚至连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都和士人差不多了,下地的农夫脚下也穿着丝鞋。人们为了酬宾会友,购买山珍海味,添置餐桌器皿。如果不是大操大办,就会导致“人们都争着议论,以为这种人吝啬”。为此,他慨叹道:“当权者虽然不能禁止这种不良倾向,但总不至于也跟着奢靡起来吧?”

其二,提倡节俭是美德。司马光赞扬当时一些官员的节俭作风,并引用宰相张文节的话说:“我今天得到了俸禄,全家能够享受锦衣玉食,有什么不可能?但考虑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训诫,我今天的俸禄,怎么能够常有?自己怎么能够常存?一旦与今天有所变化,家人已经对奢侈的生活习惯了,不能适应艰苦的生活,必然会不能适应那种我在位与我不在位一样的生活条件的。”

司马光解释道德和勤俭的关系。他说:“人的德行,是由勤俭而来。人勤俭,就可以清心寡欲。君子寡欲就不会被物质所奴役,可以坚持走正路。老百姓做到寡欲,就能严格约束自己,坚持勤俭,也就能够远离罪过而使日子富足起来。”

与此相反,“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由于追求奢侈,不尚节俭,“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招致败家亡身,后悔莫及。

其三,切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使儿子进一步认识奢侈的祸害,列举了春秋时期宋国上卿正考父和鲁国大夫季孙行氏的节俭行为,说明节俭对于持家和兴家的重要。他又告诫儿子:“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结果是‘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教育儿子要节俭,不单是在衣食方面,而是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如当他看见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关于爱护书籍的体验和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得干干净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新的一页。他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也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故事感悟

司马光言传身教,把生活节俭看成是与道德品质关系密切的大事。他的儿子司马康虽然官爵不高,历任校书郎、著作郎、侍讲,但亦以博古通今和为人廉洁而称著于世。文中所引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已成为人们用以自诫的至理名言。

◎史海撷英

司马光的坎坷仕途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

他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等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又升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年),再升迁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此时,他开始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完成了从战国至秦《通志》八卷的撰写,上进给宋英宗,英宗下令设立专门的机构续修此书,并提供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为由,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皇帝面前争论。司马光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继续编撰《通鉴》,到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书稿。书成后,司马光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持国政。第二年,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主政期间,几个月内就罢黜了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去世,他去世后,当时京师百姓罢市前往吊唁,乃至有的人卖掉衣服祭奠他。大街小巷哭诉的人数以千万。他的灵柩送往夏县时,百姓哭送他好像送自己的亲人,四面八方赶来送葬者上万,家家都悬挂司马光的画像,每次吃饭前都要祭拜。

◎文苑拾萃

走 索

(宋)司马光

伎儿欲夸众,喜占衢路交。

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却行欠肤寸,倒 连秋毫。

参差有万一,虀粉安可逃。

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

徒资旁观好,曹偶相称褒。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朱元璋严格教子

◎修身岂止一身休,要为儿孙留后代。——陈梦雷

朱元璋(1328—1398年),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

朱元璋以严猛治国而闻名,同时他也是一位严格教子的父亲。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在众多儿子中,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逝,其他23个儿子都被封王建国。朱元璋也和普通人一样,希望儿子能成就大业,保住来之不易的朱氏江山。

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很苦,给人放过牛,也讨过饭,当过和尚,也参军打过仗,是从苦日子中一步步走过来的。可他的孩子们就不一样了,几个年长的孩子虽然生在称帝之前,却都年龄幼小,并未经历过磨难。年龄最长的太子朱标,当时也只有10岁,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把对儿子们的教育当做立国的头等大事。

洪武元年,朱元璋封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三年,又分封9个年长的儿子和一个侄孙为藩王。

在这次封藩的第二天,他就亲自为诸王选定了一批“老成明经慎行之士”做诸王的老师。

当年冬天,他还下令建“大本堂”,取古今书籍存放其中,并聘请四方名儒到堂中教授儿子们。

他听说有个名叫李希颜的宿儒隐居乡里,很有名望,便亲自写信,请他来当儿子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