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20

第20章 杨邦乂不作他邦臣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而难昭。——《后汉书》

杨邦乂(1086—1129),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博通古今,每以节义自许”。以进士入仕,历任县尉、郡教授,溧阳(今属江苏)知县。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下。八月,宋高宗从建康(今江苏南京)逃往浙西,命杜充领十万大军守建康。十一月初四,金兀术攻和州(今安徽和县),守臣郭俦以城投。接着,杜充兵败降金,金军逼向建康。这时,户部尚书李棁,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的陈邦光等人都出具投降书,并遣人于十里亭迎接金兀术。金兀术大喜过望,他说:“金陵不烦攻击,大事成矣!”金兀术进建康,李棁、陈邦光率领宋朝官员出门迎接。在举朝皆降的情况下,只有通判府事、奉议郎杨邦乂不从,他大义凛然,在自己的衣服上以血书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几个大字,表明了誓死不降的坚定决心。

杨邦乂为人正派,“目不视非礼”。对于李棁、陈邦光等的变节言行,他非常蔑视和气愤。

金兀术进入建康,杨邦乂并不屈服。见了金兀术,众人皆拜,独杨邦乂不拜,他誓死不向敌人屈膝。金兀术恼怒异常。第二天,金兀术派人劝诱杨邦乂,答应以原官相授。杨邦乂举头触撞柱石,血流不止,他反问来人:“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他明确告诉敌人,自己连死都不怕,怎么会被你们以利相诱而动摇呢?杨邦乂掷地有声的爱国主义言论,尤其是他爱国的意志,誓死决不降敌的行动,同李棁、陈邦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了降服杨邦乂,金兀术便设宴招待李棁、陈邦光等人,而让杨邦乂立于庭上。杨邦乂见李棁、陈邦光等毫无气节可言的降官得意洋洋入席,便愤怒地斥责道:“天子以若擀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杨邦乂义正辞严的责问,使李棁、陈邦光这些降敌的败类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分尴尬。

这时,有个降将刘团练想以死来威胁杨邦乂。刘团练在一张纸上写了“死”、“活”两字,让杨邦乂选择。刘团练对杨邦乂说:你不用多说,如果要死的话,快写“死”字。杨邦乂毫不犹豫,“奋笔书‘死’字如旧”。使在场的金人对杨邦乂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和胆识无不惊骇。

金兀术见杨邦乂如此坚强,仍不死心,想再次劝说投降。杨邦乂愤怒至极,便大骂金兀术,表示自己与敌人势不两立,决不会降敌而玷污自己。金兀术被骂得恼羞成怒,便下令杀死杨邦乂,并残忍地“剖取其心”。杨邦乂为国捐躯,时年44岁。

杨邦乂壮烈死难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南宋枢密院的官员,他们向宋高宗报告了杨邦乂忠义献身的事迹。宋高宗让为杨邦乂立庙“褒忠”,国家为之安葬。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再次褒扬了杨邦乂。

故事感悟

杨邦乂“不为他邦臣”的名言,充分体现了他忠诚爱国、始终不渝的崇高品格。面对强敌,他誓死不降,不愧为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敌人千方百计利诱,杨邦乂丝毫不为之所动,是一个视富贵如粪土的坚强爱国者。杨邦乂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壮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史海撷英

金军搜山检海抓赵构

天会七年(1129年),金军分路南下侵宋,金兀术率军南下,五月奔袭扬州,赵构渡江南逃;十月,率军直趋江浙;十一月,和州(今安徽和县)大破宋军,下广德,勇闯天险独松岭,强渡长江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赵构逃往杭州。宗弼紧追不舍,连下广德、安吉等地,经湖州(今属浙江)攻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巧渡曹娥江,克明州,以追击赵构。赵构已无处可逃,只好乘船亡命海上,金兵入海又追了300余里,由于不习水战,追之不及而还。这次金兀术领兵追赵构,跨江河,越天险,破关隘,捣城池,搜山川,入大海,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时间之短,战线之长,地域之广,都出人意料,金人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此役大大振奋金国朝野,使金兀术一战成名。

文苑拾萃

金兀术屯粮台

金兀术屯粮台,又名“绥化四方台”,是阿城金代遗址群落的重要边缘部分。其地理位置在黑龙江省绥化四方台镇境内,是一座金朝存粮基地遗址,用于军事。四方台镇位于北国龙江的腹地、诺敏河畔,是绥化市北林区所辖的最大集镇,也是绥化市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因其境内一座相传为金兀术点将点(金兀术点将台说法,已被专家否定)的四方形土山而得名。该处遗址遗物,可隐约见于大金史册。据《绥化县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土台西南部位发现砖砌拱门,以及出土陶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