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2
9345700000029

第29章 权威效应:做自己领域里的“王”(4)

为什么当有的同事彼此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个人只要出现,三言两语就能将一件事情盖棺论定,举重若轻。

拥有这样能力的人也许不是领导,但是绝对你是身边闪闪发光的“权威人士”。

甚至领导有时候要作一个决定的时候还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想学习这种能力吗,想成就自己的权威感吗?

让我们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有如此大的能量,前提是什么?

无论他们是高是矮,是美是丑,他们一定要有一颗“对事不对人”的公正心!

想一想,现在的职场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人们工作中难免怀着私心,看待事情的时候,也总是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断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有一颗公正心就会显得更加可贵。

从心理学上分析,具有权威感的人为什么能具备这种公正心呢?因为他们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他们不需要依附别人的评判在职场中生存,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敬。公正催生了权威感,而权威感又促进了他们更自信、更公正地评判事物,可以想象,当人们有了这种权威感之后,即使在职场中没有一个非常高的职位,他的状态都会非常积极,也对自己的发展非常有利。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自我感觉不佳的人,倾向于埋没自身的潜力,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讲的是罗纳德·汉弗莱设计了一个模拟的商业办公室,以证实这一现象。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些人扮演经理,而另外一些人则扮演雇员。和真正的办公室一样,经理给雇员发布命令,自己负责较高级的工作。结果雇员和经理认为同等能力的经理更有智慧、自信和乐于助人——就好像真的经理一样。同样扮演下属角色会产生降低自我感觉的效果。

那么,我们想扮演权威人士,是不是该准备好自己的职场公正心呢?这颗公正心需要用平等和豁达的精神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底子。职场人总是很容易区分竞争中的强势方和弱势方,实际上在职场竞争中“成者”未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因为不论谁暂时占了上风,大家今后还是要一起工作。山水轮流转,你未必一定需要讨好谁,也未必要对谁表示瞧不起,只要用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公平看待发生的所有事情,让心绪变得平和,使自己能理解别人,这样别人就会看到你身上具备的那种权威人士的独特气质。

相反,如果失去了公正心,即使一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别人也不会认可他的权威地位,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案例:

老王的公司生产了当地质量最好的油漆,对于老王本人,他的确是这方面的专家,很多固定客户都是因为看重老王的权威,才一定要从老王这里进货。

随着业务的扩展,老王有些看不起来进货的客户,因为他感觉很多时候,这些客户每次只是要一小部分的货物,自己就有些嫌麻烦。于是,老王就逐渐改变了送货方式,除非客户的高层领导请吃夜宵或塞礼品,要不就不送货。

久而久之,客户们对老王这种中饱私囊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且也觉得老王不那么值得尊敬了,只是由于长期使用老王的产品,对其他公司的产品了解不深,又不敢贸然进货。

可是,由于大家的内心实在对老王的排斥感太强了,正好另一家公司的推销员来推销他们公司生产的油漆,这名小伙子很真诚地说可以先给客户少量试用一下,如果可以,再从他那里进货。

看到小伙子公事公办的良好态度,客户们纷纷试用了一下,感觉质量也还不错,于是他们纷纷放弃试用了老王的产品。而老王看到这一切时候,也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他想下一次不论客户要货数量多少,都准时送到,满足客户的要求。

但是,他的客户已经所剩无几了。

你的观点是什么?

心胸狭隘的人会让阴霾蒙上自己的双眼,一叶樟目而紧盯着对手的短处行事上就难免有失公正,常对对方抱有仇恨和偏见;其成败得失也更容易左右自己的情绪。

而相反,一个人的公正会使别人乐于接近事实,从而显示了职业人士难能可贵的亲和力,在竞争中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是吗?

读者报告

读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很难受,我觉得自己如果早一点读到这部分内容,有所觉醒,生活就不会跟我开那个玩笑。

上个月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回忆起来还非常刺心的事情: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一上班,我就被经理传唤到他的办公室。经理满脸笑容,对我说:“公司经过反复研究,慎重考虑,觉得你是接任办公室主任的最佳人选。怎么样,虽然你还年轻,但是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吧!”

我当然高兴,而且终于有了尘埃落定的感觉。我在公司工作三年了,我的表现实在是没的说,当然,让我更加兴奋的原因是,领导还是选择了我,因为,此前我一直非常紧张同科室的另一位同事,他是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论资历,论才干,我们俩不相上下。我和他的关系也很要好,只不过最近,准确点儿说,前任主任调离后,我和他的关系就有点儿微妙。明摆着的,谁不想升职啊。

那天,我感觉全世界的花都为我而开放了,于是,中午的时候,我赶紧请经理吃饭,而且开了一瓶红酒。

人一高兴,舌头就特别灵活。又喝了点酒,心情更加亢奋,我向经理保证,一定做好这个办公室主任,好好带领大家,精诚合作,将所有的人都拧成一股绳,发挥到最佳水平,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经理听得也很高兴,说着说着,我就更加放松了,话题最后竟然聊到了那位竞争对手身上。我无意中肯定还是皱了皱眉头,给经理讲了一个八卦——我的那个强悍的对手,自以为自己很帅,居然向他人隐瞒自己结婚的事实,但是我知道,他很早以前就结婚了,他的女朋友逼着他终于走入了爱情的坟墓……

聊了好多,经理当时好像听得也很认真,我为了迎合经理,并且发泄自己内心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也说了很多。

几天之后,正式任命下来了。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主任并不是我,而是那位同事。到后来,我才明白,和我谈过话后,经理又和那位同事谈了话,委婉地提及我可能出任主任,希望他能够支持我的工作。而同事对我的评价非常简单,也非常中肯,也正是这一点让经理最后舍我而取他了。

这件事让我懂得,公正心才是一个人威严无敌的表现。

用沉默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吃嘴巴的亏

曾经有人开过这样的玩笑——人与人之间,谁的话越多,谁就越没有分量。

固然这只是一句玩笑,但是大部分人听了这句话,都会低头思考几秒钟,然后会心一笑。

事实是真的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权威人士的外在表现的确是威严、稳重,不好滔滔不绝。在职场中同样如此,真正强势的人,通常不需要和他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有权势的人往往用少言寡语树立威严,慑服他人。毕竟一个人,当他话说得越多的时候,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来。

而沉默常让人联想到谦虚、尊重他人、审慎、稳重、顾全大局等传统美德。很多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或被教导甚至教训,或被暗示和劝告:要想保住自己的职位和获得提升,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自己的言行必须与组织保持一致。否则,你即使不被开除,通常也难逃被排挤和坐冷板凳的境遇。

如果你说的比需要表达的要少,你就自然而然地看起来显得更伟大、更有权威、更有深度。你的沉默会使别人感到不自在。人是渴求说明和解释的机器,他们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你小心地控制住要透露的信息,他们就无从洞悉你的想法和意图。你简短的回答或沉默会迫使对方自我防御。

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会变得十分紧张,以各种各样的观点或评论打破这种沉默的尴尬,而这就会把他们自身及其弱点等有价值的信息暴露无遗。而你说出来的简短的几句有分量的话,在职场中会引起特别的关注,无形地增加你的权力。实际上,在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你说得越少,就越有深沉和神秘的魅力。

而说的话如果多了,就有可能带来以下的问题,让人不小心吃嘴巴上的亏:

第一,说的话太多,有八卦的嫌疑。在公司里、办公室中,总是有许多小道消息口口相传,这些消息是真是假、从何而来,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比方说男女关系、家庭婚变等,更是传播速度接近光速,这些其实都是办公室里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整个办公室的团队凝聚力,对于公司来说,即使没有命令禁止,但是对这种行为肯定是极其反感的。

所以,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最好不要给你留下喜欢传播“流言蜚语”的形象。顺便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也不要通过电子邮件、MSN、QQ在公司内部网上传播一些私人的隐秘消息,这种情况比说错话更具有危险性,那就是很容易被公司IT部门所控制,到时想赖也赖不掉。

第二,说的话太多,领导一定会以为你没有好好工作,有一些人虽然在办公室里不从早吃到晚,但嘴巴也并没有闲着,一张嘴巴是从早说到晚,说到快意处,有可能还要开怀大笑,这种人肯定会令其他要好好工作的同事皱眉头,令同事皱的眉头多了,个人形象就全毁了。

领导一定也会想,你的嘴巴整天喋喋不休着,手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一定没有办法保证,所以在办公室里还是少说一些废话为好。

第三,说的话太多,无意间会伤人。说话太多的人容易乱开玩笑,和乱开玩笑人交谈起来非常吃力,特别是讨论问题时,没有办法控制住谈话的主题,说着说着,就开始听到非工作话题外的“胡言乱语”。

这种情况下,乱开玩笑的人,可能话已经伤害了对方,自己还不察觉,而对方也不知道他是真说还是戏说,所以只好敬而远之,以免自己被误伤。

第四,说的话太多,好听话也会边腻。

甜言蜜语,通常不应该算作是一种毛病,相反有时还是一种和谐的因素,一个会“甜言蜜语”的人,通常人际关系都非常好,办公室里有这种人,有时也是一种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一个人嘴边总是挂着这种甜言蜜语,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特别是对领导,感觉到这些甜言蜜语假、大、空,所以不得不防着你,免得中了你的“糖衣炮弹”,谁也不能保证你不是一个口蜜腹剑的小人。

以上的危险讲完,相信你一定同时紧闭了自己的嘴巴,当然,也不要太紧张,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很有意思,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年轻时就领悟到——光凭语言让别人去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可能的。也许仅仅出于个性或倔强,他们就会违背你的愿望,反对你,不服从你。

有一次他告诉朋友说:“我明白了,当你闭上嘴的时候,实际上你才更有力量。”

职场中更是如此,以下的案例让人应该得到警醒:

姚诗曼是一家公司的文员,生性活泼开朗的她,刚刚进入公司不久,便获得了上司和同事的一致赞扬,因为她不仅性格开朗,而且还好学上进,是公司公认的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但是姚诗曼却并没有得到重用,相反,领导最近还不时找姚诗曼谈话,问她是不是对公司不满意,同事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热情对待她了,情急之下,她不禁愤愤地想:是不是因为我太优秀了,他们妒忌我啊?但事情总得弄明白,经过姚诗曼恳切地要求,在同事和上司的指导下,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竟然是出自自己的言语不得体。

原来,姚诗曼虽然性格开朗、好学上进,却也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喜欢乱传话。比如上司跟她说一个想法,她转身就跟其他同事说了,于是到最后这个想法在还未实施前,已经经由她的广泛流传变得很真实了,让上司觉得她处事没大没小、不知分寸,从而怀疑姚诗曼日后如果担任管理职位,自我的管理能力会不会有问题。

如果说这是内部问题,那么和客户谈话的不谨慎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了,因为平时的工作便利,姚诗曼掌握了公司的部分机密文件,于是在与客户的交谈中,姚诗曼谈话间,不自觉地将公司的最低报价或者对于其他公司的报价透露给客户,从而让公司其他业务人员难堪,也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让公司觉得姚诗曼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

事后,姚诗曼经过认真反思,终于认识到不得体的语言带来的危害不仅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也会让公司蒙受惨重损失。

你的观点是什么?

语言表达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得体的语言表达不仅能让一个人得到人际交往的高分,如果能用间断、精炼、无废话的表达来帮助自己在职场沟通,就能让自己在职场中获得权威性,反之则会让自己在人群中失去说服力,削减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你认为呢?

读者报告

话不能说太多,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同时,我还觉得在公司中聊QQ、MSN同样也是危险的,有一次,我把对朋友说的话发错了邮件,居然发给了老板,邮件的内容绝对老板不宜。刚发出去那一秒钟我就知道错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大脑有三秒钟的时间,简直被惊吓得一片空白,于是跳起来冲到老板办公室。她的办公室当时没人,电脑屏幕又恰好显示着电邮的界面,于是我毫不犹豫在她电脑上把那封邮件给删了。

后来当我正为自己处理危机的果敢表现洋洋自得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后怕:万一老板当时正好进门,一定会误认为我企图偷看她的东西,那我岂不是更惨。

所以,想想看,在职场中,话越少,对自己的保护才越多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