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2
9345700000021

第21章 距离效应:告诉你亲密关系是如何经营的(4)

对于楚杰的独断专行,这两个同事皱起了眉头,他们认为。虽然领导让楚杰牵头,但是项目需要三个人来做,只有三个人精诚合作,融合大家的智慧,才会把策划做得最好。楚杰的约法三章,明显凌驾于两个同事之上,似乎他是最高明的,别人都不如他。两个人的心里自然都不痛快,自然与楚杰拉远了距离。

随着工作的开展,楚杰与两个同事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两个人开始消极怠工。果然,完工的期限快到了,策划案还没有完成。楚杰很着急,请求两个同事加把劲。他没想到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是领导,我们的能力实在有限。”

楚杰明白这是借口,也明白两个人想看他的笑话。他找到领导,诽谤这两个同事不配合他的工作。领导经过调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不再让他负责这个项目策划了。

领导这样对他说:“你太优秀了,他们不敢接近你,导致沟通有问题。”楚杰听不出领导是表扬他,还是批评他,但他隐约觉得这是领导的一个借口而已,果然,不多久,他发现自己不被重用了。

可见,人际关系中,无形的距离最可怕,所以,工作中不妨以轻松的语气和同事沟通,或者以幽默来沟通,这都是消除距离感最好的方法,而且可以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亲近的人,自然而然也就对你没什么防备之心,愿意跟你互动。

还有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太强,可以主动谈论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一旦你先说出来,就会让对方感觉你的真诚,因而感到安心,甚至加上几个关键字:“我愿意对你说这些话……”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特别的。在作决定的时候,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你甚至可以再强化自己的语气,说“这件事无论如何我都想跟你商量……”如果做到这些细节的完美,你和同事就一定不会有“貌合神离”的距离感。

你的观点是什么?

办公室总是有各种不同性格的同事,有的兴趣当然和自己不投,但毕竟天天要见面、一起工作,总不能永远像是陌生人一般疏远。怎样可以拉进彼此的距离,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怎样调整与同事的完美距离呢?你用到了上面的哪一招?

读者报告

看了这个案例,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导致了“距离”。

我们单位前段时间来了俩女孩,第一个女孩叫贾玲瑜,是一名行政助理。在IT这个行业里,女性是少数派。贾玲瑜进了公司之后,就备受大家的关注。她脾气好,耐性好,很快就赢得了大好的人缘。

周末要聚会吃饭了,她急匆匆去订饭店、订餐位,周末发起郊游,做攻略、制定路线、订车这样的麻烦事情也总是她承担下来,路上贾玲瑜还不忘背上一堆零食给大家享用。

日子久了,贾玲瑜学历不高、专业背景知识一般之类的问题几乎大家都忽略了,说起来大家都觉得和她非常亲近。

果然,我们私下告诉她:申请去销售部吧,销售部门刚走了一个人,这时候申请过去正是好时机。不但薪资有提升,将来的前景也更好。果然,贾玲瑜与生俱来的跟人相处的能力,况且又与销售部毫无沟通障碍,领导顺利批准了。

另一个女孩叫刘彬彬,学历很高,但内向得让人受不了。她刚来上班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她是几点来的。下班时候也是这样,大家才开几句玩笑的时候看见她还在,刚回到座位上忽然就发现她的桌上已经清理一空,她立即回家了。

当贾玲瑜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可以和同事们聊聊天、吃吃饭熟悉起来的时候,刘彬彬却坚持每天自己带饭来,时间一到,就躲到会议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吃闷饭去了。周末同事们搞过几次小范围的活动,一起吃饭、唱歌什么的,也从没见她参加过。也有几位好心的同事一开始主动找她搭讪,可是她最多礼貌地回答一下,然后就又一言不发了。

不多久,她就莫名其妙地被领导“请走了”。她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引起大家丝毫惋惜,仿佛她就是公司的陌生人。

职场小圈子:驾驭不好就是冒险

你在办公室,有亲密的“圈友”吗——这个小圈子的同事,是和你距离最近的亲密同事,而且,这个小圈子也给你带来了很多安全感。

人们往往喜欢把个人关系带到职场中去,形成各种所谓的“圈”。一个新的加入者往往希望尽快得到“圈”的认同,从心理学上说,这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均属于人际关系范畴。处于这一需要层次的人,他需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可、接受,并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并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别人。在此基础上,他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尊。

当然,办公室小圈子也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圈子的存在是必然的:对于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能是一个小圈子,对于一个公司各部门就是几个小圈子,对于一个集团各个公司就是小圈子,对于一个行业各个集团就是小圈子,对于一个国家各个行业就是小圈子,对于一个世界国家就是小圈子,说不定对于整个宇宙生命,地球也就是一个小圈子。

并且,加入小圈子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有人会认为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还有人会认为,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会比远处的朋友更容易读懂你的现状和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职场是一个竞争的场所,和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如果因为顾念小圈子的交情,缺乏成熟驾驭小圈子的能力,小圈子就容易圈住自己,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致命性的桎梏。

同时,小圈子带来的从众心理反应也是很危险的,在小圈子中,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而且,小圈子的参考行为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有这样一则心理学的案例,让人感觉触目惊心:

1978年的琼斯城集体自杀事件,是社会认同原理造成的一个悲剧。一个起源于旧金山的邪教组织人民圣殿组织,在领导人吉姆琼斯的号召下,910名成员集体自杀,大多数人是有秩序地、心甘情愿地死去的。这里,当人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常常会以他人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先是有几个做表率的人喝下毒药,其他人就一个接着一个喝下了毒药,当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可能就会觉得,轮到自己时喝下毒药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对于他人来说,琼斯城正因为是一个小圈子,这里的人形成了自己独特小圈子里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才出现了后面的惨况,而且据说场面井然有序。

此外,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在高速公路上,两位司机纯属巧合地决定在同一时间改变车道,那么紧跟着他们后面的两位司机很可能作出同样的动作,认为前面的司机发现有塞车现象,因此产生的社会认同对那些跟着这几辆车后面的司机的影响就大了:连续四辆车都打了转向灯,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就无法否定社会认同作用了。

后面的司机肯定好不怀疑前面司机改变车道的正确性:“前面那些家伙一定知道些什么。”这种想法会使他们也将车驶入旁边的车道,而根本不去证实他们前面路上的真实情况。司机们开始排着长队从侧面加塞儿。于是,轰隆,撞车了。

小圈子会不会影响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或者说,一个具有冷静头脑和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正确驾驭小圈子,否则驾驭不好就是冒险。如果你已经加入“圈中”,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驾驭你的小圈子。

第一,控制合适的距离,同事毕竟不是家人。

工作同事聚在一块儿,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是交流各部门的一些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异动、部门的新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然而千万别把个人情绪大量地抒发出来,只谈客观事实,减少自己个人感性的认识和评判。

第二,心怀善意,不要制造紧张空气。小圈子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办公室冲突,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而且会引起公司领导极大的不满,解散了小圈子不说,还把你当作“聚众闹事”不好管的员工。

当然如果你迟迟不能进入某个圈子,你感觉大家的价值观和自己违背,也不要贸然选择,选择小圈子就像结婚一样,宁愿不选,也不能滥选。有时候无门无派的做法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当为一个职位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没有鲜明圈子标签的你往往最后可能变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选。

左慧慧和兰晓丽分别是公司营销部和人力资源部的新进职员,同一天进公司报到,同一组安排培训,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刺激,为她们的私人情谊赐予了最肥沃的土壤。

她们二人就自动组合了一个小圈子,俩人几乎形影不离,部门的人都了解两个人接触的程度很亲近。同时,大家也好奇,为什么两个性格不合的人,能一起玩得这么开心。

实际上,左慧慧和兰晓丽性格的确不一样:左慧慧的性格属于非常要强型的,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得理不饶人;兰晓丽性格平和,在公司里是公认的老好人。两个人的工作表现也完全不同。

左慧慧工作上经常耍小聪明,业绩一般,而且还常常从客户那里拿回扣,而兰晓丽工作勤奋,愿意帮助同事,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也许因为同时入职的新人只有她们两个,所以不一样的性格也让两人被现实捆绑在一起,只是,兰晓丽并不知道的是,她选错了小圈子的对象,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刚一接触她们俩的时候,看到左慧慧的表现,都误以为兰晓丽也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也没有和她走近,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因为对左慧慧人品的质疑也引起了对兰晓丽人品的质疑。

至于二人的共同领导就更有不同的看法了,其实,他挺想给兰晓丽涨工资,但是偏偏她与半点亏都不能吃的左慧慧走那么近,为了避免员工攀比,领导的想法再看到两个人一起进进出出的时候,被打消了无数次。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有小圈子吗?这个圈子让你如鱼得水,还是让你感觉疲于应付,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作出选择才是当务之急,是吗?

读者报告

对小圈子的驾驭首先要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之上,拿我来说吧,我在公司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不同的是,我的这个圈子的同事,都是不同部门的,我们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真诚友好的基础上组合的小圈子,这样随心所欲的人际状态对我来说,能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彼此的生活工作压力,制造出轻松快乐的工作氛围。

因为跨部门的关系,让我们可以互通消息的有无,同时也涉及不到利益关系,所以关系处得就会比较融洽。

而且,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丰富,工作已经很累了,干吗天天向卖给了公司一样,平时,我们组织爬山、打球、钓鱼,还会带上各自的女朋友,相处得也的确不错。

在公司中,和在社会都是一样的,多条朋友多条路,当然,一个不当的朋友也会毁了自己的路,重要的是选择心地善良、价值观相同的人一起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