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2
9345700000022

第22章 破窗效应:与群体的对抗或和谐(1)

引言:

破窗效应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辛巴杜是这样处理的: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在辛巴杜实验的基础上,就有了“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职场中,破窗效应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发生了很多的作用,我们是那个第一打坏窗户的人,还是被群体影响去跟随打坏玻璃的人?在这种与群体的对抗中,怎么样趋利避害,本章为你解答!

群体惯性,你打算怎样求助

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体的惯性,当人们都去破坏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破坏;当人们都开始保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也会保守,这种从众心理就好像一个人在大街上站着向天上看,渐渐地,很多人也会跟着他的目光方向向天上去看一样……

那么这种惯性会引起一种什么后果呢,其中之一就是浪费,所有人都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对他人的期盼就对增大,自己的行为就会降低要求。心理学曾经家召集了一些人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实验者大声喊叫,并记录其音量。然后将他们编组,分别为每组2人、4人、6人不等,也要他们大声喊叫,并记录各人的音量。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虽然团体喊的总音量随人数增加而增加,但个人的音量却随团体人数增加而降低。也许每个参加过合唱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也是对至理名言“人多力量大”的怀疑。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家公司准备处理一批淘汰的产品,在产品没有翻新以前,只能想办法存放。

于是总经理就想“这些产品不能扔,得找个地方存放”。于是他专门为这批设备建了一间仓库。

建好仓库后,总经理自然聘用了一个看门人看管仓库。

有人向总经理提意见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总经理又委派了一个仓库管理员,负责监管仓库。

又有人向总经理提议:“我们应当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

于是总经理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督部,一个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人负责写总结。

仓库的规模完善了之后,总经理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财务部,一个人负责计算工时,一个人负责发放工资。

一年之后,公司的运营报告出来之后,总经理发现仓库的管理成本赤字巨大,已经远远超过了那批旧物资的价格。

事实上,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是道理显而易见,人多并非力量大。想想看,仓库的管理机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万一仓库出现问题,如此庞大的仓库队伍,人们势必会互相推诿责任。而且纵然最后的处理方案是把最终责任人,也就是看门人开除,那么,耗尽的人力已经成了巨大的损失。

心理学家发现的确存在所谓的“社会浪费”,它指的是在团体作业中个人工作效率随团体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这时候,人数的多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工作性质、工作者的动机、情绪等也都是重要的方面。

而且,当很多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产生“大家与我同在”的安全感,而且,还会产生这样的意识:自己一个人偷懒不会影响全局,责任心缺失成为必然。这些都是人们的无意识行为,自然导致了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态度,这其实是无法避免的。

在公司里,领导会发现如果一项工作时间紧迫,如果交给一个人来做,他就会废寝忘食拼命地工作,常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让多人一起干,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够用,而不会有紧迫感,他们很轻松,会闲聊,不把时间当回事,总之,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让老板满意的工作。

那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这一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当大家对一些事情的反应形成了共同惯性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在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打破群体惯性,单独针对某个人申请援助。

小董去找人事的同事帮忙解决办公用品的问题,可是,人事的同事非常擅长推卸责任、拖延。他们总是口头答应“好的,好的”,然后就没有消息了。再去找他们的时候,大家就会纷纷说:“忘了,忘了。”

在小董看来,他们就是推卸责任、拖延时间、自欺欺人,毕竟人事部门的工作是按时间表规划好的,他们至少可以告诉大概会在什么时间段来操作这个项目。而这些同事,居然把本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拖到以后。

小董回自己部门的时候,非常郁闷,他说:难道他们就真的忙到了某种程度吗?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情重要到必须记得时,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它记起来的,一张小小的记事贴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就是不想帮忙。

这时,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小杨说:“让我再去一次。”

小董不以为然,毕竟小杨刚来,谁都不认识不说,在人事部门同事的“借口”下,一定也会空手而归。没想到的是,小杨回来的时候,把所有的办公用品都拿了回来,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小杨也目瞪口呆,他说:“我去了人事部门,只是找到门口的那个同事,让他帮忙,他就拿着单子迅速找好了这些东西……”

由此,我们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压力分担”。当一个人独自面对工作时,产生的所有压力由这一个个体独自承担,这就要求他尽全力来应对;而当有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面对时,任务的压力便由更多的个体来承担,每个个体分配的压力必然减少了。压力的减少导致了个体投入的降低。

而如果只针对一个人,那么在压力的不可逃避下,他就会责无旁贷,出色完成任务。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知道吗?当戴安娜王妃发生车祸时,在场的九名摄影师人人都有手机,但只有一人打了报警电话。他们给出的解释很一致:以为已经有人打了电话。那么,在公司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读者报告

上一个周,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整整郁闷了一周。上周二的时候,我接到电话,一个亲戚突然出了点状况,打了电话给我,让我迅速赶过去。我想了想,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由于走得太匆忙,走的时候,我就对大家说了声:“请帮忙和领导说一下,就说我家里临时有点事,要出去一下。”大家纷纷点头,还说:“快去忙吧,谁能没有点急事的时候。”听到如此多的附和声,我就赶紧收拾了一下出门。

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刚到公司,我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里,他居然怒气冲冲地对我说:“昨天干吗去了!”原来昨天业务上有点事情,他来我办公室的时候发现我不在,而且,其他同事也并没有告诉他我家里有事出去了,于是他感觉非常生气。可是,我明明让同事转达的,居然没有人替我说话。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我在办公室很少和同事说话了,关系处得也非常僵,不论谁和我说话,我都觉得他们实际上是虚伪的,于是越来越烦他们,而大家也感觉到我的态度不好,和我的关系也很冷。

现在想想,的确这事不能全怪同事,我应该找一个同事,正儿八经地嘱咐一下,请求得到这个同事的帮助。有的情况下,向所有人请求帮助,就等于放弃了帮助机会。看了这部分内容,我知道了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我应该怎么办,而且我终于也不难受了!

不能打碎的窗户,维护个人品牌的“禁忌”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破窗效应让人们的行为如此自发和自然,那么,联系到职场中,我们能否看到,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有多么惧怕这种效应带来的恶劣后果。

而对于职场人来说,每个人在职场上的持续努力,其实就是塑造一个个人的职业品牌。个人品牌体现了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能力和作用,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看法,并会带来生意合作的机会。它告诉别人三方面的信息: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什么让你值得被信赖。

但是,个人品牌的作用也可能被破窗效应打碎,有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付出,终于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职场品牌,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与赞誉,然而,却因为个人的不小心而导致辛苦经营的个人品牌顷刻间土崩瓦解,事业也连带毁于一旦。

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业绩突出,但却疏忽了对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一不小心犯了某些禁忌,令之前的辛苦付出顷刻间毁于一旦。这样的事件在职场中屡见不鲜。所以,在公司里,有的错误是一定不能犯的。在领导心中,有的错误一旦犯下,就会影响其他行为。有的禁忌一旦被打破,个人品牌也将被打碎。

例如,对于企业和个人都重要的一点是怎样来维护公司的形象,公司的形象对于发展来说太重要了,它同样也是一扇窗户,如果有某一个员工破坏了这一点,他就必然触怒公司,而且这个员工在业内辛辛苦苦建立的个人品牌也将毁于一旦。

尤其对于跳槽者来说,如果总说原公司有多么多么不好,那么意味着你打碎了自己的值得被信任的品牌,毕竟每个公司在远处看的时候,都是很美的。总是美妙的期待,可是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发现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你对新公司再不满意,招聘者会认为下一次跳槽的时候,你还会如此诋毁本公司。

对于老板来说,员工的能力可以用文凭、绩效来证明,人品用什么来证明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你是否能始终如一地维护公司形象。

小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设计师,他奉行“我的青春谁做主”。一年跳槽三次,当然对于个人来说,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薪资从刚入职时的1500元一路飙升到6000元。不论在哪家单位工作,他从来不会忘记到处投简历,只要一有企业高薪相邀,他马上就甩掉老东家另攀高枝。

很多小公司本身规模也不完善,对于小飞的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奈何。可是,这一次,他要离开的公司是一家规模相当不错的大公司。并且,他将自己画完的一份新产品设计图纸,在跳槽的时候,高价带到了和原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新公司。而且,小飞将公司的内部发展存在的问题暴露给了新公司,对原公司的名誉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随后的竞争中,原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原公司对此非常气愤,他们决定封杀小飞,于是原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了“告同行书”,搞的业内人士都知道了小飞的不良品行。终于,小飞在新公司也失去了信任。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出卖公司利益的人,损坏公司形象的人,一旦发现,个人品牌将面临全面瓦解,导致在整个行业中也难以立足。毕竟能力不行可以原谅,但人品问题犯下的过错却往往是致命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离开原来的公司,就开始诋毁原来的公司人尤其要注意不能犯这种错误。很多人在进入新公司的时候,习惯于把原来公司说得非常不好,离职的原因也无外乎原来的公司怎么糟糕,原来的同事怎么糟糕。

这在某种意义上好像很正常,但是呢?人的好坏总是相互的,如果你原来的公司很糟糕,至少说明一点,你当初的选择是有问题的,你的判断力和眼光首先就不高!每个人都是在职业路上前进的。而在职业道路上能走多远多高,前途多宽广,要看你的个人品牌能亮多久。

不妨这样问一下自己:当你离开一家公司之后,你是否还能很开心地回去看看,回去是否还有人记得你、关注你,是考量职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行业圈子只有这么大,离开一家公司,失去一次机会,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无路可走,因为在这个圈子里,你已经得罪了所有的曾经公司。

维护自己工作过的公司的形象,是个人品牌一直善闪亮的必然要求!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是怎样和你的亲人、好友聊起你的公司的呢?你是否学会了在给公司建立正面形象,维护公司利益的同时,建立自己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呢?

读者报告

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同事小林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被公司辞退了。

这件事情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就像破窗效应发生得那么突然。小林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在工作方面,他勤勤恳恳,而且非常有能力。

前些天,他和领导一起谈下了一笔大生意,功不可没,但是后来他打听到这笔生意产生的巨大提成大部分被领导揽到了自己身上。小林觉得非常愤怒,但是他没有找领导谈,因为我们的这位领导的确非常擅长“道貌岸然”地中饱私囊。

本来这件事情有目共睹,而且公司高层也准备查清这件事情,给员工一个交代。可是作为受害者小林,一个不当的行为导致了谁也没有想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