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25

第25章 战略家(1)

一、战略家的修养——谦逊和无为

原文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战略面前,我们不夸耀个人贤能。老子对于自然和社会充满着敬畏,认为皆有自然之道,不是人可以随意干预和改变的,最为智慧的人,也只能做到认识规律,制定行动方案,按方案来行动而已,人只能认识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所以,我们如果以傲慢的心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会产生对自然规律的蔑视,这样的人,往往由于头脑发热,作出一些主观的判断,以主观判断为基础的战略,自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根源,所以,老子对于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虚静守道,不要形成个人崇拜,从而制定愚蠢的战略。

不崇尚贤能的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人民不邀誉争功。如果在企业中,推崇那些所谓的能人,就会在企业员工中产生一个不好的行为导向,大家会认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壮大,完全归功于这个所谓的“能人”,一切都拜这个能人所赐,这样企业员工就会盲目崇拜这些“能人”,而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却漠然视之,于是,整个企业都丢掉了战略之本,转而代之对于名位的争夺,在一些企业里,人事的争斗往往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发展的大计却不为人所重视,这正是“尚贤”的后果。

这不能责怪别人,这正是管理者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把个人的“能力”当作稀罕难得的东西加以吹捧,员工也不会去胡思乱想。

所以,一个真正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管理就是,要使员工减少个人名利思想,转而增加对规律的敬畏谦逊之心,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为企业开源节流,把员工从立志改观个人的名位,引导向正确的行为方向。从管理员工的角度分析,只有形成这样良好的风气,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把大家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到战略的实施上,这样企业战略的实施才有了人力上的保障。

员工对于个人的名利不做过多的追求,在规律面前不自持己能,这就是老子“无为”的最深层的含义,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去自作主张的大胆妄为,就会达到老子所说的“无所不为”的最高境界。

战略的制定是认识规律的过程,而在企业发展的规律面前,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是我们认识规律最好的道德修养,而战略的执行则是“无为”的过程,几千年来,人们往往把“无为”认做是消极被动,事实上,“无为”是“圣人”顺应企业发展规律,很少犯主观盲目错误的智慧的行为方式,一切按规律办,一切服从于正确的战略,企业才能达到所有的目标,没有什么能阻挡和改变客观规律的作用,也就是“道”的作用。

二、对待战略的态度——圣人不仁

原文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在这里,老子说明了对待战略的态度是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战略问题,而不应该让人情影响企业发展的进程。

天地不仁,在天灾地震的时候,万物都受其害。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当印度洋大海啸发生的时候无数生灵死于瞬间,无数财产毁于一旦,难道我们还要责怪老天不公吗?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做的事,除非他已经丧失了理性,人类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认识到,大自然是无情的,尽管大自然养育了我们,那也是无情的造化,并非对人类的特别的眷顾。

这就是“道”对于我们的态度,当人们对于“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任何的“仁义道德”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而且,一味地突出人的情感,恰恰是对“道”的违背,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对待客观的事物也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不能凭感情用事,那样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道”只会把违反它的人视为“刍狗”一般。

既然,企业的战略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那么,战略的执行、就会产生客观的要求,这个要求只会服从企业大局的需要,而不是在小的局部上斤斤计较,从这一点上看,战略不但要服从客观,商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能讲个人的情感,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多么伟大的战略家,只要对待战略的态度上一旦发生了,人情决定战略的时候,失败就离他不远了。

所以“圣人”也是不仁的,尽管如此,我们作为理性的人,并不应该去指责他们,因为他们只是按照“道”去办事,客观规律的无情,必然导致“圣人”的无情,为了整体的利益以及宏观的考虑,很多时候,“圣人”会以百姓为牺牲品,赢得战略的主动,这是战略的需要,也是“圣人”对于战略的态度,正是因为“圣人”的“无情”,才使得“圣人”与普通的百姓有较大的不同,老子认为“仁义道德”只是百姓玩弄的把戏,并非科学的态度。

“道”是隐含在表象下面的,战略是宏观整体的,因此,企业的战略是不能为一般人所能知晓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圣人”的高度,也没有“圣人”的客观态度。因此,一般人不但缺乏对隐含的“道”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宏观战略的把握。老子认为:“道”在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这是对“道”和战略绝佳的比喻,尽管“道”看起来虚无缥缈,但是,在战略这个风箱的运作之下,会产生无穷的威力,只是顺应这个规律和战略罢了,任何打算以人情代替规律,莽撞代替战略的行为,都会成为战略下的“刍狗”。

客观规律是无情的,战略也应该是既定的,这样企业才有方向可寻,所以,以老子的观点看,对于战略的执行不在言多,多言反会影响对既定战略的尊重,因为,过多的言论会造成员工对战略的多种理解,反而造成战略执行的混乱,不如用言简意赅的方法,说明战略的要义,这样才能保持在战略之行中的一致性。

三、战略家的品质——玄德

原文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无为乎?天门开闺,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有生命,全在于人拥有魂魄。当人的灵魂出壳后,人的生命就完结了,所以,老子说,如果能使魂魄始终如一的不离开身体,那么人就能长命百岁了。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这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协调运作的时候,这个整体则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如古人说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击其中则首尾具至,这就是协调的结果,也是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魂魄,那么,企业战略则如同这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战略即是告诉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此时应该怎样干,彼时应该怎样干,如果,企业失去战略指导,那么,企业的行为必然是混乱的,在外界竞争不激烈的时候,也许战略显得并不很重要,因为,大家都在随机地做很多事情,而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如果缺乏“常山之蛇”那种协调性,则必然导致失败。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一出世,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这也就是很多管理者常常把战略和竞争直接联系起来的原因。

尽管竞争如此激烈,但是,真正能赢得竞争除了战略的正确以外,也需要战略的执行,而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从战略家的角度来说,都离不开“专气致柔”,战略家能保持平心静气能像婴儿那样柔和,这样才能冷静地研究企业和竞争的态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企业管理者在复杂的竞争现实面前,心思杂乱而自乱阵脚,就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也不能执行好既定的战略。

老子认为,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领导者能够做到爱民治国而“无为”,这种无为不是什么都不行为,而是运筹帷幄的治国战略,表面上沉着应对,实际上早有战略安排,无为而无所不为,真正战略的意义在于早在预料之中,而没有了临时应对的慌乱之举。

进一步把战略的意义推崇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企业战略是赋予企业以生命力的东西,好像万物的生气,都有其自然的来源,老子把这种孕育万物的能力,比作母性的作用,致使万物生生不息,而企业的来源也在于这种生生不息的企业之母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说,既然企业战略是赋予企业生命的源泉,那么,战略的制定必须在企业行为之先,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常常是在没有制定好战略的情况下,贸然行动的,因此,这些企业对于产品决策、市场决策、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也就是很多企业为什么常常夭折在襁褓之中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强调战略的领先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企业战略都是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首先,制定战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洞察战略所需要的所有资讯和知识储备,正如老子所说,要达到对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做到“无知”的状态,“无知”不是不知,而是达到了无所不知的尽头,也就是尽量达到所能彻知有关于企业所有的知识范围,再往深度钻研下去,只有是“无知”,因为,以老子的观点是要求管理者达到知识的尽头,而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研究作比喻,事实上,真正顶尖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研究的新领域是无知的,他们知道的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他们所做的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企业战略的制订者也是这样,虽然达到“无知”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同人不可能抱一而不离,也不可能至柔如婴孩,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企业战略的正确程度,要依赖战略制定者对行业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越高,企业失败的风险就越小,这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不熟不做”的道理。

这样的企业管理者,才能符合战略家的称号,也只有这样的战略家才能具备为全体员工受益,对于小利而没有据为己有的狭隘自私的心理,因为他们的目光远大,所以更不会施于员工而自持有恩,具有极高的境界,因此,很容易谦逊待人,以客观依据办事,不以权力压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意义。

四、怎样获得战略的远见——为腹不为目

原文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无论什么战略都离不开管理者战略的远见,事实上,战略的形成是随着人的目标而制定的,企业的目标不同,战略就会有所差异,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所以,企业战略的制定,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很多管理学大师们的著作中都进行了回答,多数人的回答是一致的,那就是像竞争战略之父麦克尔·波特说的那样,企业都是以实现利润为最终的目的。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认为的:企业应该成为社会的组织,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目的不同绝不能形成战略的一致性,可见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关于企业的目的是首先要达成一致的问题,这需要管理者们达成共识,而不是依靠资产的权力压制而成,因为权力的压制,只能导致表面的服从,而在管理者内心,以及今后他对企业战略的执行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阳奉阴违的状况,从而影响战略的执行力,这是在战略制定之前都要尽力避免的是事情,企业的目的可以说是制定战略的战略,这是科学研究和探讨的结果,而决不是主观的灌输的结果。

认识企业的目标,必须具有战略的远见,之所以产生管理者之间企业目标的不一致,完全是由于对企业发展的认识程度深浅不同而片面造成的,这如同井底之蛙和翱翔的鲲鹏对大海的认识的差异一样,企业目标认识的差异几乎不亚于此,所以解决战略远见的问题则成了关键的问题。

那么如何获得战略的远见呢?老子说:五光十色让人眼花,靡靡之音让人耳乱,美味佳肴让人口涩,狩猎让人心动,财货让人想贪。老子并没有给出我们什么必然的结论,而是告诉了我们阻碍战略远见的原因,以老子的观点看,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是阻碍我们认识事物最大的障碍,事物表面的色、声、香、味正是掩盖事物真相的元凶。

相对于企业的目的也是这样,利润成了阻碍管理者真正获得战略远见的障碍,以至于造成短期的行为方式,过多的关注利润,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而看不见企业发展的本质的规律,利润的目标代替了企业赢得企业利润的合理性,以贪婪代替了科学之道,这就是利令智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