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9241100000021

第21章 第6日:禅的本意就 是静静思考 摆脱困境的艺术(1)

一、坏事好事因人而异

禅宗公案:

文殊菩萨以智慧如剑传颂于世,她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有一天,文殊菩萨吩咐散财童子:“你出去采些药材回来。”

于是散财童子奉命前去采药。

散财童子遍观大地,到处都是药,只好回来对文殊菩萨说:“山河大地到处都是药,怎么采得尽呀?”

文殊菩萨说:“既然到处都是药,那就都给我采来吧!”

散财童子随即在地上拔起一根草,献给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接过这根草,然后举起这根草对大众说:“此药既能杀人,又能救人!”

禅如是说:森罗万象,岂无差别,作为药用,既能杀人,又能救人,这就是万法归一的道理。

管理禅悟:

禅修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禅修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修禅的条件就是“缘”,对于修行有利的叫“增上缘”,对于禅修产生阻碍作用的就是“逆缘”。禅宗是讲究因缘的,缘分的顺逆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因缘的好坏对于修行的进步不是绝对的。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堕落,坏的条件也能激发人的斗志。一名管理者时常会遇到行业的竞争,竞争是坏事也是好事,关键要看管理者如何对待了。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富翁排行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当中有许多出生在艰苦的农村。这样的事实似乎印证着数百年来世界各地许许多多富豪们的人生轨迹,也证明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多商业巨人在他们的童年,是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们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还需要凭借自己的弱小的肩膀担负起养家户口的重任。事实证明,困难虽然是我们的阻力,更是我们的机会。

禅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能依靠我们的智慧转变的,一些所谓有利的条件,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而成了我们最大的障碍。而那些看起来不利的经历,又是我们得到了锻炼,这也说明了禅“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在好的因缘或恶的因缘面前,只要我们启动我们的智慧,好与坏就成了相对的东西,用我们心的力量去转动所有的因缘,我们都能把好的或不好的因缘,转换成对我们成长有利的东西。

穷孩子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药三分毒。对于管理者的修炼也是这样,许多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在童年的艰难困苦之中,令人窘迫的环境下,不但拥有坚强的性格,而且也练就了一套组织安排的技巧。这与一个管理者在进行管理中的境遇十分的相似,任何一个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无不是在一个窘迫的环境中进行。也就是说,企业所能调配的资源在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永远是不够的。

因此,困境就成了管理者最好的训练营,如果我们善于学习,我们因该感谢那些使我们不幸的人们,尽管人们天生不喜欢他们,但是困难的价值在于我们转换他们和利用他们的能力。

二、花开花落用心恒一

禅宗公案:

和尚会养花,什么花都养得很好。每到花开季节,满园子花香宜人。

一天,有个施主缠着和尚不放,非要讨一盆开得正艳的牡丹。

平素大方的和尚竟然说啥也不给。

但是最后,施主硬把牡丹搬走了。和尚叹息说:“这棵花死定了。”

果然,没过多久,搬走的牡丹就死了。小僧问为什么?

和尚说:“难道你看不出,这个人是个贪图人天福报,目光短浅的人吗?。”

“这跟养花有什么关系?”

和尚正色道:“用这份性情来养花,必然是花艳时百般呵护,花谢时弃之不顾,你想想,世上有哪种花是常开不败的呢?”

禅如是说:养花与做人是一个道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过于势利的人,既养不好花,也做不好人。

管理禅悟:

路在脚下,禅师强调我们要从自身下手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关注内心。我们的心总是散乱的,观察起来就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专注,任何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东西都不应该干扰我们的视野。虽然禅最终的目标是一种完美,但是,在未达到这样的完美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存在缺陷,接受这些缺陷和不完美是我们心灵安详的开始。当我们开始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的心才开始变得完美起来,这就是管理的辩证法,也是禅的智慧。

一盆花,也反映了世道与人心。当花朵盛开鲜艳美丽的时候,自然容易赢得人们的喜爱。此时人们竞相围绕观赏,这时的花是完美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掉了任何美丽的花朵都是从幼小的枯枝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人们追求满美的习惯,往往对美丽的花朵赋予赞美的诗词,却对那矮小枯黄的幼苗弃之不顾。老禅师看破了赏花人功利的心态,料定他绝对培养不好这花,至于花朵的死亡也在意料之中了。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我们所期待的完美。任何美的东西,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比那些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鸭。作为管理者。我们要看到要求完美的危险性,不合实际地追求完美,只能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任何发展都是有过程的,即使是在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鲜花总有衰败的一天。完美的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梦想,但是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因为,完美一旦成为我们的追求,那么梦想就会变成我们的噩梦,一旦从噩梦中醒来,痛苦比较伴随我们今后的岁月。

企业也如同一盆花,也许此时她正在争奇斗艳,管理者不要因为它的茂盛,而忘记了在当初它成长发育的艰辛历程,更不要忘记花开之后,它将重新孕育着的二次开放。禅的道理告诉我们,花无百日红,花开花落这是自然的造化,而管理者的心,却要坚定恒常,永远保持对企业的热情,花开不得意,花落不失望,无论何时何地,都充满对企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之花茁壮成长。

三、发现机会当机立断

禅宗公案:

从谂禅师行为古怪,一次,他来到黄檗处,黄檗看到他来,就关上方丈室的门。

从谂竟拿着一个火把来到法堂里,大喊:“救火!救火!”

黄檗开门出来抓住他说:“你说!你说!”

从谂说:“贼过去后才张弓,这不太晚了吗?”

从谂又来到道悟禅师处,刚走进法堂,道悟就说:“南泉的一枝箭来啦!”

从谂说:“看箭!”

道悟说:“过去啦。”

从谂说:“中了。”

僧众们请他住持观音院。从谂上堂说:“明珠握在手里,黑色的东西来了明珠就照见黑色,白色的东西来了就照见白色。我老僧有时把一枝草当作佛的丈六金身来拜,有时把佛的丈六金身当作一枝草来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有僧人问:“不知佛是哪一家的烦恼?”

从谂回答:“佛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又问:“怎样才能够避免烦恼呢?”

从谂说:“避免烦恼干什么?”

禅如是说:人的佛性就像一个镜子,烦恼来了就照见,烦恼走了,镜子上还会有影子吗?

管理禅悟:

正如禅师所说,烦恼是避免不了的,也无须回避。在禅的智慧下,烦恼就是觉悟的可能,或者说烦恼为我们提供了觉悟的可能性。当烦恼来临时,我们要冷静对待善于分析。也许烦恼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当我们认清了机会,当机立断,就可以使我们的事业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现烦恼中的机会,这是我们获得突破的根本途径。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禅的智慧,有些急于处理的事情让人束手无策,但有时一旦放缓脚步,思路会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然后,就一切顺理成章了。禅修的过程,讲究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做到“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遇难事缓办可以说是一种使自己摆脱困境的艺术。一名管理者面对棘手的问题,不要作出绝望的决策,也许机会就在困难之后。

决策是行使权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决策权是所有权力的核心。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决策。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选择的过程。

一个好的决策思想,不是限期完成的,而是在反复思考不断推敲的过程中,在相关事物或其他活动中受启发顿悟而产生和进发出来的。

许多人整天都在烦恼中,却不能决策——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如何对付?出现了人事政策方面的纠纷,如何解决?一个关键性的员工由于配偶去世而悲痛万分,无法工作,怎么办?一位骨干申请读在职博士,需不需要批?谁应当加以提拔?奖金怎样分配?

等等。可以看到,管理者一天忙于做出判断和决定。愿意并且有能力当机立断,这是管理者的任务。

管理者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面对一个紧迫的重要事情却迟迟下不了决心,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的麻烦。请记住,人们需要有人给他们指明方向,人们需要上级果断。最令员工沮丧的,莫过于优柔寡断、议而不决了。

当机立断是一个决策的过程,但是,决策必须“当机”,只有“当机”,管理者的决策才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因为我们在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给我们预定的现实,是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管理者的决策恰恰需要借助外部所谓趋势决策才能得到充分的实施,管理者必须学会运用外部的能量为我所用。事实上,许多成功的管理者之所以能够达到决策指令一出,而所有的成员都能顺畅地执行的原因,无不是借势的结果。

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烦恼的力量总是无穷无尽,充满着能量。尽管这股能量与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反,但是只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角度,那么我们逆风而行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灵明异动不落窠臼

禅宗公案:

古有梵琦禅师讲法,正逢中秋月圆之夜,禅师上堂说:

“虽然月亮只有一个,可是月亮却普现在所有的水面上,一切水中的月影都是由一个月亮所统摄,所有的水里所映显的哪个才是真月?遍布大地的月亮中,哪个又是水呢?你如果不信,告诉你,钱塘江里就没有月亮!”

有一个尼姑,曾在松见寺留住过,为了表达感谢之意,她总是去帮忙打水。

一日,尼姑到厨房去帮忙,在提水时,突然桶底脱落了,水溅了她一身,她顿然开悟,并作偈一首:“贫尼提水桶底漏,水不留来月不留。”

桶底漏掉了,只留下一个空圈,天地就在其中,从这天起,她真正地体验到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禅如是说:没有开悟的人,就会觉得周遭一团漆黑,像在黑漆桶里一般,没有光明。

管理禅悟:

修禅者要保持灵明异动,不能对任何事物产生固定的成见。成见一旦产生,有百害无一利。也许有人会问:正确的见解能不能固定?回答是:不能。因为一旦固定,就很难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

因为禅修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正确的东西,换个环境就会有所不同。当管理者身处困境时,随时打破自己的成见,冷静观察,越早安静下来对于发现问题越有利。

事实上,许多容易产生成见的管理者,往往都是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当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视为教条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用比较固定的眼光去看待新鲜的事物,这种判断模式有时是对的,有时却是错误的。结果管理者获得正确信息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就会变得十分有限。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管理者自身的老化就不可避免了,这种老化不仅是指年龄上的老化,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更是一种观念的老化,老人的经验比年轻人丰富,所以老人的成见一般比年轻人要大得多。所以老人往往看起来比较固执,但是许多老禅师却丝毫没有成见的束缚,因为禅宗总是强调当下一念,而不会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经验往往被当作万金油。许多有经验的人,把自己的一点经验,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抹。事实上,每个企业的运行机制都不会一样,即使是同行业的企业,他们的管理模式、发展战略都会染上人的个性色彩,事实上很多企业的管理风格就是企业管理者自己的风格。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部门,无不体现人的个性色彩。所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不但要考虑到时间的不同,也要考虑到地点和人物的不同,管理学无定式的原因,就在于影响管理的因素太多太复杂。而管理者的经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经验是很重要,但是经验不能被管理者看成到哪里都适用的万金油。尽管万金油很好用。但是,从根本上解决病症靠万金油容易延误治病的时机。要使管理者保持永远的灵敏性,那就需要我们对实际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随时保持实事求是的热情。热情的确是治疗老化的良方,当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死板的成见。因为成见总是和老化的心灵分不开的。也许,管理者的经验有不足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把实际的情况摸清,根据病情下药,那么完全可以避免经验不足所带来的弊端。事实上,这是对“经验丰富”的人的忠告,如果,一个管理者既能做到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又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这无疑是管理者最好的状态。只有这样,那种被经验不知不觉的束缚才能被我们避免,使我们永远保持青春的热情。

五、当下的事当下解决

禅宗公案:

有一位俗士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地狱吗?”

智藏说:“有。”

又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智藏又说:“有。”

俗士又问了很多问题,智藏都只是回答说“有”。

俗士便说:“和尚你这样回答问题难道没有错吗?”

智藏说:“你大概是拜见过哪一位德高年老的禅师吧?”

俗士说:“是的,我曾参拜过径山和尚。”

智藏便问:“那么径山是怎样跟你说的?”

俗士说:“他说一切都无。”

智藏说:“你有妻子吗?”回答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