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9241100000011

第11章 第2日:倒驾慈行 普度天下苍生 管理待人须以宽(3)

“那天,我提出了一个计划方案,维奇当然又要反对,自从我接管销售的工作,成为他的顶头上司以来,我每提一个方案,都会无一例外地遭到他的反对。这次他又故伎重施,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就同他吵了起来。当时我们两人都很激动。两天以后,他交了辞职报告就走了。”西恩耸耸肩说:“就是这样。”

“西恩,我认为在这件事上,你的处理不够慎重。维奇在我们公司做了十三年,他忠于职守,是一位勤奋刻苦的职员,这一点谁都没有怀疑过。”

在对待下级时,管理者要记住,不管你喜欢他的个性也好,不喜欢也好;也不管他个性乖戾、孤僻也好,温顺、柔和也好,都不必过多地考虑。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工作业绩上。作为管理者在用人上要有看人长处,容忍短处的宽宏,用人不避仇的用人心态,还要有感恩的心态,才能在人才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事业兴旺发达。

八、得人心者管理有方

禅宗公案:

唐玄宗先天元年间,一日,慧能派弟子到自己的老家新州国恩寺为自己建造报恩塔,借以表达对家乡父老养育之恩的报答之情。因为心情急切,就让弟子尽快开工建塔。

有个四川僧名叫方辩知道建塔的事后,前来谒见慧能想接下这个建塔的机会,累积福德。

六祖问:“你会什么?”

方辩说:“我善于捏塑人像。”

六祖认真地说:“那你就先塑塑我看像不像:”

方辩不领会话中旨意,于是捏出六祖塑像,约高七尺,惟妙惟肖。

六祖看了塑像说:“你善解塑像,不善塑解佛性。”

即便赠衣物作为报酬,方辩礼谢而去。

管理禅悟:

禅宗祖师在训练自己的徒弟时,可以说是“软硬兼施”,软时如春风化雨,硬时如金刚怒目。管理也应该效法禅的精神,对于不肯前行的犟牛,既要用皮鞭抽打,也要拿嫩草引诱,对待下级不能一味使用蛮力。禅宗修行中,有一幅图叫《牧牛图》,讲的是一个牧童如何从打牛,到牧牛,到放牛,这三个过程可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在管理上,不也是有同样类似的境界吗?所以说,禅的道理和管理的道理真是心心相通,都是在管理人心,人心顺了,什么都顺了。

人的内心都是掩盖在人的外表之下,要洞察一个人不能流于表面,善于理解人心的管理者才能赢得下级的信赖。

人非圣贤,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发生失误,犯错当然应该处罚。当一个人因错误而接受了处罚,就形成了一个对等的局面,也就是说错误和处罚相抵消。相反,如果我们不去简单的处理,而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出错误的根源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一个管理者曾对一个犯了错误的下级这样说:“这次他因一时不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是很不应该的,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误,我们不会因为有人犯错了就全盘否定一个人的成绩。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也是一个能力出色的人,他犯了错,自己一定很难过。在一个团队里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帮助,难道我们不能帮助一下他吗?我们希望他能引以为戒,其他人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作为他的同事和主管,我也要负责,希望他不要过于自责。”

一番发自肺腑的话后,那个犯错的下级非常感动,他把那个管理者当成了他最大的恩人。他对其他同事说:“我遇到了一个最宽容大度的领导。”后来,这个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公事公办是管理者习惯使用的工作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公事公办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工作方法,它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简单粗暴,失于人性化。管理者利用人性,适当进行个案的处理,这是争取人心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理解人性的表现,不但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一个人如果欠了人钱是容易偿还的,如果一个人欠了人情,他偿还的往往是忠诚。

管理者不但应该人性化地处理下级,而且,自身也要对错误进行最恰当的处理。当下级发生错误时,管理者要控制好急躁情绪,不要急于表态,以免因判断错误而伤害下级的积极性。在对事情进行调查的时候,应该暗中进行,不要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下级的工作,工作应该一如既往,不能因为一个失误而自乱阵脚。如果一个管理者自己都乱了,就会影响下级的信心。最后,在处理完事情之后,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亲自跟踪一段时间,以巩固处理的效果,避免再次发生。

所谓管理工作,就是一个处理麻烦和应付危机的过程。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把人心和危机都应付自如了,也就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九、心贫有福谦虚受益

禅宗公案:

有一次,一位大学教授到南隐禅师处问禅,从哲学、科学的角度对禅大为评点了一番。南隐一直默默地听着,并给他上茶。眼看着茶杯已满了,可南隐还在向杯中倒水。

教授说道:“老禅师,茶已溢出来了。”

“是啊,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

南隐说,“你的头脑中装满了那么多哲学,科学,我就是跟你说禅,你也装不进哪!”

教授事后感叹道:“茶杯的价值,不在乎它的质地,它的外形,而在于它里面是空的。”

禅如是说:人心应该像天地一般的宽广,否则,就像小小的茶杯容不下超凡的智慧。

管理禅悟: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师说》中的名言,在禅宗祖师中,敢于承认自己的修行不如徒弟的大有人在。禅宗的祖师多是率性之人,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傲慢得可怕,有时候却给自己的弟子磕头。在平常人眼里,这些古怪的行为简直是精神失常。

只见过给老总认错的员工,没见过给员工认错的老总,这正是管理者需要学习禅的意境,真心认错,才能真心改过,这样只会对工作有利。承认别人比自己强,正是自己进步和提升的开始,这样的徒弟才是祖师最可教的孺子。得祖师真传的往往也是这一类人。酒足饭饱时,再美味的饭肴也引不起食欲,自满之心,再朴实的真理也难以打动。耶稣也说过:“心贫者有福。”

管理者因该保持时刻谦虚的心态,这不仅仅是对管理者品质上的要求,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需要。

管理者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决策”,而对于决策的依据是什么,管理者未见得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事实上,决策的依据就是“真相”,只有依据真相所作出的决策才能比较正确,所有管理者都是在真相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当然,这些判断也不一定的正确的。但是,站在假象基础上的判断就一定是错误的。

“真相”在哪里?一些管理者认为真相在自己手中,这实际就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这也就是强调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意义所在。

管理的真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方方面面,如同盲人摸象中的大象一样。事实上,真相散落在所有员工的心中,散落在工作中的各个角落,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散落的真相收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象”。所以,管理者必须依靠下级,而不应该有丝毫的傲慢。

很多大的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每年召开几次员工大会,并在会议之前,准备了许多问题,然后在员工大会上一一列举出来,征询员工的处理意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中层管理者的任命,事实上,由员工看好的人担任管理者,员工更愿意服从。

依靠大家,了解真相,作出决策,不应该是一个表面文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妄自尊大的管理者比比皆是,因故步自封而导致管理失败的例子也是层出不穷。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发生呢?原因很简单,每一个管理者作为单个的人无疑都是优秀的,而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体来说就显得良莠不齐。但是,许多管理者没有看到,员工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这个能量是任何个人也不能比拟的,正如唐朝明君李世民所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员工是具体工作的操作者,他们处于企业的底层,管理者不能轻视他们。企业的许多决策,员工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认识的,他们不会犯那种身在其中,不识真相的错误。这身在其中,不识真相的错误,恰恰是管理者自身不可避免的盲点,必须通过谦虚的请教,才能获得完整的真相,作出相应的决策。向员工请教,同时也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这也是谦虚给管理者带来的好处。

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禅宗公案:

一次,沩山灵祜禅师对仰山慧寂说:“你要赶快悟道啊,要不然就入了邪道。”

仰山慧寂说:“我不建立信仰。”

沩山灵祜问:“你是信仰了才不建立,还是不信仰才不建立?”

仰山慧寂答:“我慧寂要相信何人?”

沩山灵祜说:“要是这样,就是小乘定性声闻。”

仰山慧寂答道:“我慧寂连佛也不相信。”

沩山灵裙又问:“《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的说话,多少是魔的说话?”

仰山慧寂回答:“全是魔的说话。”

沩山灵祜说:“今后没有人能够对你怎么样了。”

仰山慧寂问道:“刚才是我慧寂的一时应对,今后能有什么作为?”

沩山灵祜说:“只可贵在你眼目端正,不说你今后的作为。”

管理禅悟:

真心是道场,什么叫道场,就是人们参学的场所,也是打七的场所。用普通的语言表达就是学校。那么,为什么说真言就是学校呢?因为,修行禅法的人,要说有所追求的话,就是追求一个“真”,真理、真相、真实、真知。心要放得平、摆得正,那才叫真心,而谄曲之心就是歪心,走的是邪路,与“真”的禅修是相违背的,“真心”才与“真理”相应,管理者要想获得管理的真知,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放正。投机取巧,得不到真相,也不会有真知,必将成为一个愚蠢的管理者,:企业也会时时在危机的境地。

禅家认为,有时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见解,自然使行动的方向较为准确,这也是成大器所必需的。仰山慧寂不生搬硬套经典,却能按照经典的实质和宗旨,落实到自己的修行中去,这就是把握了学习经典和建立目标的根本。正是因为他有了实践的精神,所以,禅师才认可了他的修行方法,只要观念和方法正确了,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杰出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管理变得简单易行。就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整为零的功夫。这样的企业才是最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企业。著名传媒大亨默多克的电信和电视业就遵循这样的一个宗旨:不作任何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把公司看成一种用一种罕见的规模经营的个人事业。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庞大的公司的协调性和反应力,就如同一个人那样敏捷,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许多管理者看来,不定方案,想干就干,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可以说是管理的常规。但是,这并不是管理的目的。许多人,往往关注所谓方案和计划的制订,认为这就是管理。事实上,忽略了管理的精髓,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管理者把计划拿出来了,机会早已经被别人抢走,不要以为企业规模大了,环节多了,效率自然就会下降,这只是办事速度慢的借口。一个充满活力运作协调的企业,效率不会因为庞大而运动迟缓。如果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的组织不够健康,就是患了人们所说的“大企业病”。这样的企业在竞争中会很被动,被人蚕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要避免这个后果,管理者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安排工作。对待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强大的竞争对手情况下,要行动迅速,抢占先机,按部就班会导致机会丧失;要随时做充分的准备,机会的来临和消失往往非常迅速,管理者也不能自以为聪明。其实,你能想到的,对手也能想到,关键在于谁的行动比较快。管理者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尽量将繁文缛节的程序省略,将计划和方案做得实用和简洁,如果一个管理者在平时是有准备的,就不会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局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