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9241100000010

第10章 第2日:倒驾慈行 普度天下苍生 管理待人须以宽(2)

管理者要具备发现人才的慧眼,否则,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能长久。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考察人才不应只看学历,更多的应该通过自己与人才的交流来了解人才的优缺点。学历看不出能力,但是交流却能看出一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比如应变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完全可以通过交谈判断出来。我对高级人才的使用,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合的。可以说一个人站在我面前,我就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来判断。仅从这个方面就会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交谈然后得到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判断人才,比较科学合理。”记者问他:“这样会不会看走眼了?”他回答说:“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如果没有这个观察和判断的能力,那么这个管理者就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做自我检讨了。”

选拔人才的方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借鉴,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用人的标准也十分独特。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比如看人的眼神,许多日本的管理者都认为可以不计较学生在校的成绩,但是必须要求他们有很好的记忆力、创造力、交际能力。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对工作的胜任力比较强。那么这些能力如何判断出来呢?他们的回答是:首先看眼睛。比如眼睛向下看的是胆怯的表现,眼睛敢于平视的即表示勇敢和自信,眼睛游离不定的表示不安或者思维迅速,等等。

无论我们有多少奇妙的方法,管理者都应注重一下两个原则:

第一把学历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证明,而不是能力的证明。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就不要看重学历;第二,通过交谈来对人的能力做初步的判断,在交谈中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同时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另外,要营造一个好的交谈场所,管理者要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这样更有利于人才的自我表现,使管理者更能透彻地了解一个人。

有人把选择结婚对象看做是挑选合脚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才知道。其实,管理者挑选人才也如同挑选结婚对象一样,要从多角度观察考验。如果选错了人,便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不追穷寇化解纷争

禅宗公案:

一次,庙里的僧人们发生了一起争论,因为寺里分东西两堂,因缘巧合,每个堂里都养了一只猫,而且大小和毛色都很相似。

一天,其中一只不见了,于是东西两堂的僧人为猫儿的事发生了争吵。

东堂说是东堂的猫,西堂说是西堂的猫,吵得喉咙起火,禅堂起尘,相持不下。

南泉和尚听不下去,便挥起一刀,斩断了猫的脖子。僧人们都惊呆了,有人说南泉斩猫是犯了杀戒,有人说既然争执不下还不如杀了。这个行为到底是合适还是不合适,且由他人评说。

赵州和尚回来后,南泉和尚便把这个事情对赵州和尚说了,赵州和尚什么也没说,只是,脱下鞋子顶在自己的头上走了出去,南泉和尚望着赵州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如果赵州在,那猫儿也不至于丧命。”

后来有禅师做偈日:“狂叫暴呼任他评,桃红李白色自然。”

雪窦和尚对南泉斩猫这一公案是如此评述的:“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莫奈何。幸赖南泉举得令,一刀两断任偏颇。”

管理禅悟:

穷寇末追,这是兵家之理,兵家的出发点在于害怕敌人做困兽之斗,负隅顽抗。当敌人背水一战时,是很难对付的,所以在遇到矛盾和对手时,应该善用禅的精神,化对手于无形。好像南泉斩猫一样,让大家争无可争,斗无所斗。等大家的心都归于平静以后,自然考虑的都是修行。工作也是这样,斗争多了内耗大了,就影响大家的智慧,没有智慧难免会干蠢事,有些企业就是这样斗垮的。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管理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化解矛盾。或是更进一步的利用好矛盾,借以推动工作的开展。事实上,任何矛盾都体现着一种能量,控制好了可以发电,控制不好就产生极大的破坏性。我们脚上穿的鞋子,鞋底上有很多防滑的条纹,这也是利用摩擦力和阻力,以及反作用力的矛盾关系产生的推动我们前进的方法,而应对矛盾的方法这全在乎于管理者的智慧。

部门之间、下级之间有一点纷争有利于管理,因为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自觉地产生监督。一旦有人有不良行为或哪个部门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作为管理者就能立即得到相应的反映,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处理,不至于酿成大祸。反之,下级铁板一块,管理者任何消息得不到,那么就如坐针毡了。

团结就是力量,但是,管理者应当明白,团结的目的并不在于放弃竞争。一个组织既要团结又要竞争;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监督又要帮助。总之,在于管理者控制矛盾的艺术,矛盾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南泉斩猫是一种方法,赵州顶鞋也是一种方法。

对于纷争,管理者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控制能力;二是转化能力,在纷争出现的时候,必须把纷争控制在良性的范围之内。

如果无法控制,事态就会进一步恶化。控制纷争如同饮酒,适量地喝点酒,能舒筋活血,增强活力,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如果控制不住酒量,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酩酊大醉,人就处在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态。将纷争转化为动力,需要管理者合理的引导,将纷争转化为竞争,将阻力转化为动力。不能让纷争成为下级互相攻击、埋怨,甚至是仇恨的对象,要认识到,纷争入水,既能发电也能形成洪涝灾害。

六、 根性不同方法各异

禅宗公案:

唐开元年间,有一个叫道一的僧人住在传法院,整天坐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个僧材,于是想点拨他。

有一次,怀让禅师前往故意盘问道:“你大德这么整日坐禅到底图个什么?”

道一回答:“图个做佛。”

怀让禅师听罢,就拿了块砖头,在他禅座前的石头上霍霍磨了起来。

道一奇怪地问:“禅师磨砖干什么?”

怀让禅师回答:“磨成镜子。”

道一笑着说:“砖头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说:“那坐禅怎么能够成佛呢?”

道一疑惑不解地问:“禅师我该怎样做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说:“比方说有人驾牛车,车子要是不走的话,应该打车子呢,还是打牛?”道一一时愣住了。

怀让禅师又说:“你到底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不在坐不在卧;如果学坐佛,佛有固定的相状吗?对于变化不定的禅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坐佛就是执著于坐相,就不能通向真理。”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点拨,好像醍醐灌顶,顿时清醒许多。

管理禅悟:

观机窦教,是教化众生的重要方法。是什么样的材料就该雕刻什么样的法器。让上根之人做下根之事是害人害己,让下根之人做上根之事同样是害人害己。禅宗的修行是这样,管理用人也是这样。封建制度令大家深恶痛绝之处就是血统至上论,皇帝的位置一定要让皇子来坐,这样就难免会闹出扶不起的刘阿斗、累死的诸葛亮的悲剧,这不也是管理者必须引以为戒的事情吗?

道一有幸有怀让禅师这样一位好师父,如果换成既不能慧眼识英才,又不能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加以教育和引导,恐怕道一和尚还要在迷惑中多走许多年的弯路。管理者也应该是个教育者,不仅是承担教育者的责任,更应该承担发现者的责任。

以禅的观点看人,人的本质是平等的。但是,人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这只不过是懒于教授的管理者对那些不太好教育的人的一种推脱之辞,因为他们没有培养人的耐心,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者,也做不好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备平等看待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一个下级的品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的智商在一般情况下差异并不大,差异大的往往是人们的情商。这就是说,人们的差异在于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对工作的激情以及性格的偏向。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被培养的人才,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可以说,一个管理者培养人才的能力的大小,是这个管理者能力的大小的标志。

作为管理者应该首先从观念上摆正,世界上根本没有不可教的“孺子”,也没有派不上用场的“朽木”。只要我们能用巧妙的方法和热情将“朽木”点燃,它就能发光发热。对待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人,管理者要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把好脉,弄清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同时,尽量挖掘和发现这些人的优点,辩证地看待人。比如,一些人比较固执,那么就把这一品格转换成坚定来加以利用,另一个人比较自负,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将自负转成自信,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反面,缺点的反面,正是优点。

要发扬一个人的优点,就应该多肯定他们的成绩,看看是不是使用位置不当,甚至可以转换部门,或者小幅提拔,也许就有较大的改观。管理者切忌简单粗暴,一棍子把别人打死。要学会动态地观察,为了掌握培养一个人才,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沟通,当充分了解之后,再为他量身定做一个合理的培养和使用方案。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不仅仅要负责组织内部的运营管理,而且还担负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责任。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化腐朽为神奇”的用人之道,那么,最终受影响的就是企业本身。

七、了解自己理解别人

禅宗公案:

梦窗国师有一次渡河,’船已经开航了。这时来了一位带刀的将军,喊着船夫载他过去。全船的人都说,船已开了,不可回头。船夫也喊着,要他等下一班。这时梦窗同师说:

“船家,船离岸不远,还是给他一点方便吧!”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讲话,就回头去载将军。没想到将军一上船,正好站在同师身边。他拿起鞭子抽打国师,吆喝着说:“和尚!走开点,把位子让给我!”鞭子打在梦窗的头上,鲜血汩汩地流着,他却一语不发。过了河,梦窗跟着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把脸上的血洗净。

这时,蛮横的将军对自己的恩将仇报很惭愧,就过去向梦窗国师道歉。而梦窗国师却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管理禅悟:

禅宗的祖师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很大成分上是因为他参透了人心。他们是怎样把人心参透的,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不从别人身上去找问题。乍眼一看,似乎有些难解难悟。管理者也许会问:不观察人心,怎能参透人心呢?在这个问题上,禅宗自有妙法,法在心中,勿往外求。把自己的心参透了,人心就都参透了。用句俗话来说,这就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问题来临时,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你自然知道别人的心思,但是,这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做到无我,管理者心里少装一点自己,才能多理解一些别人。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转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一次,在洛克菲勒公司西恩销售部下属的业务主管维奇,跟西恩发生了冲突而辞职不干了……

洛克菲勒恰巧到销售部视察,便问:“怎么没见到维奇,他不是你这部门的主管吗?”

“他呀,他一个月前就辞职不干了。”西恩漫不经心地回答。

“真的?”洛克菲勒显得很吃惊,“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