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9239900000026

第26章 考察之术(1)

一、远见而明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一个通晓管理方法的人,一定要有远见而明察万物,不能明察,就不能洞察别人的隐私。

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必须有远见而明察的智慧。这道出了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首先,管理者必须有远见卓识。一个企业,如同海上的一艘航船,管理者,就是这艘船上的陈望者,他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管理者应该知道,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浅滩,使企业安全快速地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而且,对于企业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一艘船驶向大海,去追求财富,连方向都没有,或者只有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那么,企业眼前的行动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据。

古代那些治理天下的圣人,善于观全局、识大体、抓根本。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开阔,宏观把握。纵观天地之间,他们不因已有的知识蒙蔽自己的心智、不以个人的私心干扰公正的判断。

他们把国家的治乱维系于法术,让是非曲直体现于赏罚,用统标准来衡量轻重。不违背天理,不伤害人之常情,既不会超出绳墨、之外,也不会放过绳墨之内;法律不管的事不要去瞎操心,法律应管的事一定要管到位。坚守公认的道理,顺乎自然的规律。祸与的产生,依据着“道”与“法”,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

根据“道”的要求,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法”的制度,所以君子安享快乐,大奸不敢作恶。淡然处之,无为而治,以静胜躁,顺从自然的规律,掌握事物的根本,使得人民不会因触犯法律而犯罪。

管理者的思想境界如果不开阔,就不能做到包容,也就做不到兼收并蓄,好的管理者不会因个人好恶对下属随意制裁,下属也不会由于个人恩怨而制造祸乱。上下互相以纯朴的态度相交往,以“道”作为共同的价值源头和思想基础。

管理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明察秋毫的本领,就是对于企业的关注一定要注重细节的管理,管理之所以难度高,就是管理者既要关注长远的规划又要关注细节的管理,西方有一句谚语叫“魔鬼在于细节”,这说明,细节这个东西,如同魔鬼一样,如果管理者疏于管理,魔鬼就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企业发难。到时候,大家忙于应付魔鬼的骚扰,管理必然陷入被动之中,这也是管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管理者也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观察别人,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就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正确认识自我不易,正确认识他人也难。

管理者则必须能够全面、公正、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下属的品行与才干,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下属的特长。

古人说:人的眼睛再好,也看不见自己的面貌,所以要用镜子来观照;人的头脑再聪明,也很难有自知之明,所以要用道来修养自己的品行。镜子照出了自己脸上丑陋的疤痕,那不能怪罪镜子;对照道发现了自己的缺点错误,那也不能埋怨道。没有镜子的帮助就没法给自己进行美容,没有道的帮助也很难发现自己的糊涂。

据说,古人为了调整自己的缺点而采取很多方法。西门豹性情急躁,遇事容易发火,于是就佩带柔性的牛皮饰物,时时提醒自己要像牛皮一样能伸能缩,遇事从容沉着,不要太性急;董安于性格优柔,天大的事他也不急,于是就在身上佩带弓弦,时时督促自己要像上弦发箭一样果断敏捷,不要太拖沓。

在现代,如果管理者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管束自己、自我调整,那就算是有自知之明的领导。

韩非子说: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眉睫之间的东西,并不是因为百步之外近而眉睫之间远,而是因为自己看自己眉睫之间的东西从道理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管理者能够观察别人,却不让别人观察自己,这不能不说是法术运用已经达到高超的境界。因为,千里长堤溃于蝼蚁之穴,这个道理,也被无数的历史所证明着。聪明的管理者知道祸患灾难发生的原因而能够避开,因此自身不会触及祸患,因为能够对别人和其他的事物明察秋毫,管理就会得法。

二、考核实效与有效合作

《韩非子·外储说宸上》《弊非子·十过》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

韩非子说:怀着互相依赖的心理,就会互相责怪埋怨。依靠自己的努力,事情才能办成功。

不依靠别人的帮助,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去完成的话,恐怕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就会下降,人办事情时,虽然需要别人的帮助,却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同时要靠自己的努力。否则,当事情成功的时候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事情失败大家就会互相推诿责任。

在企业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一件工作,安排甲和乙两人去做,事情办好了,两人就互相争功,都认为自己在这项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引起争议而造成下级的不和,如果工作不力,甚至失败,双方就会互相指责,推诿说这是对方的责任,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团结。

要避免在工作中扯皮的现象,作为领导当然责无旁贷,在分派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责任清楚,授权明确,这样下级在工作中就能互相帮助和协调,不至于发生责怪和埋怨的情况。工作完成后也要考察实际的效果,然后确定功劳与赏罚。

但是,有些管理者却只注意表面的效果,而忽视实际的成效。

宋王要跟齐国作对,想培训一批武林高手,于是大兴土木,建造一所武术馆。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位名叫讴癸的歌手在引吭高歌,唱得很好听。过路的人都停下来看,施工的人都不觉得累。宋王听说这件事,就召见了讴癸,并且要给予他奖励。讴癸却说:“我唱得还不算什么,我的老师射稽先生唱得才好呢!”宋王惊喜地说:“是吗?那就请他也来唱唱吧。”于是射稽先生也来到工地上唱歌。可是,射稽唱歌的时候,过路的人并不停留脚步,施工的人都干得很累。宋王就问讴癸:“你这位老师水平好像并不怎么样啊!他唱歌的时候,过路的人并没有停下来听,施工的人反而觉得很累。你怎么还说他唱得比你好呢?”讴癸笑了笑说:“大王您应当考察一下我老师唱歌时的实际工效。我唱的时候,工人们只筑了四板墙;而我老师唱的时候,工人们却筑了八板墙。再看看墙的坚硬程度:这是我唱的时候筑的;用棍子可以往里戳进五寸;这是我老师唱的时候筑的,坚硬度显然大大增加,用棍子只能往里戳进两寸。”实际效果一旦考察明白,就不会发生互相争功,推诿责任的事情了。

从企业大的角度讲,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帮助和协作,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有些企业甚至互相投资,交叉投资以图把利益最大化,但是,事实上,不管如何需要其他企业的帮助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别人的帮助为辅,这样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过分地依赖别人的支持,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去掌握,当企业高空作业的时候,保险绳却掌握在别人手上,能安心吗?说到减少依赖,对于中国的企业,不能不牵扯到拥有自己的识产权的问题,当今中国,能够领先世界水平的自主知识还很少成思危先生说:现在世界上经济学界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头脑企业,一类是躯干企业。意思就是说头脑企业是产生技术的企业,而躯干企业是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国现在还是一个躯干企业,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企业,必须要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逐步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大力研发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

自己的命运不可寄托在别人身上,如果自己是软泥,没人能把你扶上墙。自己挺身而立,才能成一棵大树。总想着借别人的树阴乘凉,不但永远做不成大事,而且还有可能被人吞并的危险。

曾国藩曾经教导部下说:“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安求人知始。”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本事,却千方百计让别人以为自己有本事,只能反受其害。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从自身出发,靠自己的本事打天下,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和扶持上。曾国藩自己虽然强调人多好办事,曾说大事要多些帮手,但他主张关键之处还在于自己。因为自己立得住,别人自然而然就来帮助,如果自己不成器,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是无济于事。

韩非子认为:不估计自己的内部力量,却去依靠外部诸侯,那是削弱企业的祸患,因为,在合作的同时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为别国的吞并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在诸侯间立身,最主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实力,保证自立的前提下才能谈合作。

三、虚静以待则知实情

韩非子说: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使名称由它自己所反映的内容去确定,使事物由它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去确定。没有成见,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安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

韩非子认为:人们对事物进行认识时,不应抱任何主观成见,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

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自满的心态,但是,在大功和盛名之下很少有不感到飘飘然的人,自满的心态是与一个管理者的目标相适应的,所谓“器小而易盈”,就是说,一个小的容器当然容易;被装满,而且再往里倒水就容易外泻,这都是由于管理者的目光短浅所致,所以,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胸怀。

管理者只有做到谦虚,才能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只有谦虚才能做到谨慎,管理企业就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都可能被对手抓住,使企业的生存发生危机。

管理者能以企业的利益为重,谦虚谨慎、能勤政爱民,眼光远大,这样管理者就能洞烛先机,独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并能把握住得失的关键。“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这是三国曹操的名言,折射出宽广的胸襟。

商纣时期,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关进了菱里城监狱。走进监狱大门时,姬昌已82岁。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要多久,老命休矣。但对于姬昌来说,这却是个难得的安静思考的机会。

在艰苦的监狱生活中,姬昌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与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对每卦与每卦的六爻,按照象数的内涵和有关缘由,分别配以具有吉凶利否含义的卦辞和爻辞。“群经之首”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姬昌演易的事,很快便传进朝内。纣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些半信半疑。为了检验姬昌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纣王将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杀死,用他的肉做成肉羹,然后派人把肉羹送给周文王姬昌吃。

姬昌知道这是用自己亲人的肉烹制的羹。但是,如果不吃这挺,纣王一定会起疑心。最后,姬昌忍着悲痛,勉强将肉羹吃下,但周文王并没有消化儿子的肉,在每次吃完肉羹后,姬昌都找地方再吐出来。相传当时周文王吐下的肉都变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都跑了。纣王听了下人的汇报,于是便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周文王得以保全自己,以完成自己的计划。

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增加了管理者了解事实真相的难度,所以管理者必须有冷静的态度,当一件事情没有澄清之前,且不要盲目下任何结论,制定任何决策,只有“虚静以待”情况才能尘埃落定,这样管理者就比较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不骄不躁善于冷静观察也是管理者必要的修养之一。

管理者观察事物,不能没有根据而胡猜乱想。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詹何是个自称有道术的人,一天坐在家里讲学,弟子们侍候在一旁。有牛的叫唤声自门外传来。一个弟子说:“这一定是头黑牛呀,但它的前额是白色的。”詹何说:“不错,这是一头黑牛,但是白颜色却在牛角处。”派人出去看了看,果然是一头黑牛,牛角上却包着一块白布。韩非子说:用詹何这样的道术,去纠缠在众弟子们的不顾客观实际的瞎猜乱想之中,只能了解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假使祛除詹何式的“明察”,让五尺长的小孩子前往看一看,也能够立刻知道是一头黑牛用白布裹着它的牛角。以詹何的聪明,结果只限五尺长的小孩。说明实际考察的远比凭空猜测有效。

韩非子认为:英明的管理者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以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就倍加推崇寂静的处身之道。不爱惜自己的精神,不推崇寂静的处身之道,这比雌犀牛、饿虎的危害更大。

人无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有自己的取合。如能清心寡欲,和平静,就没有人不知道福祸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被喜好和厌恶之心所控制,又受到奢侈物品的勾引,他的精神就会变得动荡难安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受到了外物的引诱,被珍玩所迷乱了。

管理者应该保持清静寡欲、平安详和的心态,不能被外界的物欲所打动,也不能被爱憎之心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超人的智慧。

四、危害管理的六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