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9239900000013

第13章 权利之势(1)

一、得势在于抱守法度

《韩非子·用人》劳苦不抚循,忧悲不哀怜;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从是观之,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以爱为我也。。

《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子说:如果领导对下级的劳苦不加抚慰,对下级的忧伤不加同情;高兴的时候,就连奸邪小人也一起称赞,使贤能与不肖的人都得到赏赐;愤怒的时候连君子也进行诋毁,使伯夷和盗跖那样的人一起受到侮辱。这样做,下级中就会产生背叛领导的人。

在管理中,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当中,就有这样一类,他们对于企业的制度要么不去制定,要么制定了以后不加以认真执行,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奉行我是老大,我说了算的工作作风,管理工作随意性很强,这实际上就是实行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人治的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科学管理,管理者往往凭借本人经验办事,有时容易感情用事,有时说自己是一个极为理智的人事实上,凭主观臆断去管理企业,就无法避免人的片面性,管理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员工辛勤地工作,管理者也能加以抚慰,员工如果遇到了不幸的变故,让他作为企业也不加以关心。员工一点也体会不到企业的温暖,那么,员工又怎么能够以企业为家呢?唐肃宗时,将军王去荣为了私怨而杀了富平县令,按罪该判死刑。但是,唐肃宗因为他善于用石炮,是个人才,于是下令赦免他的死罪,只是将他降级使用,让他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一个叫陕郡的地方效力。

群臣都起来反对,唐肃宗便把这件事下达给百官,让他们讨论,就连太师也反对唐肃宗的做法,认为这样的违法行为必须严惩,但是,唐肃宗最终也没有听从下级的意见,赦免了王去荣。

中书合人贾至上表给唐肃宗:王去荣杀害朝廷命官,罪不可恕。如果赦免了这样的罪人,就会助长歪风邪气。虽然,王去荣善于用石炮,是个身怀技术的人才,但是,现在军中,有技术专长的人很多,要是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绝技,在各地乱杀朝廷命官、犯上作乱的话,这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如果现在放过王去荣,而杀了其他犯了类似罪行的人,那法律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作为法律的执行者能这样随心所欲么?事实上,在管理中,企业的效益稍微好一点,管理者就头脑发热,不论干事卖力还是平时偷懒的人统统发奖金,大搞平均主义。

企业的经营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把有关责任人和非责任人,甚至是力挽狂澜于即到的有功之臣都找来,一并地加以斥责,这样感情事的管理者,要想下级能够忠心于他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人才另择良木而去,要么人才就会三五结党,成为准备背叛领导,继而取而代之的隐患。

有许多管理者都精于业务,偏重经营,强调业绩而疏忽管理,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经营寿命不长。尽管他们也知道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各种制度,但往往不能持久地执行,有时制度的制定者竟然成为制度的率先破坏者。究其根源,还是管理者身上的某些不良管理习惯在作祟。

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时常会出现前后矛盾、左右冲突的尴尬状况。大多数管理者这时不是考虑怎样系统地完善制度,而往往会告诉执行者: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死抱着制度不放,原则性应该和灵活性相结合。言下之意是制度不必事事、时时执行。于是制度被打了折扣。

某些业务骨干、爱将出现了违规行为,管理者往往不愿执行制度,或网开一面,或从轻发落,并美其名日:特事特办,个案处理。

管理者也意识到这种做法对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不利,所以还会补充叮咛一句“下不为例”。

遇到一些没有把握或不便个人表态的“棘手”问题,管理者通常会召集会议讨论,说是尊重集体的决定,其实是将一班人凌驾于制度之上。这是权大于法在企业里的一种表现形式。

伴随管理者新老交替,管理制度也不断变更,名日体现个人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却忽视建立真正适应并促进企业发展的制度。

有些习惯,在管理者看来可能是小事一桩,但对员工来讲,制度的严肃性、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管理者随心所欲的管理习惯对企业的危害有时是致命的。

韩非子认为:圣人治理企业时,一方面当然有让臣民不能不自己的方法,另一方面却又不会依恃臣民爱自己而肆意妄为。

韩非子说抱守法度,处在领导的势位就安定;背离法度,离开领导的势位就混乱。韩非子主张把法和势结合起来,凭借领导的势位来保证法的推行才是正道。

在管理过程中,权势固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是,管理者不能滥用权力,滥用权力的结果,就会形成高度的集权主义,这样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管理者权力有多大也必须在法的基础上实施,绝不能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

任何的权力,都是制度所赋予的,没有法,权力就像一匹失去缰绳的野马,必将危害管理工作,这就是人治代替法制的表现。

二、君臣必须保持距离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韩非子说:领导对下级太过亲近,必定会危害自身的利益;做下级的太过尊贵,必定会取代领导的地位;王后与王妃不分等级,必定会使嫡子处于危险的境地;王子兄弟互相不服,必定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事实上,距离也可以产生权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人们彼此之间还不够熟悉的时候,说话行为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也礼貌尊敬,一旦接触时间比较长了,彼此距离感一消失,人们就会勾肩搭背,无话不谈,虽然,少了几分陌生,却也多了几分无礼。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而工作关系就不能这样了。

作为企业的领导如果同下级过于亲近,以为这是平易近人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领导对于下级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与辖制,人总是有缺点的,领导也不例外,一旦领导个人情况被下级过多的知道,下级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经理也很一般嘛,看样子也不比我强到哪里去,要是我有机会,也许能取而代之。试想,一个管理者的下级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还会从内心去尊重上级吗?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日与群臣畅饮。酒酣之际,平公不禁十分得意地感叹说:“啊,还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只有国君说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啊!”盲人乐师师旷坐在一旁,听了这话,就操起手中的琴,往平公的方向砸过去。平公吓了一跳,幸亏躲避及时,琴摔在墙上砸坏了。平公很生气,喝问道:“乐师,你砸谁呀?”师旷说:“我听见有个小人在国君身边说话,所以我砸他。”平公说:“刚才可是寡人在说话!”师旷故作惊讶地说:“呀,那种话,可不是国君应该说出口的啊!”左右的人提出要处罚师旷的无礼,平公却说:“算啦,放了他,寡人也应该引以为戒!”韩非子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平公有失君道,师旷有失臣礼!领导对于下级,既然否定他的行为,那就应该对他本人进行处罚;下级对于领导,不赞同他的行为,就应该大胆陈述自己的意见。领导如果不听,那就辞职不干。

如果师旷不赞成平公的言行,不向平公进谏,陈述自己的法,却采用只有领导对下级才可以使用的手段,直接对他的人身行惩罚,这难道不是颠倒了上下的位置,违背了君臣之礼?作为臣,国君有过你可以劝谏,劝谏了不听你可以撂挑子不干,这才是为臣的道理。可是师旷觉得平公说的话不得体,居然操起琴来就砸,这成何体统!就是父亲对亲儿子也不能这么做,师旷对国君居然下得了手,简直是大逆不道!为臣的做了大逆不道的事,领导居然听之任之,还要引以为戒,这也是有失为君之道。所以,平公此举不值得称道,称道了会误导后来的领导任凭下级胡来悟不出其中的过失;师旷的行为更不可表彰,表彰了会诱导后来的奸臣假借谏君之名行弑君之实。总之,师旷与平公,一个失臣礼,一个失君道,两个人的行为都有失君臣之道。

管理者与下级的距离太近,或者给于下级的地位过高,就会直接危及到领导的权威,甚至领导的位置。这无异于给下级产生非分的思想制造了机会,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下级就不会为领导安心做事,甚至会阳奉阴违,做出对领导,对企业不利的事情来。因为,领导不力,那么,有野心的下级取代领导位置的时机就到了,历史上无数的事实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有些管理者认为应该和员工打成一片,事实上,和员工打成一片很有可能造成权威的削弱,虽然打成一片可以让整个企业气氛变得融洽,但是可能会给员工产生错觉,而引起纪律的松散,保持距离就是不能太近,也不应太远,如果太远,就会造成对员工的心声不了解的情况,员工不会也不愿意将可能了解的问题告诉管理者,最终导致信息不通、沟通不足。

所以,现代的上下级关系应保持距离、重在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亲者”应保持距离“亲者”是指与领导观点相近、接触较多者。开明的领导应与“亲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做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团结大多数;(2)有利于客观地观察问题,冷静地处理内部关系;(3)避免因容易迁就“亲者”而陷入泥潭;(4)有利于与下属保持深沉、持久、真挚的关系。成功的领导者都是以一种超然的、不受感情影响的方式来看待同下属的关系。领导者要提倡与下属打成一片,赤诚相见,对下属不分亲疏,爱护团结,一视同仁。

2.对“疏者”应当正确对待。

“疏者”是指反对自己或有不同意见者。领导应该看到“疏者”往往是自己避免犯错和使自己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疏者”,应有将“疏者”当作治疗自己各种弱点、缺点的良药。

3.对下级须尊重以礼。

主要体现在尊重下属的人格尊严,以礼相待,尊重下级的进取精神,维护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关心信任下属,但是,要各自根据自己的职位,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管理者就不会因和蔼可亲而失去威势。

总之,企业需要有一定等级秩序,领导和下级各居其位,不超逾自己的名分。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

三、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鄙谚日:“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

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

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民间谚语说:“袖子长便于跳舞。钱财多好做生意。”这就是说有利的条件多办事情就容易成功。因此,政治强盛就容易施展智谋,企业衰弱混乱就难以用计。所以,为秦国用计,变化十次也很少失败;为燕国出谋,变化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为秦国出谋的人一定聪明,为燕国献计的人一定愚笨,而是因为秦国强盛,而燕国弱小,所以,两国治乱的条件有所不同。

虽然现代人的袖子不长,但是却也善舞。但是,“钱财多好做生意”确实是古今未变的事实。资金充裕,犹如巨轮航海,翻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资金缺少的企业,如一叶扃舟,市场一点点小风浪,就经受不住了。赌徒们也常说这样一句话:“绳子赶细的断”,意思是说,钱越少的人越容易输得精光。

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做大做强都是企业发展必需的,如同两粒种子掉进了泥土,一粒种子长成了小草,另外一粒长成了小树。小草非常羡慕小树,可它怎么长也长不到小树的高度,树一天天长高,终于成为参天大树。很快,大树又将自己的地盘苦心经营成了“森林”——跨国集团。渴望长高的小草怎么也无法长高,但它发现,它越想生长,它向远方伸展得越远,最终它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草原”——连锁集团。小草和小树都找到了自己做大做强的合理方式。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机制下,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只有做强做大,强大了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淘汰对手而不被对手淘汰。尽管小企业面临着种种的难题,但做大做强的信念不能丧失。

没有做大做强的决心,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没有做大做强的意志,企业无法在竞争中生存;没有做大做强的企业文化,连人才都无法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