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给心灵放个假——春
9230500000005

第5章 春之4月——要敢于亮丑(2)

第11天

不要用冷眼看待一切

现实中有很多人,

因为一些挫折和不如意,

便带着一颗冰冷的心,

把人生看得很糟很透,

把他人看得很差很坏,

把人世间的一切看得很淡很淡。

其实万物并不平凡,

都有其闪光所在。

人生并不暗淡,

快乐随时相伴。

世界并不全是灰色调,

阳光明媚皓月当空抬头可见。

人与人之间并不都是猜忌与无情,

信任善良热情每时每刻都在彰显。

只要我们少些冷眼,

少些尖酸与刻薄,

世间的一切都会变得无限美好。

一商人,人到中年,事业连续受挫,情绪十分低落,便决定把全家迁到另一座城市。当他们搬到另一城市的第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商人正为没有买蜡烛犯愁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商人很不情愿地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她怯怯地问:“叔叔有蜡烛吗?”商人气不打一处来,大吼一声:“没有。”并用力把门关上了。就在商人满腹牢骚的时候,敲门声又响起了,打开门,门口站着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小女孩手里捧着两支蜡烛,说:“叔叔,奶奶说楼下新来了邻居,可能没有蜡烛,要我拿两支给你们。”商人眼眶湿润了,此时他不知说什么才好。

文明究竟是什么?当然是指人们努力要脱离原来冷淡的、漠不关心的孤立状态,而求改善。——法狄曼

第12天

学会委婉地表达

人人都有爱面子的心理,

都有喜欢听好话的习惯。

在表达我们的观点和主张,

特别是表达一些反对意见时,

一根肠子直到底,

他人既感到不愉快,

又收不到预期效果,

还有可能招来忌恨和报复。

如果心直口不快,

如果含蓄阐释委婉表达,

既能维护他人的颜面,

又能让人愉快地接受,

还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把委婉表达,

锤炼成一种处世的艺术。

苏丹梦见自己的牙齿掉光了,天亮后他找来智者为其解梦,智者说:“陛下,每掉一颗牙,你就要失去一个亲人。”苏丹大怒,令人将智者拉下斩首。又叫来另一智者,另一智者说:“陛下,这是一个吉祥的梦,意味着你比你的亲人都长寿。”苏丹叫侍从赏他一座城池。侍从大惑不解,问这位智者:“你说的跟第一位说的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一个掉头,一个受赏?”智者说:“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的。

一个能说会道的政客,绝对顶得上一支训练精良的军队。——拿破仑

第13天

拒绝是一门棘手的艺术,

拒绝也是一种令人传诵的美德。

拒绝时髦,是为追求个性的张扬,

拒绝热闹,是为追求宁静的生活,

拒绝诱惑,是为了追求道德的传承。

生活中的一些人,

他们碍于情面而吞吞吐吐,

他们抗不住欲望而半推半就,

他们怕伤害别人而一味地伤害着自己。

他们不明白,

不拒绝未必是善事,

拒绝也未必不是好事。

那些在适当时候有勇气拒绝的人,

人生会洒脱而自尊,

人格才会完美而无瑕。

有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痛苦中不得解脱,便找一禅师参禅。禅师双手合十,闭目不言,让他自己顿悟。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了什么,他说不知道,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他悟到了什么,他仍说不知道,禅师拿起戒尺又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没有悟到什么,当禅师拿着戒尺要落下时,他却挡住了,禅师便笑道:“你终于悟出了道理,学会了拒绝。”

轻信和软心肠其实常常是束缚老实人的枷锁。——培根

第14天

适当恭维出奇效

十句好话能成事,

一句坏话事难成。

礼多人不怪,

高帽子谁都喜欢戴,

恭维的话人人都乐意听。

不管是领导对部下,

还是下属对上司,

乃至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彼此说上几句恭维话,

往往会让对方心情愉悦,

赢得相互信任和好感,

并能从中受到鼓励和鞭策。

因此懂得适当恭维,

既是一种绅士风度,

又是一种健康心态,

还是扩大人际关系的有效办法。

当然恭维必须适度,

过度恭维便有溜须拍马之嫌。

一年轻书生被任命为知县,去向老师辞行,老师问道:“年纪轻轻便做了知县,你有何准备?”书生答道:“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便可送上一顶。”老师一听,很不高兴地劝诫道:“年轻人为官要正直,怎能来这一套哟?”书生说:“老师想想,当今世上之人,有几个人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呢?”老师一听转怒为喜,还送了书生一些礼物。书生从老师家里出来自言自语道:“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送出去一顶了。”

把“不”说得比“是”动听

生活中经常遇到,

他人向你提出帮助的要求。

有些要求能够实现,

我们就应去帮一帮。

有些要求是不能办到的,

如果直接说“不”,

很有可能伤害对方的感情。

如果运用含蓄委婉的方法,

既可缓解直接拒绝而带来的尴尬,

又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达到适度得体,余味无穷的效果。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

即使你不能帮助对方,

也要礼貌委婉地拒绝,

要保全对方的面子,

千万不要盛气凌人,态度傲慢,

不要因为我们的不慎伤害对方的自尊。

启功先生成为“国宝”级书法大师后,向他求字、求教的人络绎不绝,成天敲门声不断,他自嘲说:“我已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国宝熊猫了!”一次,启功先生患了重感冒,怕有人敲门,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凡来此欲敲门敲窗者,看了后都忍俊不禁,只好自觉地回去,另择日子再来。

、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陆陇其

第16天

千万不要“泼冷水”

每一个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要真切地关心他人,

多与对方交流沟通,

把爱与温暖传递给对方,

不要给他人泼冷水,

不要因为我们的打击,

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特别是父母对孩子,

领导对下属,

更应该记住这一点。

哪怕孩子的梦想再可笑,

下属的工作再不行。

我们要相信:

有了我们热情的鼓励与信任,

他们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别人。——马克?吐温

一位母亲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外面干啥呀?”小孩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母亲没有给孩子泼冷水,而是对外面的孩子很诙谐地说:“上了月球,可别忘记回来哦!”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第17天

让别人有讲话的机会

总有这样一些人,

自己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轮到别人说话的时候,

却不给任何机会,

或毫不在意,置之不理,

或打断话头,随便插嘴,

让他人的观点不能交流,

让他人的意见不能听取。

给别人留下讲话机会,

既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

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

都有生动感人的故事,

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我们耐心地听对方讲一段往事,

哪怕只是一个笑话,

对他人都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一天,一位将军正在用餐,旁边的一位士兵向将军示意:“啊,将军,你的饭……”将军瞪着士兵狠狠地说:“将军在吃饭时,你不应多嘴。”将军把饭吃完了,问士兵:“你刚才想说什么?”士兵低下头说:“将军,已经来不及了。”“你说的是什么来不及了?”“将军,你的饭里有一条虫,你已经把它吃下去了。”

要成为一个好的说话者,只有一条规则:学会听。——莫利

第18天

不能取笑他人的缺陷

、在失败者面前大论成功,

在穷人面前炫耀财富,

在侏儒面前展示高大,

会让对方心灵受到伤害。

这是一种对他人的极不尊重,

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打人不打脸,

骂人不揭短。

他人的缺陷,

已给他人留下了阴影,

我们不但不给予理解和关心,

还去取笑,

无异于给人伤口上撒盐,

他人的自尊会在我们的取笑声中,

丧失得一干二净。

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

不让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自己的心灵也就会安然自慰。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托马斯·布朗、

从前有一个秃子和一个麻子同住一小店,秃子看到月光照在麻子脸上,便吟出一首诗取笑:“脸,天排,糯米筛,雨滴屋檐,钉鞋踩泥土,石榴皮翻过来。”麻子不甘示弱,同样还击:“一轮明月照九州,西瓜葫芦绣球,不用梳和篦,虫虱难留,光不溜。”

第19天

说话要留有余地

射箭弓拉得太满就容易折断,

水缸里的水装得太满容易外溢,

气球里的气打得太满容易爆炸,

说话说得太绝容易出现尴尬局面。

宁吃过头饭,

不说过头话。

说话要说得恰当得体,

说话要说得留有余地。

说话留有余地,

既能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又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还能进退自如不显山露水。

说话切莫说得太满,

一定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大发明家爱迪生,年轻人自信地向爱迪生说:“我一定要研究出一种万能溶液,它能够溶解世界上的所有物质。”爱迪生反问道:“它能够溶解所有物质,那你用什么东西来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红着脸无言以对。

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几圈。

——屠格涅夫

第20天

说话要看对象

打锣要听音,

说话要看人,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去什么河张什么网。

在日常的交际中,

说话要讲究场合,

要分清面对的对象。

你再能言善辩,

哪怕是巧舌如簧,

别人听不懂不买你的账,

你的一切便是白费。

话儿说得对头,

别人知晓其义明白其理,

人与人之间就很容易沟通。

掌握了说话的能力,

也就为人生增添了一道风采。

孔子带着几名学生外出讲学,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时,孔子的马挣脱缰绳,跑到庄稼地吃农户的麦苗,农夫将马扣下。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能言善辩,他自告奋勇前去和解,可是,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农夫始终听不进去。有一个新来的学生看到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时,便走到农夫跟前说:“你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都离得很近,今天我的马吃你的麦苗,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会吃掉我家的秧苗呢!我们应相互谅解才是。”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便把马还给了孔子。

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