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给心灵放个假——春
9230500000006

第6章 春之4月——要敢于亮丑(2)

第21天

说三分话是一种涵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

朋友之间相处,

哪怕感情再不错,

也不要轻易把它道出去。

如果一时冲动抛出一片心,

对于兴风作浪者,

可能夸大其词,到处传播,

对于别有用心者,

可能会作为武器,反戈一击,

到头来落得既失去朋友,

又伤害自己的结局。

逢人只说三分话,

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说三分话不是不真诚,

而是一种涵养,一种处世之道。

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

对方不是可以无话不说的人,

我们说三分话已经足够了。

小杨与小王是单位里最好的同事,也是最好的朋友,在平时交往中,小杨对小王无话不说。一次酒足饭饱后,小杨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全部告诉了小王。随后的一段时间,小王倒也守口如瓶。可就在单位里的一个中层职位空缺时,小王觉得小杨是他的竞争对手,便把小杨告诉他的一些隐私添油加醋,四处传播,甚至于还把这些全告诉了单位领导。最后,小王如愿以偿提升了,而各方面条件还略胜一筹的小杨不但没提升,还遭到了别人的轻蔑和嘲笑。

同一事件的知情人,相互间已不是最好的朋友了。——爱默生

第22天

不必斤斤计较

生活不是单纯的取和舍,

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公平,

人生也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斤斤计较是一种鸡肠小肚,

斤斤计较是一种小家子气。

这种人常以“利”字当头,

以“争”字度日,

什么亏都不能吃,

什么便宜都想占,

工作上拣轻的干,

待遇利益上往高处要。

有了斤斤计较,

就有了精力的无端耗费,

就有了矛盾的不断激化,

就有了人脉的渐渐丢失。

要始终记住:

大事看不到,

小事穷计较,

小人是也。

狗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狗熊大黑和小黑,一天它们出去玩拾到一块面包,大黑把面包分成两块,可是一块大些,一块小些,哥俩都想吃大块,互不相让。狐狸恰巧路过这里,眼珠一转说:“我把大的吃一口不就一样了!”狐狸咬了一口,大的变小了,哥俩又争吃另一块,狐狸又咬了一口,大的又变成了小的。这样狐狸东一口、西一口,左一口、右一口,两块面包只剩下一点点了。哥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不出话来。

气度狭小就被逆境驯服,宽容大量则足以把逆境克服。——雨果

第23天

生活不能没有玩笑,

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剂。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

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可以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高雅情调。

但开玩笑不掌握分寸,

一旦过了头,

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

还会把人际关系搞得紧张,

轻则失去友谊挑起矛盾,

重则闹出一些人间悲剧。

开玩笑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开玩笑得开出水平,

开玩笑也得掌握适度。

凡事皆有度,失度必失误。——王吉忠

某医科大学规定,每晚学生要轮流到解剖用的停尸房去值守,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有一对恋人,轮到女友去停尸房值守时,男友提前进去躺在停尸房里的一张台子上,等女友走进停尸房,他突然从台子上爬了起来,结果把女友当场吓死了。

第24天

谨防祸从口出

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饭可以乱吃,

话不可以乱说。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是人在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如果口无遮拦,出言不逊,

就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说不负责任的话容易丧失自己的威信,

说不恰当的话容易带来不好影响,

说错误的话容易招致意外灾祸。

说话的时候要多加考虑,

要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该说的话则说,

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

切不可信口开河,

话一出口便覆水难收,

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口。

在周天子的太庙里立着一个铜铸的人像,铜像的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在铜像的背后刻有铭文:“铜像是一位言语谨慎的贤人,要切切记住,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人的口往往就是祸患的大门。”孔子看完铜像及铭文后,对他的弟子说:“《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这样行事,就不会因为说话而招来祸患了。”

管住你的舌头,就能保持你的朋友。——乔叟

第25天

过滤你的语言

话每个人都能说,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说话,

说话其实大有学问。

有的人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有的人信口雌黄、口无遮拦,

有的人出言不逊、出口伤人,

有的人滔滔不绝、废话连篇,

这种话只能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在说话的背后,

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

也显示着一个人的才学和城府。

说话不仅要讲究技巧,

更重要的是凡话要三思而说,

要学会过滤你的语言,

要把不真实、不善意、不重要的话,

统统过滤掉,

学会说话也就学会了做人。

一个人匆匆忙忙跑到哲人那里说:“我有好消息告诉你。”哲人说:“你要告诉我的,你用过滤纸过滤了吗?”那人不解,哲人说:“第一层过滤网叫真实,你要说的是不是真实的?”“不,我是从别人那里随便听来的。”“第二层过滤网叫善意,你要告诉我的是不是善意的?”“不,是诋毁他人的坏话。”“那么第三层过滤网就要看你要说的是不是特别重要?”“并不怎么重要。”最后哲人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既不真实,也不善意,还不重要,你有必要告诉我吗?”如果说话不学会过滤,我们都会困扰其中。

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莎士比亚

第26天

做事不能做得太绝

从来茶倒七分满,

留下三分是人情。

话不要说尽,

事不能做绝,

心机不要用够,

好处不要捞完。

物极必定反,

万事都有节。

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下空间,

不要把事情做到死胡同里去。

凡事留有余地,

就能够有退有进。

既与人方便,

又与自己方便,

还给自己留下一个空间,

更给自己留下了一条退路。

遇到事只要让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会有周旋的余地。——高景逸

欧洲有一个叫马克的小男孩,每次人们拿五毛钱和一块钱让他拿,他只拿五毛钱,人们都以为他傻,就都来试他,结果他收了不少钱。后来他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人们才发现他是最聪明的。

第27天

为他人找回做人的尊严

尊严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它可以让人精神振作,

也可以让人走向颓废。

它可以使一个乞丐变成富人,

也可以使一个体面的人变成乞丐。

尊严是人生的丰碑,

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

人生就会灿烂无比。

尊严的丰碑一旦坍塌,

人生就会暗淡无光。

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还要努力为他人找回尊严。

在为他人找回尊严的同时,

我们的尊严既得到了升华,

人性的魅力也将得到尽情显现。

有一个乞丐在广场摆了个铅笔摊,一个商人模样的人丢了一美金,便匆匆离去,一会儿,商人跑回来对乞丐说:“我们都是商人,刚才我给了钱,忘了拿东西。”说着,随手挑了几支铅笔便走了。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激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为商人,他便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几年后,乞丐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在一次聚会上,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便走上前去给他鞠了一躬,并感激地说:“谢谢你,是你帮我找到了尊严。”

不知道自己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第28天

善于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人既要埋头工作,

又要了解自己干得如何,

这除了吾日三省吾身,

自己对照检查外,

还要及时掌握他人的评价。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自己的一切自己说不准,

他人的评价最真实客观。

我们在自我评价中,

要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他人的评价,

然后不断完善,改进不足,

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与完美。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打电话问一位老太太需不需要割草,老太太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的人。”男孩接着说:“我会拔掉你花园中的杂草。”老太太说:“我的割草工已经处理了。”男孩又说:“我可以把你的花草修剪得整整齐齐。”老太太说:“这些我请的割草工都已做得很好,谢谢!”男孩的朋友问道:“你不是在老太太家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电话?”男孩说:“我只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罗曼?罗兰

第29天

不要迷信权威

很多人习惯于向权威妥协,

明明自己具有真知灼见,

一旦遇到反对便缄口不言,

挑战权威的勇气消失殆尽。

对权威性的东西,

我们应该尊重,

但不能盲目迷信,

要敢于怀疑和挑战,

用我们的智慧、毅力去探索,

用我们的心血、能力去验证。

对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要大胆坚持,

敢于在别人说“是”的时候说“不”。

当然挑战权威,

有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

但为了真理而战是值得的。

日本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早年参加一次欧洲指挥大赛,他在演奏评委给他的乐谱时,发现有不和谐的音符,便向评委提出质疑,评委说乐谱没有问题。面对一大批音乐权威,小泽征尔通过重新演奏后,坚定地说:“没错,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设计的一个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的音乐功底和面对权威的态度,小泽征尔在这次比赛中夺得冠军。

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谈镐生

第30天

规则不是束缚人们手脚的绳索,

而是让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

让世界秩序井然的手段。

只有自觉按规则办事,

自身的言行才能得到规范,

整个社会才有良好的秩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

如果大家没有规则意识,

或者有规则都不按规则办事,

就犹如断线的风筝只会一头栽地,

就好像失去铁轨的列车必将坠入深渊。

许多人不赞成按规则办事,

其理由是限制了自由,

如果为了自由而自由,

岂不一切都乱了套?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一学者到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配合做一件事。他拿出一只瓶口只能容下一只小球进出的瓶子,里面放了五只小球,每只小球都用线拴着。他要求小朋友在七秒钟内把所有小球从瓶中拽出。计时开始,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先将球拽出,依次是二、三、四、五只小球,年龄大点的小朋友最后拽出球,在七秒钟内刚好完成。如果不按规则和秩序办,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球,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