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密码
922600000033

第33章 《清明上河图》—绘太平盛世,寄帝王大梦

发现地点:东北局文化部

发现时间:1950年

距今年代:900多年

考古地位: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该画最初完成以后,首先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书画大家,他对此画极为珍爱,不仅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盖上了他的双龙小印。然而,就因为这件作品太珍贵,它才在以后的命运里经历了无数的辗转飘零与战火纷飞……

到明嘉靖时期,《清明上河图》落到了长洲人陆完的手里,这陆完可不是寻常之辈,他曾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也是一位朝廷重臣。陆完在世时就将《清明上河图》视为宝物,他死后,他的夫人便将该图缝入枕中,视同性命,从不离身,即使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然而,陆夫人偏爱其言辞乖巧的外甥王某,王某对绘画有几分研究,也非常喜欢名人书画。他几次三番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终得夫人同意。但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还不许带笔砚,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只好答应。观赏十余次以后,王某竟然凭着印象临摹出一张有几分相像的《清明上河图》。该临摹品还被都御史王忬购得献给了大奸臣严嵩,后被严嵩识破,找了个借口把王忬害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陆完的儿子急需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真迹卖了,不过后来又被严嵩父子抢了去。隆庆时,严嵩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1912年,这一年的2月12日,中国的封建历史走到了末日,象征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被迫走下了皇帝宝座。这个末代帝王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一直怀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在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用了73天的时间,借“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其中,就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经历了两年多处心积虑的准备,1925年农历二月初二,乔装改扮后的溥仪,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那些大量珍宝、字画也随他一起秘密地转移至天津,一待就是七年。

1932年3月8日,历史上的一幕丑剧上演了。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继续他的皇帝生涯。《清明上河图》等珍贵文物也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的漫长岁月。这期间,溥仪及其家眷住在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 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取的,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他非常崇拜的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所以,他用“辑熙”寄托自己想要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的志向。

不过,溥仪的皇帝梦并没有做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并给了他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匆忙之中,浦仪只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挑选了一些精品带走,剩下的就被侍卫一抢而空。究竟是哪些珍宝被溥仪带走了,又是哪些珍宝流散了,至今不得而知。溥仪在通化只停留了三天,在这里,他又对从长春伪皇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中进行了一次甄选,选取了很少的一部分仓促带到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大部分的珍宝、字画就遗留在了通化,后被解放军收缴。

在逃往日本的途中,溥仪乘坐的飞机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及其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都被苏联红军截获。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但四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已经下落不明。

直到1950年冬天,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在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时,才发现了一卷残破的《清明上河图》。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定了这就是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的真迹。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又重现世间,如今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盛世之图景

现存《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可谓巨幅长卷。该图内容非常丰富,以工笔手法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徽宗时期的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众多、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然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引人入胜。

展开《清明上河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汴京郊外的景象。掩映在疏林薄雾之中的几家茅舍,小桥下安静的流水,绽放着初春绿意的嫩草,又生新芽的老树,还有徜徉在河水里的一叶扁舟……这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通往京城的路上,有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正在赶路;一片柳林泛出初春的暖意;一位妇人端坐在装饰着杨柳杂花的轿子里,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他们是刚刚扫墓归来吗?

与这寂静的乡间小路不同的是汴河两岸的一派繁忙。汴河是北宋时期的漕运枢纽,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势若飞虹的木质拱桥横跨汴河,这就是有名的虹桥。桥下一只大船正欲通过,船夫们有的用竹竿撑船,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有用麻绳挽船,还有的正在放下桅杆,秩序井然。河里船只往来,有的满载货物,还要用纤夫牵拉。码头上有船已经靠岸,正在紧张地卸货。桥上还有很多行人在驻足观看,他们似乎很担心那只大船能否顺利过桥。岸上则有正在营业的茶馆,看相算命的小摊,客人聚集的饭铺,还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透过画面,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码头的繁荣和热闹。

进入城区,高大的城楼就成了中心,城楼下面是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街道两旁还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经营绫罗绸缎、珠宝香料的专门店铺以及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有些比较大的店铺门前还悬挂旗帜,招揽生意。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摩肩接踵,有商贾、士绅、官吏,小贩,还有坐轿的、背篓的、问路的、听书的,以及豪门子弟、残疾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都刻画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中曾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比一些古典名著中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另外还有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整幅画卷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附: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流传至今。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了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打破了北宋以前,人物画主要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惯例。《清明上河图》中画了大量人物,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体现了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娴熟的创作技巧。

经研究,专家们基本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原作,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