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9214700000018

第18章 包装材料与容器的隐患

食品包装是食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食品只有经过包装,才算完成它的生产过程,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包装已经是现代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卫生和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包装材料是食品的“有毒外衣”?

人们一直在关注着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塑料包装的引进,带来了包装材料中有机化学物质进入食品的问题,如聚苯乙烯,其单体苯乙烯可从塑料包装进入食品。当采用陶瓷器皿盛放酸性食品时,其表面釉料中所含的铅就可能被溶化,随食物进入人体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现代包装给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食品,同时也使用了种类更多的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的不安全因素。

包装材料直接与食物接触,很多材料的成分可进入食品中,这一过程一般称为“迁移”,可在玻璃、陶瓷、金属、硬纸板、塑料包装材料中发生。来自食品包装中的化学物质成为食品污染物,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并在很多国家已经作为研究热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了食品包装材料的限制标准,如英国评价了多种物质为安全物质,允许作为食品包装物质使用。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制定了食品中包装材料卫生标准。下面就塑料、橡胶、纸、金属、玻璃和搪瓷陶瓷等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作介绍。

1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塑料包装材料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如下几方面:

①由于塑料易于带电,造成包装表面微尘杂质污染食品。

②塑料材料本身含有部分的有毒残留物质,主要包括有毒单体残留、有毒添加剂残留、聚合物中的低聚物残留和老化产生的有毒物,它们将会迁移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

③包装材料由于回收和处理不当,带入污染物,不符合卫生要求,再利用时引起食品的污染。塑料中的低分子物质或添加剂很多,主要包括增塑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紫外光稳定剂和吸收剂、抗静电剂、填充改良剂、润滑剂、着色剂、杀虫剂和防腐剂。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物质都易从塑料中迁移出。

2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橡胶制品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和塑料一样,主要是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在对橡胶的水提取液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有30多种成分,其中20种具有毒性。这些成分包括硫化促进剂、抗氧化剂、增塑剂、防老剂、填充剂等。

橡胶制品的包装材料除奶嘴、瓶盖、垫片、垫圈、高压锅圈等直接接触食品外,食品工业中应用的橡胶管道对食品安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橡胶制品可能接触酒精饮料、含油的食品或高压水蒸气而溶出有毒物质。

3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造纸的原料主要有木桨、棉浆、草浆和废纸,使用的化学辅助原料有硫酸铝、纯碱、亚硫酸钠、次氯酸钠、松香和滑石粉等。纯净的纸是无毒、无害的,但由于原材料受到污染,或经过加工处理,纸和纸板中通常会有一些杂质、细菌和某些化学残留物,如挥发性物质、农药残留、制浆用的化学残留物、重金属、荧光物质等,从而影响包装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食品包装用纸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①纸原料不清洁,有污染,甚至霉变,使成品染上大量霉菌;②经荧光增白剂处理,使包装纸和原料纸中含有荧光化学污染物;③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④彩色颜料污染,如糖果所使用的彩色包装纸,涂彩层接触糖果造成污染;⑤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

4金属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铁和铝是目前使用的两种主要的金属包装材料,其中最常用的是马口铁、无锡钢板、铝和铝箔等。金属包装容器主要是以铁、铝或铜等金属板、片加工成型的桶、罐、管等,以及以金属箔(主要为铝箔)制作的复合材料容器。另外还有铜制品、锡制品和银制品等。

马口铁罐头罐身为镀锡的薄钢板,但锡会溶出而污染罐内食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罐藏技术的改进,已避免了焊缝处铅的迁移,也避免了罐内层锡的迁移。如在马口铁罐头内壁上涂上涂料,这些替代品有助于减少锡铅等溶入罐中内,但有实验表明:由于表面涂料而使罐中的迁移物质变得更为复杂。

铝制品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铸铝中和回收铝中的杂质。目前使用的铝原料的纯度较高,有害金属较少,而回收铝中的杂质和金属难以控制,易造成食品的污染。

铝的毒性表现为对脑、肝、骨、造血和细胞的毒性。临床研究证明,透析性脑痴呆症与铝有关;长期输入含铝营养液的病人,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有病理改变,同时动物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病理现象。铝中毒时常见的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我国规定了金属铝制品包装容器的卫生标准。

5玻璃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玻璃包装容器的主要优点是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极好、卫生清洁和耐气候性好。玻璃是一种惰性材料,本身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但这类材料一般都是循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瓶内可能存在异物和清洗剂、消毒剂的残留。

6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陶瓷容器在食品包装中主要用于装酒、咸菜、传统风味食品。陶瓷容器美观大方,促进销售,特别是其在保护食品的风味上具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反复使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添加的物质而使其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

陶瓷容器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制作过程中在坯体上涂的陶釉、瓷釉、彩釉等。釉是一种玻璃态物质,釉料的化学成分和玻璃相似,主要是由某些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非金属氧化物的盐类的溶液组成。搪瓷容器的危害也是其瓷釉中的金属物质。釉料中含有铅、锌、镉、锑、钡、钛等多种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金属盐类,它们多为有害物质。当使用陶瓷容器或搪瓷容器盛装酸性食品(如醋、果汁)和酒时,这些物质容易溶出而迁移入食品,甚至引起中毒,如铅溶出量过多。

我国原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搪瓷食具容器卫生标准》(GB 4804—1984),对于使用钛白和锑白混合涂搪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种食具、容器的搪瓷成型品规定了几种有毒金属的最高限量标准:在4%乙酸浸泡液中,每升溶液中铅含量<;10毫克,镉含量<;05毫克,锑含量<;07毫克。

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是安全、无毒的,安全的包装材料应该符合如下特性:

1包装材料应适应食品的特性

包装的基本功能是保护食品。因此,食品包装必须根据不同食品的特性,选用包装材料和方法,使包装完全符合食品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等的要求。如卫生安全性,使用的包装材料不能对内装食品产生任何污染,不得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良好的阻隔性,如隔潮、隔水、遮光等。但不同的食品对其包装阻隔性要求也不同。如油脂食品要求高阻氧性和阻油性;干燥食品要求高阻湿性;芳香食品寻求高阻异味性;而果品、蔬菜类鲜活食品又要求包装有一定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透过性等。

2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从食品包装容器制作和印刷角度来看,包装材料应该能按包装设计的要求,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容器,适应于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具有良好的印刷性及牢固度。

3包装材料应符合绿色环保

从环保的角度,要求包装材料和容器除了对食品和消费者卫生安全外,还应对环境安全,也就是说,包装材料和容器在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及废弃后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节能、低耗、防污染、可回收利用、弃物能安全降解等。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包装研究的新课题。

4包装应适应食品贮运条件

食品在流通过程中,易受到震动、冲击、重压、摩擦、高温、低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求食品包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坚固耐用,并具有一定的弹性或缓冲作用,以减少包装的变形、破损,避免对食品造成损坏;在包装大小、规格、造型等方面,要方便于搬运、堆码,能提高装卸、搬运效率等。

5包装应标准化和通用化

食品包装必须标准化,即对食品包装的容(重)量、包装材料、结构造型、规格尺寸、印刷标志、名词术语、封装方法等加以统一规定,逐步形成系列化和通用化,以便于包装容器的生产,提高包装生产效率,简化包装容器的规格,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易于识别和计量,有利于保证包装质量和食品安全。推行食品包装标准化还有利于内外包装的配合、套装,有利于食品在运输工具、仓库内堆码,提高货垛的稳固度及运输工具和仓库容积的利用率。

食品包装安全引发的问题

2004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膜)抽查结果表明,除一般的塑料袋外,专用的食品包装袋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5%。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及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差。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食品包装(特别是塑料制品,如塑料包装膜、袋、桶等)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劣质原料,特别是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导致食品包装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有些食品包装企业的生产或印刷技术,特别是所使用的溶剂、添加剂、油墨等质量不合格、使用不当、使用方法及后处理不科学,导致食品包装有毒有害物质(如甲苯、二甲苯、铅等)含量超标。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目前仍有一些不具备食品包装生产条件者非法生产销售“三无”产品。此外,目前,用来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数是塑料制品,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一些添加剂会溶出,并且极少量地转移到食品中,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比如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PVC保鲜膜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超标;二是PVC保鲜膜加工过程中使用二乙基羟胺(DEHA)增塑剂,遇上油脂或加热时,DEHA容易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有害健康。

据权威机构的调查,近几年以来,食品包装安全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出口发展。特别是欧美国家,对食品包装检测的标准要求很高,对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限制很严格,我国很多食品包装有害物质残留过量,食品出口也因包装问题屡屡受阻。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消息:我国出口的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制品、陶瓷制品、植物制品等几类。2005年上半年,仅欧盟对我国上述产品发出的预警通报就达36批,是2004年的3倍多,其中,金属厨具、餐具等主要是因为镍、铬、镉、铅迁移量超标,陶瓷制品主要是因为铅、镉迁移量超标,植物制品、纸制品主要是因为微生物、二氧化硫超标,而其他商品则主要是因为芳香胺、铅、铬、镍等迁移量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