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二人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婉儿是不幸的,因为她未能和爱人共度一生。但她也是幸运的,陆游全集五十卷,中有诗词近万首,其中竟无一慈爱之语于其母,亦无一爱情之篇给续妻王氏,而竟有几十篇为悼念婉儿而作,从三十一岁写到八十四岁,这般痴情男儿也确实值得爱。她虽红颜薄命,但她却真正赢得了一个人的心。能在死后五十多年里仍不断被人真心地悼念,且不断写成诗词,洒以热泪,能享有这种幸福,也算不白爱这一回!
33.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李煜《一斛珠》)
——爱情完满,悲剧告终的大周后
《一斛珠》
李煜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公元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留下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于历史的功过少有人关注,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文学画卷上的浓墨重彩。提及李煜和他的文学,一位惊艳后世却早早香殒的女人就不能避过,她就是大周后——娥皇。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本名周宪,“娥皇”是她的字。出身名门的周娥皇娴静聪慧,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她十八岁入宫,据陆游《南唐书》载:通晓书史、极善歌舞,精于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论相貌,娥皇凤眼星眸,朱唇皓齿,冰肌玉肤,骨清神秀,而且她与李煜有着相同的志趣和追求。得此佳人,李后主怎能不神思沉醉,情深款款。且看李煜早年作的这首《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红日高升的白昼,奢丽浮华的器具,佳人舞步婆娑,发散钗落,宫廷生活奢华醉人,帝王却乐在其中。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微醉。一说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花蕊,这里代指花朵。酒醉不支,以花解酒,同样,花香与歌舞美酒相契。最后一句更是空间挪转,将此处的宴饮欢乐向其他宫殿蔓延。从内容上看,生活似乎是空虚腐朽的,帝王不但不顾及政事,反倒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更重要的是,词中的种种宴欢之乐对其本人来说,是一种自得的生活,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是希望别人分享他的感受,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尤其是“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过,如此生活发生在帝王身上,不禁让人有些扼腕叹息。暂且抛开历史的正义感,继续谈谈他的个人生活。如果说上面这首词,表现的是李煜与娥皇生活的场景,是浮华的宫廷生活,那么下面的这两首则是他们感情生活的细腻表达。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这首《长相思》把迷恋娥皇的情思,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二人相依相偎,如胶似漆;他们赏花望月,吟诗填词,曼舞轻歌,低唱小酌,日子好不逍遥快乐。还有这首《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扈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娥皇深得李煜宠爱,二人也是情深意笃,独处之时,也似寻常夫妻,恩爱缠绵。娥皇这样天真率性的女子,在情投意合的夫君面前,自然也少不了撒娇调皮。几杯醇酒使得娥皇已有醉态,罗袖被酒食弄得斑驳痕迹,妩媚秀丽的她,更是口嚼红绒线,笑着对丈夫张嘴就是一唾。想必李煜也是乐在其中。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很有爆炸性了。周后的柔情催动了后主的词笔,情感的交流在文字间流传跳动,多少情话妙思涓涓流淌,印证着文学的魅力与美好。
美好的生活,有时如梦一般,不愿醒来,却终有尽时。公元964年,娥皇去世,只有29岁。对李煜来说,这是何等的悲痛。娥皇是十一月二日谢世的,到次年正月初一才正式下葬。痛丧娇妻,温柔多情的后主整天哭泣,水米不进,怔怔忡忡地回忆着与大周后在一起的往事。他一忽儿哭,一忽儿笑,谁也无法阻止,谁也无法替他分担一丝悲痛。李煜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衰弱难支的后主,将大周后心爱的烧槽琵琶放进陵墓陪葬。他亲自写了祭文,悼念亡妻,署名为鳏夫煜,刻在巨大的石碑上,立于大周后的陵前,情真意切,哀思绵绵,使人泪下。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周后的死,使得他的词从香艳旖旎变得感伤悲切,一切皆因情起。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性宽恕,威令不素著”(文莹《湘山野录》),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这样的李煜,是可爱的,是亲近的,辜负了王朝,却成全了文学,成全了历史。
3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湮没在君主淫威下的英雄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因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所以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岳飞少年之时,沉厚寡言,胸怀气节,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这样的书,且常手不释卷。拜名士周同周侗为师,学习骑射,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学习能力很好,人又刻苦,老师都很喜欢她。据说岳飞天生力大,能挽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岳飞武艺“一县无敌”,当时人们都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岳飞的青年时代,正赶上宋金战乱,他亲眼目睹北宋王朝军力匮乏,朝廷软弱无能的惨痛现实。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童贯、蔡攸兵败,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兵勇(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凭借高强武艺,他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年仅20岁的岳飞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活。适时,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平定,他带领百骑骑兵,埋下伏兵,生擒二贼。有勇有谋的一代将才,逐渐崭露头角。这年岳飞的父亲病故,岳飞只好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军,被擢为偏校。后来,从平定军突围的岳飞投到武翼大夫刘浩帐下。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太原后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赵构则率领主力北上大名府。
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二月,岳飞随军转战曹州,身先士卒,直贯敌阵,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岳飞因功迁武翼郎。同年四月,金军从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满载着金帛、珍宝北上,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3000余人都做了俘虏。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徽钦二帝被掳走后,继位的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虽然不是完全沉醉在歌舞逸乐之中,但是也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不过,这个从乱世中走来的皇帝却并不迂腐,他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获取和谈的资本。
连年征战锻造了军队,也出现了一批名将,这才算暂时挽救了南宋王朝。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逐步形成。接踵而至的就是比金兵更可怕的巨大内耗和意见分歧。秦桧的投降派或者叫和议派,成为了南宋抗金斗争的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又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两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绍兴九年 (公元1139年),宋金和议,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后立即上书反对。“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他直接抨击“相国”秦桧误国、用心不良的投降行为,自然惹得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大赦天下,文武大臣论功行赏。可是,岳飞却坚决拒绝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一再表达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岳飞主张抗金,置个人荣辱安危于不顾,可是此举必然得罪了高宗皇帝和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
果然,好景不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全国军力,再度对宋开战。众多蓄势待发的抗金将领早就摩拳擦掌,等待机会,东、西两线全部大捷,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进行反击。岳飞觉得收复中原的时机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