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9105500000015

第15章 烟月不知人事改——体味词曲中的悲欢与离合(3)

岳家军在中原地区很有群众基础,大军一路猛进,受到热烈的欢迎。同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与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遭遇,展开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猛突,大破“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金兀术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虽未捉得金兀术,但斩杀敌人数百,豪勇无比,令金人闻之胆寒。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聚集十万大军抵挡,却又被岳飞打败。

此次北伐,相继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金国震惊,军心动摇,金兀术虽心有不甘,也只好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与金的战争有了根本的转机,似乎只要大军挥进,中原即可收复。岳飞也十分高兴,放言军中:“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

不过,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金兵不曾想到,打败岳家军,打败南宋王朝的不是他们,也用不着他们,朝廷的内耗分歧,错综复杂的利益形势已在朝廷内部蔓延开来,很快就会有新的变化。八百多年以来,有人责骂秦桧,有人分析高宗皇帝赵构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的皇位不保。总之,朝廷的最终决定是全线撤军。

秦桧也不是空谈诗书的迂人,他知道此时先命令岳飞撤军,可能会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于是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使得岳家军孤军突出,军事态势转为不利;再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战争不是浪漫的英雄游戏,时局更不是意气用事可以改变的武侠故事。久经沙场的岳飞当然知道这是权臣使诈,但也没有办法,为了保存抗金实力,只得忍痛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怎能不让人痛心,岳飞的抗金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之时,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看着乡亲父老,知道自己此次一走,这里将再次沦陷,思来想去,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这才为河南大批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争取了时间。不过,据说有一个书生见宋朝兵将纷纷南撤,立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占领中原疆域。

岳飞也能料想到此次回临安,必然凶多吉少。开篇的这首《满江红》就是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岳飞奉诏被迫班师时所作。途中,岳飞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接着,还未到临安城,他又被剥夺了兵权。征战半生,年富力强之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无用之人,被迫在野闲散,内心的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被诬告“谋反”,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与此同时,宋金之间,正在商议第二次和议,这个时候,主战派就成了双方的眼中钉,金兀术不无威胁之意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狱中,监察御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想要置岳飞于死地。费尽周章,秦桧等人还是找不到任何岳飞反叛朝廷的证据,可却在皇帝的默许下,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将岳飞“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也被腰斩于市门。韩世忠十分愤慨,当面质问秦桧,秦桧含糊其辞,只能说“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老将军怒不可遏,高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英雄已逝,绝世将才岳鹏举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据说,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可见心中是何等的悲愤啊!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感其忠烈,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背出临安城,偷偷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可岳飞沉冤未雪,声名未正,尸骨难祭,直到隗顺临终时,才将这件事告诉他的儿子。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岳飞死后21年,宋孝宗即位,大有北伐雪耻的架势,下诏为岳飞平反,隗顺之子才得以前情相告,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同时在湖北武昌立庙享祀,额名忠烈。

3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祖父辛赞,因家族人口众多,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后又在金的统治下担任官职,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早逝,因此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身为汉人的辛弃疾在祖父的教导下,知道自己应是宋王朝子民,希望有机会可以“投袂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祖父也很鼓励他学武知礼,因此,在思想上辛弃疾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桎梏与约束。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侠士的忠义之气。他曾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为一统江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当时,中原地区各路义军纷纷举旗抗金,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早已不满金人统治,为雪国耻,收复失地,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转战各地,投奔了在山东实力最强的起义军领袖耿京,并深得耿的信任和器重。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为了巩固统治,消灭各路义军,他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一时间,本就松散无序的农民义军倍受打击,耿京的部队更是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归属领导,配合作战。耿京也知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前往南宋朝廷商议归复之事。宋高宗很是重视,先是许以官职博得人心军力,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一方面觉得起义军算是找到了归属,自己也可以在王朝下一展抱负,然而在回去的路上,刚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就听说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和邵进等人投降了金,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使得起义军溃散瓦解。辛弃疾是又羞又恼,辛苦拼来的大好局面就这样不复存在了。探明得知,张安国被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挑选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当时,正值夜里,张安国在中帐中喝酒。辛弃疾直奔中军大帐,左右冲杀,一时间五万人的大营竟无力阻拦,张安国还没缓过神来就被活捉。辛弃疾高声叫喊:大宋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快快投降。更兼军中不少将士是耿京的旧部下,认识辛弃疾,知道他去南宋朝廷搬救兵去了,听辛弃疾这么一说,有的人慌乱逃离,有的人正盼着跟着他南下,因此,辛弃疾不仅全身而退,还收纳了近万人的部队。

辛弃疾的英勇壮举震惊朝野,宋高宗也是连声赞叹,广大沦陷区更是欢饮鼓舞备受鼓励。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憧憬着金戈铁马、光复河山的千秋大业。高宗皇帝过世后,即位的宋孝宗一度表现出重整军备,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和愿望。辛弃疾在这一时期,热情洋溢地写了很多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然而,抗金大势已去,辛弃疾的建议虽然被广为传诵,却难以实现。对于已经渐渐冷淡战争,享受偏安和平的官员来说,他们喜爱稼轩先生的才华,敬佩他的英勇,却无法追随他的脚步。因此,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职务,虽然他干得很出色,却难以压抑内心的痛苦与悲伤。

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从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虽然也算委以重任,可却与他的理想抱负相距甚远。主和派把持朝政,地方官员又有多大的力量影响方向性的决策,报国杀敌的志向越来越遥不可及。他只能在职权范围内整顿军务,创办以备北伐的“飞虎军”,以期风向再变。这样的举动必然招致主和派的反感和敌视,果然,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淳熙八年到开禧三年(公元1181年~1207年),他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基本都在乡闲居。最高官职也只做到了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在《论盗贼札子》中说:“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可见,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所以早就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陈亮到上饶拜访辛弃疾,年近五十的辛弃疾闲居家中,得友人来访,心中无限感慨。在别后的往来唱和诗词中,辛弃疾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一句“可怜白发生”,道出了心中多少惆怅与无奈。宋光宗绍熙年间,耳顺之年的老人再次被起用,先后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可不久就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两位白发老人,相见甚欢,也算是一件乐事。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临行前,辛弃疾向陆游告别。陆游写下了“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来称赞他的非凡的才能(《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给予这位“白发生”的后辈极高的评价。

可是历史就是这般无情,有才能的人也显得渺小且无助,前有岳飞“莫须有”被杀,后来者又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秋,刚刚担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两年,就又被罢官,辛弃疾只得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宰相韩侂胄北伐失败,朝廷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擢升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可是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水米难进,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辛弃疾忧愤满怀,却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36.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驿中别友人》)

—一阕慷慨悲凉的歌

《念奴娇·驿中别友人》

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