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09

第9章 皇宫紫禁城(6)

[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第一宫,在乾清门内,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屡毁屡建,今殿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布局仍依明初状。殿南向,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约24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须弥座崇基,丹陛露台宽阔,白石雕栏、望柱环绕,前列铜鼎、龟、鹤及日圭、嘉量等。前丹陛中设浮雕纹锦百花底龙风御路,左右石阶各一。丹陛下设地道,名“老虎洞”,侍从由此左右往来。殿内朱红立柱,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置于金漆龙纹座基之上。座前立案,座旁设景泰蓝香简、仙鹤、宝鼎等,座后立金漆云龙雕铭文屏风。殿内居中向南上额,明代悬“敬天法祖”匾,清代悬“正大光明”匾。宫周同有门庑四十问。自明至清初,为皇帝寝宫和日常活动场所。明代“壬寅宫变”及“红丸案”、“移宫案”均发生于此。清代顺治、康熙帝居此,雍正帝始移居西宫养心殿。嗣后,内廷典礼,接见外国使者于此,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日在此行内朝礼,赐皇族家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两次赏千叟宴于此,分别有京城千余、三千余老叟入宴。雍正帝始行秘密立储。继位人名密书封存于建储匣,置匣于此宫“正大光明”匾后。清制,皇帝死后停灵于此。

七、交泰殿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弘德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乾清宫后为交泰殿。

[臣等谨按]交泰殿渗金圆顶,制如中和殿。殿内恭悬圣祖御书额日无为。皇上御书联曰:恒久成和,迓天休而滋至;关雎麟趾,立王化之始基。殿中设宝座,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国朝御用宝玺二十有五,俱尊藏于殿中。

皇上御制宝谱序

国朝受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内阁,承收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髹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旃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

又御制刻漏铭

粤昔重黎,分司地天。迎日揆景,举分测辰。明时敬授,钦若昊乾。予承百王,省岁祈年。齐政协纪,命彼畴人。徼宫戒井,斟衡酌权。笵金规木,制兹漏莲。立注金筩,水火燥寒。协其高卑,别以方圆。九十六刻,成一日焉……

解读:

交泰殿

紫禁城内廷三宫,交泰殿为第二宫。

明代时皇后居所,清代时接受朝贺。

居全城中轴线上,此宫在坤宁宫南。

其宝玺内阁掌握,东次间铜壶滴漏。

开始,先从皇宫紫禁城内廷俗称的后宫“三宫”的第二宫——交泰殿珍藏的“铜壶滴漏”说起。

1.“铜壶滴漏”与诗配北京皇宫紫禁城交泰殿里,珍藏着由五个水壶构成的“铜壶滴漏”。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宫里,还存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一诗的贴录。第一句即“五夜漏声催晓箭”。漏声,即是指铜壶滴漏之声。

那么,铜壶滴漏到底为何物?又怎么会入杜甫的诗句?

“铜壶滴漏”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周礼·夏宫》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这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这种古代计时仪器分为两种:单壶和复壶。1949年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候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祜年问(1314—1320年)的“漏壶”,“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而构成的计时仪器。现在,北京皇宫紫禁城里的交泰殿内珍藏着的“铜壶滴漏”(亦称“铜壶”),也是属于“复壶”的类型。它比元延祜年间的漏壶,多了一只贮水壶。

铜壶滴漏古称“漏刻”、“刻漏”、“漏壶”,“铜壶滴漏”这一名称来自诗人温庭筠的诗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见《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而杜甫把漏声写入诗内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首都长安。肃宗率众官从夙翔回到长安。杜甫时任左拾遗,同朝为官的诗友有王维、贾至、岑参等。他们时相唱和,歌咏唐室的“中兴”。其时贾至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期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僚友们纷纷和诗。杜甫的和诗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的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大明宫的景色:桃花竞艳,旌旗翻卷,燕雀逐风,香烟氤氲。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期时,耳听铜壶滴漏,所看到的绚丽春色,所以铜壶滴漏之声也就自然而然地入了杜诗。

十二辰制 旧时的计时单位为“十二辰制”,即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夜间11—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晨5—7时,为“卯时”;7—9时,为“辰时”;9—11时,为“巳时”;11—13时,为“午时”;13—15时,为“未时”;15—17时,为“申时”;17—19时,为“酉时”;19—21时,为“戌时”;21—23时,为“亥时”。

旧时的夜间计时单位,亦叫“五夜”和“五鼓”等。夜间五更从点灯“戌时”开始计算,中间经过人定“亥时”(指已睡觉),半夜“子时”,鸡鸣“丑时”,直至天亮“寅时”,皆为夜五更。

2.雄鸡啼鸣与“滴漏”某些鸟类的生活规律似乎与时辰有关,我们称它们为“知时”鸟。“知时”鸟除了有小燕、大雁和鸽鹧、戴胜、百舌等外,还包括家禽雄鸡啼鸣在内。在钟表尚未传入中国以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除了有少数人家能使用上古老的计时器“刻漏”外,更多的家庭,白天则是依靠观察日影的变化进行计时,如每天中午时日影反映比较正的,为“午时”;“未时”,则日影变化的反映比较偏;而黑夜,则是靠雄鸡啼鸣,如“鸡鸣丑时”,就是指夜里的三点钟左右,雄鸡就开始啼更报晓,雄鸡啼更要啼三次,当第三遍啼后,天就要快亮了。

京城的宫廷中则使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由“鸡人”在宫中传“更筹”(亦称“更签”)进行报更,如古籍《陈书·世祖本纪》中载:“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对此,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开头,亦作了描述:“绛帻鸡人报晓筹”,其意就是说,头包着红布(象征鸡冠)的鸡人敲着竹签(更筹),在宫中报告清晨的到来。

3.“滴漏”与称“一刻钟”的由来明代以后,我国才有了计时的钟表。

今北京皇宫紫禁城中路交泰殿内珍藏着的铜壶滴漏,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它是由五只贮水壶组成的计时仪器。从前使用时,每天正午,将最上层的壶装满水后,水开始从壶前的龙口流出,依次向下壶滴漏。最下层的“受水壶”盖上的铜人合抱着“漏箭”,箭上刻着12个时辰,共96刻的刻度。“漏箭”底部安着空鼓形水漂(亦称“箭舟”),放在“受水壶”内,水涨舟浮,漏箭上升。观察漏箭的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辰,经一昼夜水满箭尽,将水倒入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

昼夜12个时辰,平均每一时辰为8刻;而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共96刻。自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曾经做过试验,即钟表走完15分钟,“漏壶”刚好滴完一刻。因此,中外结合,人们将钟表走完的15分钟,称为“一刻钟”,如12点1刻,1点1刻,2点1刻等。

然而,最后把话又说回来,皇宫紫禁城内廷或曰“后宫”,其“三宫”的第二宫——交泰殿,其最基本的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概括性的描述,现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交泰殿]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第二宫,在乾清宫北,坤宁宫南,居全城中轴线。明嘉靖年间增建于两宫间。今殿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台基与前后两宫相属。南向,平面呈正方形,宽深各三楹,单檐四角攒尖顶。明代曾为皇后居所。清代为皇后在重大节日接受朝贺之所,封后、授皇后册宝等仪式在此举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玺存放于此。宝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监正管理,由内阁请示皇帝,经许可才能使用。殿内东次间陈放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乾隆以后不再使用。西次间陈大自鸣钟,宫内时间成以为准。

八、坤宁宫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交泰殿两庑间左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殿之后为坤宁宫。

[臣等谨按]坤宁宫顺治十二年建,殿广九楹,殿之东暖阁恭悬皇上御书联曰: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民其勒懋和,绥以多福,万国成宁。阁上额日福德相。联曰:功德庄严辉宝月;薰闻安乐引祥风。阁下东室额曰紫垣。西室联曰:斯干咏松竹;天保颂升恒。皆御书……

乾隆十七年御制小除夕坤宁宫作

喜气鬯宫寮,迎除先颂椒。

从来称五祀,不觉到今宵。

爆引云车上,天临绛节朝。

诚祈讵私祷?六幕願均调。

……

坤宁宫左为东暖殿、右为西暖殿。

[臣等谨按]东暖殿、西暖殿与昭仁、弘德二殿相对,于康熙三十六年建。

东暖殿之东为永祥门,稍北为基化门,俱东出。西暖殿之西为增瑞门,稍北为端则门,俱西出。坤宁宫之后北向正中为坤宁门。门外即御花园,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

《今日北京》一书中的原文转载:

[坤宁宫]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第三宫,在交泰殿北,坤宁门南,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殿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台基与乾清宫、交泰殿相属。南向,宽九楹,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约22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两宫侧增建东、西暖殿。明代和清初为皇后正宫。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紫禁城,思宗(朱由检)之皇后自缢于此。清顺治十三年(1655年)按满族习俗,仿盛京故宫清宁宫形制改造内部,正门移至东次间,殿内明间及西侧室增添环形大炕于南、西、北墙,成为萨满教祭祀之所。大祭之日帝、后亲临,祭神多达十五六个,祭祀时进糕、酒,颂歌,杀猪并就地煮吃。殿内东暖阁为清代皇帝康熙、同治、光绪大婚的洞房,辛亥革命后,逊帝溥仪结婚时也循旧制,以此为洞房。

九、东六宫、西六宫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载的原文:

东六宫原文:

[臣等谨按]景仁宫顺治十二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日赞德宫闱。

广生左门东相对为履和门,中间南向者日承乾门,门内为承乾宫。

[臣等谨按]承乾宫顺治十二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德成柔顺。后殿联曰: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

大成左门东相对为凝瑞门,中间南向者日钟粹门,门内为钟粹宫。

[臣等谨按]钟粹宫顺治十二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淑慎温和。联曰:篆袅猊炉知日永;风清虬漏报春深。

钟粹宫之东为东二长街,南则麟趾门,北则千婴门,街东与景曜门相对者日凝祥门,再东为昭华门,中间南向者日延禧门,门内为延禧宫。

[臣等谨按]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日慎赞徽音。

东二长街之东与履和门相对者曰德阳门,再东为仁泽门,中间南向者曰永和门,门内为永和宫。

[臣等谨按]永和宫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仪昭淑慎。

东二长街之东与凝瑞门相对者曰昌祺门,再东为衍瑞门,中间南向者曰景阳门,门内为景阳宫。

[臣等谨按]景阳宫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柔嘉肃敬。后殿联曰:古香披拂图书润;元气冲融物象和。东室联曰:生机对物观其妙;义府因心护所宁。西室联曰:蜃窗日朗兰喷雾;鸡树风轻玉霭春。又联曰:书圃礼园无皲好;瓯香研净有余欣。皆御书。其后殿因鉴定内府现藏之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图卷合箧弃藏,御题额曰学诗堂,并御制学诗堂记。

西六宫原文:

[臣等谨按]川页治十二年重建永寿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令仪淑德。

广生右门之西相为宗禧门,中间南向者曰翊坤门,门内为翊坤宫。

[臣等谨按]顺治十二年重建翊坤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懿恭婉顺。后殿额曰懋端壶教。联曰:德茂椒涂绵福履;教敷兰掖集嘉祥。皆御书。

大成右门之西相对为长泰门,中间南向者曰储秀门,门内为储秀宫。

[臣等谨按]顺治十二年重建储秀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茂修内治。

储秀宫之西为西二长街,南则螽斯门,北则百子门也。街西与纯佑门相对者曰嘉祉门,再西为启祥门,中间南向者亦曰启祥门,门内为启祥宫。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勤襄内政。

崇禧门相对者曰敷华门,再西为绥祉门,中间南向者曰长春门,门内为长春宫。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重建长春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敬修内则,后殿额曰德协坤元,西室额曰德洽六宫。

长春门相对者曰成宁门,再西为永庆门,中间南向者曰成福门,门内为成福宫。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重建成福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内职钦承,联曰:敬顺褆躬吉;温恭受福宜。后殿额曰滋德含嘉。联曰:天倪超万象;神气领三无。东室额曰琴德簃,西室额曰画禅室,皆御书。

解读:

1.东西六宫

(1)东六宫在皇宫紫禁城“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东,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屡经修葺。

东六宫建成后,其宫名为咸阳、永宁、长安、永安、长阳、长寿;明世宗朱厚熄皇帝当政期间,即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将东六宫之名改称“钟粹”、“承乾”、“景仁”、“景阳”、“永和”、“延祺”;明末思宗朱由检当政期间,将“延祺”更名为“延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