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六宫,每宫占地约二公顷,两进式庭院建筑,由宫门、前殿、寝殿、配殿组成,围廊环绕。前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六宫规制统一,分两行整齐排列,其间街巷纵横有序。
钟粹宫由正殿、寝殿、前后各两组配殿组成。正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明代曾为皇太子居处,明穆宗朱载厘于隆庆五年(1571年)将这一宫的前殿命名为“兴隆殿”;将后殿命名为“圣哲殿”。明神宗朱翊钧当政期间,将这一宫曾命名为“兴龙宫”。清代,为皇后居住之地。例如,东太后慈安及光绪皇帝之后——隆裕都曾先后在这一宫里居住过。清初每次举行大祭前,皇后要到这一宫里进行斋戒。
现在,钟粹宫已经成为陈列清宫珍藏的文房四宝的地方。
承乾宫由正殿、寝殿、前后各两组配殿组成。正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明代,东宫贵妃居此。崇祯年间田贵妃居此。清顺治帝妃董鄂曾经居住在此宫里。清代时,这一宫多为皇后居住的地方。后来,曾经被沦为豢养鱼鸟的地方;到宣统时,院内荒芜,宫内已无所存了。
现在,承乾宫已经成为“陶瓷馆”了。
景仁宫由正殿、寝殿、前后各两组配殿组成。正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出生于这一宫,乾隆、道光帝为皇子时,皆曾经居住这一宫。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皇帝当政期间,其东西配殿曾经成为光绪皇帝珍妃的寝宫。
现在,这一宫的正殿和后殿,已经成了展示商周秦汉鼎彝古器青铜器的陈列馆了。
景阳宫由正殿、寝殿、前后各两组配殿组成。正殿南向,五楹,单檐庑殿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重建后,宫为三楹,南向,崇阶三出。明代为妃嫔住所。清代时改为后宫,成了贮藏书籍的地方。例如,后殿就贮藏有宋高宗(赵构)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图卷。乾隆皇帝,将此宫殿命名为“学诗堂”,并题匾。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在此殿读过书。
永和宫 由正殿、寝殿、前后各两组配殿组成。正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宫仍为五楹,南向,但为复檐,崇阶三出,雕梁画栋。明代田贵妃居住过此宫;清代雍正皇帝的母亲——仁寿皇太后、光绪瑾妃都曾经在此宫居住过。
延禧宫明代为妃嫔寝宫。这一宫,曾经遭受到两次火灾,一次是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次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清末宣统时改建为游息之地,隆裕太后令在此修池,并在池中建水晶宫,顶上承尘全部镶玻璃。其结果,工程未竣,适逢武昌起义,遂停工。
清亡一直到现在,这一宫成为“紫禁城库房”。
(2)西六宫在紫禁城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西,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屡经修葺。
西六宫建成后,其宫名原为“寿昌”、“万安”、“长乐”、“寿安”、“长春”、“未央”。明世宗朱厚熄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将西六宫改称“储秀宫”、“翊坤宫”、“毓德宫”、“成福宫”、“永宁宫”、“启祥宫”。明末清初,将“毓德宫”更名为“永寿宫”;将“永宁宫”又复名为“长春宫”;将“启祥宫”更名为“太极殿”。
西六宫,和东六宫都是一样的,每宫占地约二公顷,为两进式庭院建筑,由宫门、前殿、寝殿、配殿组成,围廊环绕。前殿南向,五楹,单檐歇山顶。六宫规制统一,亦分为两行整齐排列,其间街巷纵横有序。
据《今日北京》一书中载: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为扩大长春、储秀两宫,拆宫门,分别改建体元殿、体和殿于两宫前,使长春宫与太极殿相通,储秀宫与翊坤宫相通。嗣后,长春、储秀二宫例外,成为四进院格局”。
储秀宫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宫仍为五楹,殿仍南向,但其西二廊基遍雕卍纹,以碧蓝琉璃瓦为主。宫内陈设华丽,殿前悬乾隆御笔“茂修内治”。居六宫之首的“储秀宫”为明清两代后妃所居住的后宫。
慈禧曾居住储秀宫。《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记载:“慈禧入宫为兰贵人时,住在这里,生同治帝。同治帝亲政后,慈禧移住长春宫。”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寿辰后,又移此宫,居住十年之久。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当政期间,即在光绪年间,“翊坤宫”与“储秀宫”合并,在原“寝殿”及“储秀门”址兴建成“体和殿”,由此,“体和殿”与“储秀宫”相通了。
翊坤宫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当政期间,即在咸丰年间,懿贵妃(即叶赫那拉氏,慈禧)曾经居住在“翊坤宫”。
据《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记载:到了“晚清光绪年间西太后住在储秀宫时,每逢节日,在此宫接受妃嫔的朝拜。五十寿辰,曾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祝贺。”
永寿宫 明崇祯帝在大祭前,曾在此宫斋居;顺治帝妃恪妃、嘉庆帝妃如妃等皆居住过“永寿宫”。
咸福宫“咸福宫”被使用的基本的情形,在《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历史性记载:“清代,乾隆帝偶起坐于此。嘉庆、道光、咸丰帝均在此为乃父守孝。咸丰帝孝满后在此起坐办事,并为寝殿题匾,名为‘同道堂’。”
长春宫西六宫的“长春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过,后来又改建过,并将这一宫合并太极殿(启祥宫);将长春门址兴建“体元殿”。《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皇宫紫禁城内廷西六宫的“长春宫”,“此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明天启年间,成妃李氏曾居此,清代乾隆时孝贤皇后曾居于此,死后在此停灵,以后冷落。”同治皇帝亲政后,东、西两太后在此休息,以后曾为西太后慈禧住处。宫内装饰华丽,宫前抱厦3间,台基高2尺多,即长春宫戏台。宣统皇帝退位后纳的淑妃文绣也在此宫居住。
太极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祜杭(兴献王)生于此。
万历年间,因后“三宫”(俗称内廷的“后宫”)中的“乾清宫”和“坤宁宫”毁于火,神宗(朱翊钧)遂居西六宫的“太极殿”。对万历年间“乾清宫”、“坤宁宫”毁于火,在《北京历史纪年》一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一五九六年丙申明万历二十四年三月,坤宁宫火灾,延及乾清宫,一时俱焚。”清代,重建与长春宫合并,并在寝殿及长春门址兴建“体元殿”,由此“体元殿”与“长春宫”相通。据《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里记载:“清代这里是妃嫔寝所,宣统年间,同治瑜太妃在此居住,中设宝座,前后廊有慈禧书联匾。”
2.后宫中的“雨花阁”和御花园
紫禁城三大殿后,其内廷又叫后宫。
乾清宫和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
是属于皇帝皇后,居住处游玩地方。
有花园楼台亭阁,祭祀性有大佛殿。
北京皇宫紫禁城,因深受古都长安城其“宫城”或俗称“皇宫”的影响,所以,开始需要从古都长安城的“宫城”——皇宫先说起。
古都长安城的皇宫不集中,比较分散,有三处:即城北中部的太极宫(亦称为西内)、城东北角外的大明宫(亦称为东内)和城东的兴庆宫。而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北京紫禁城,集中在一处,并且,其宫殿建筑布局,或曰其格局亦大有发展,大有创造性。集中表现在:北京皇宫紫紫城有外朝(或曰“前朝”)和内廷(或曰“后宫”)的严格区别。
其具体的就是说,北京皇宫紫禁城,以三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三大殿”其前左右东西相对称的精美的古建筑,为“外朝”,或曰“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而以三大殿后的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东西六宫等,是属于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皇后、龙子、龙孙、妃嫔们居住、游玩和信仰奉神的地方。
明清两代封建朝廷,为了满足帝王(皇帝)生活及其精神上的享受,在皇宫紫禁城的“内廷”,或曰“后宫”,不仅修建了不少精美的古建筑——楼、台、亭、阁、轩、堂等等,而且还修建了好几处造园“装景”性质的皇家御园,或曰皇家禁苑。
这里仅以“雨花阁”为例作一介绍。
雨花阁,亦作“雨华阁”。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在皇宫西路的慈宁宫北,中正殿、宝华殿南,延庆殿西,寿安宫东,春华门内,是宫内西部古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
在皇宫内,参观的人们在游览西六宫的时候,一旦抬头往西观望,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座造型雄伟、风貌挺拔的楼阁,那就是雨花阁。
参观游览的人们,不论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还是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们,难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叫做“雨花阁”?
雨花阁三层,每层都有题额,《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不仅记载有“上层恭悬皇上御题阁额,中层曰普明圆觉,下层额曰智珠心印”,而且还有联曰:
青莲法界普清净
白毫相光离色空
又联曰:
三身具足根麈外
万法齐归愿海中
联曰:
般若慈源,远通华海汇
菩提觉路,妙转法轮圆
又联曰:
花布妙香霏四种
金涂杰阁现诸天
又联曰:
妙果圆成,华海同归无尽藏
灵因静证,珠宫常雨四时花
又联曰:
宝界现庄严,云凝华甏
香台开般若,雨散曼陀
阁内联曰:
具神通力;生欢喜心
又联曰:
善果皆欢喜;香云普吉祥
总而言之,从皇帝乾隆御笔匾额“雨花阁”(上层)亦作“雨华阁”、“普明圆觉”(中层)、“智珠心印”(下层,或曰“首层”),及其联语文字内容的意思来看,都有证实:这座精美的古建筑是属于汉式宫殿建筑与藏式建筑巧妙结合的一座楼阁,阁联的文句里,有几处亦涉及“雨”和“花”的内容意思,所以,乾隆皇帝将皇宫里的这座楼阁,御笔题匾为“雨花阁”。
雨花阁是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神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清朝帝王崇信佛教,尤其是喇嘛教,所以在皇宫大内,就修建了这座精美的雨花阁,是清代宫中藏传佛教。供帝王们精神生活上的一种享受,也是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雨花阁每层的匾额都是乾隆皇帝的御书。参观游览“雨花阁”的人们,其中有的人,观察的很细致,提出问题,说为什么最下层或曰首层的匾额“智珠心印”在室内悬挂?
开始,从首层或曰最下层先说起。
首层室内面积最大,室内陈放有供桌、佛像、坛城等。室外檐下悬有一乾隆帝御书的匾额“智珠心印”。外四周有回廊。
可是现在,在外面却看不到悬挂的匾额“智珠心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其原因是首层(最下层)南侧的抱厦是后来乾隆三十四年修建时加上的,所以自然形成了首层的匾额“智珠心印”,是在室内悬挂了。
中层,其室内面积与一层相比较稍小一些,其内装修有分隔,中央供奉佛像。室外檐下,有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普明圆觉”。东、南、西三面有回廊。
上层,其高层,与一、二层相比较,室内面积是最小的,室内供奉有三尊欢喜佛,其三层外檐下,则悬挂有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雨花阁”。四周有回廊。
雨花阁三层每层各有异同。
雨花阁从表面看起来,其阁三层,好像差不多,其实三层的建筑各有异同。上层建筑为四角攒尖顶,其四脊各有一条跪伏状镀金铜龙;其顶部覆镀金铜瓦,中置塔式宝顶;中层其腰檐为卷棚顶。覆黄琉璃瓦,蓝琉璃瓦剪边;下层,其腰檐覆绿琉璃瓦剪边。
总而言之,从雨花阁整体上看,它是一座平面为矩形的三层楼阁。其突出的特征是:高高的屋顶四角攒尖,正中是一座鎏金宝顶。尤其是上层的四条屋脊上,装饰着伏着四条金黄色巨大的行龙,再加上其顶部的构件铜瓦、板瓦、宝顶、飞龙,则都是用铜制作的,并且全部饰以镀金。这样,在阳光的照耀下,自然就会出现金光闪烁,显得格外富丽精美。特别是似腾空而起的四条金黄色飞龙,格外引人注目。
据清宫档案里记载,雨花阁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据《今日北京》一书介绍:阁西(指“雨花阁”之西)梵宗楼,两层,供文殊菩萨,以及东、西配楼均供佛。清制,每年二、三、四、六、八月之初八日,九月、十二月的十五以及每月的初六日,均在阁内唪经。明清两代封建朝廷,为了满足帝王、皇后和龙子、龙孙、妃嫔等日常生活上的享乐,在“内廷”或曰“后宫”修建成了多处造园“装景”性质的皇家御同,或曰皇家禁苑。例如,有御花园、建福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同等。
那么,皇宫紫禁城里,有多处造同“装景”性质的花园,其基本情形怎样呢?
以御花园和乾隆花园为例,《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这样的描写:
[御花园]紫禁城内廷主要园林。在坤宁宫之北。建成与明代紫禁城宫殿同时。原与后三宫相连,名宫后苑。清代,建坤宁门于坤宁宫后围廊,始界园于后三宫外。自雍正始,帝、后迁出三宫,遂改今名。今园南正中有坤宁门通后三宫;东南、西南两隅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分别通东、西六宫;北有顺贞门(原名坤宁门),临紫禁城北缘,门外即神武门(原名玄武门)。全园南北深80米,东西宽140米,有建筑二十多座。主体建筑为钦安殿,殿前有天一门;殿西北有太湖石迭砌假山“堆秀”,山上立御景亭,每岁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殿周围设浮碧、澄瑞、万寿、千秋四亭及四神祠等。其余主要建筑,如绛雪轩、位育斋、搞藻堂、延晖阁,分别倚墙而建,东西对称布置,形式精巧多样。园中列珍奇盆景,花树多系明代莳栽,甬道以各色细石砌成有主题图案,形成极富丽的皇家园林风格。
[乾隆花园]即宁寿宫花园。在紫禁城外东路,宁寿宫后区西路,衍祺门内。为清代太上皇宫(宁寿宫)组成部分之一。建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年),占地5920平方米,东西宽37米,南北深160米。前后共四进院落,气氛各异。有建筑物二十多座,其中著名者如古华轩、遂初堂、粹赏楼、符望阁、倦勤斋、延趣楼、禊赏亭等。平面和立面布置采用对称手法,山石逶迤,游廊回转,楼阁堂轩富丽,内部装修与庭院花木交互映衬、融合,意境谐适,兼有江南园林之精关与宫殿之庄严,是故宫中著名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