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宫紫禁城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午门为紫禁城正门。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圭。
紫禁城四门,南即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维角楼各一。午门三阙,上覆重楼九间,南北彤扉各三十有六。左右设钟鼓楼,明廊翼以两观,傑阁四耸。左右各一阙,西向者曰左掖,东向者曰右掖。
[臣等谨按]午门为顺治四年建,凡文武官出入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左右掖门各折而北,不常启。惟陞殿视朝,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武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倣此。凡视朝则鸣钟鼓以为节,亲祀坛庙,出午门则以钟,祭享太庙则以鼓。如遇凯旋献俘诸大典,皇上御午门楼行受俘礼。午门之前,凡颁朔宣旨,及百官常朝,俱集于此。
乾隆二十年御制六月十八日午门受俘诗。
雷霆申宿令,闯阖受新俘。
讵乃恩全背,安能诛竞逋?
缉凶新附奋,宥命旧奸瞿。
白练陈班末,双顽肆市衢。
快晴天意顺,大礼众情愉。
益切钦心镜,永怀巩帝图。
在诗句问,尚有文字性说明似的,其原文为:是夜大雷雨,晓即晴霁。巴朗、孟克忒木尔去年随都尔伯特亲王策凌等归化者,至六月问二人乃叛去。罗卜藏丹津雍正二年反去者,我师至伊犁,彼即请降,以事既久,赦而弗诛。巴朗等皆新降诸宰桑所缉获者。谓罗卜藏丹津。
乾隆御制受俘诗,有多首,这里只例举上这首。
解读:
1.午门为紫禁城正门
紫禁城俗称皇宫,其正门名曰午门。
始建于永乐十八,清顺治四年重建。
城台上一座九间,是重檐其庑殿顶。
城门楼之左右有,其重檐方亭四座,
其午门又被俗称,五凤楼是为何因?
受历史古楼影响,梁太祖朱温即位。
罗绍威取魏良材,修建成叫五凤楼。
午门前发展演变,朝中臣凡触龙颜。
要忍受赐予廷杖,始于唐逆谨去衣。
明武宗喜好声色,置朝政于亦不顾。
正德年要游江南,大臣们苦苦劝谏。
结果被罚跪五天,五天到不从轻罚。
将带头之一大臣,重廷杖一一被打。
有的被活活打死,历史上可为典型。
其午门用途有讲,中御路武官出左。
王公们由右出入,殿试中文武进士。
行一次中间御路,以示为皇帝恩典
其实对“午门”可以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理解和认识:它在今日北京著名的“天安门”之北,端门北。此门,是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称的“故宫”南面的正门,亦俗称为“五凤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建。高8米。正中三门,左右各有掖门,城台上是一座九间重詹庑殿顶的城门楼,左右有重檐方亭四座。殿亭巍峨,廊庑相联,庄严宏伟。
为什么被人们俗称为“五凤楼”呢?深受历史上古楼的影响。其依据就是:(1)《名义考》卷四载:梁太祖(朱温)即位,罗绍威取魏良材建五凤楼,周翰所谓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楼翅翼者也。(2)《大清一统志》:五凤楼在[庐州府]东城上。《舆地纪胜》:“唐天佑中,张崇筑城创楼,凤集其上,因以纪瑞。”
皇宫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落成始,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皇帝对朝臣触怒龙颜实行酷刑的地方。
为了说明问题,开始需要从“廷杖”先说起。
所谓“廷杖”,则是属于帝王(皇帝)对朝中的大臣们,凡是触怒了龙颜,就要实行的一种酷刑,美其名曰为“赐予廷杖”。追溯起廷杖之说,始于唐代,并且一直被流传到明清两代时。对此,古文人学者朱国祯在《涌幢小品》卷十二里,作了这样历史反映性的描述:廷杖始于唐玄宗时……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叠帕,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清两代帝王(皇帝)的“宫城”——紫禁城,亦俗名为“皇宫”,其南面的正门,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城楼——三阙,上覆重楼九问,它就是昔日皇宫——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明清时,帝王皇帝朝廷中的大臣们,不论是谁,凡是一旦触怒了龙颜,就要被押送到皇宫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外,忍受其美名曰为“赐予廷杖”。
廷杖时,受处罚的朝臣,身穿囚服。被捆绑押送到午门御路的东侧,并被按俯卧在地。同时,集朝中的众官员,到午门西墀下观刑。其目的是:打一做百。
然而,有的廷杖,却根本不是什么打一儆百,而是一回就廷杖百余人之多,当即死于廷杖者十余人,非常残酷。明武宗(朱厚照)喜好声色犬马,耽于游乐,置朝政于不顾。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准备巡游江南,朝中许多大臣苦苦劝谏。结果触怒了龙颜,武宗大怒,下令将朝中进谏的140名大臣,都押送到午门外,罚跪5天。5天到了,武宗仍不从轻处罚,又下令分别将上谏的大臣们一一不漏处以杖刑,并下令将带头劝谏的大臣,各打80或50棍,其余大臣,一律要挨廷杖30。挨廷杖的大臣中有11人当即被活活打死。由此可见,说书、唱戏或古典小说中,常常会出现把犯人“推出午门斩首”,是有一定依据的。
然而,明清两代,京城九门之内,都是不允许行刑杀人的。那么,北京皇宫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不言而喻,当然就不允许出现行刑杀人的现象了。京城杀人的刑场,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而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史》一书里,有这样的记载: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未经审讯,就将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六人经宣武门出,押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行刑了。但是,在说书或者戏剧中,为了艺术性的需要,则还是常常会出现“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这是无须较真的。
其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的《今日北京》一书里,对皇宫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的基本情形,及其用途等,均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记载,这里很有必要将其原文转引出来,以供广大读者们方便阅读和欣赏。
[午门]俗称五凤楼,在天安门、端门之北,居全城中轴线,为紫禁城南门(正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嘉庆六年(1801年)两次重修。平面呈“凹”形,墩台高十二米,台上中设正楼,东西辅翼四座亭楼,五凤楼由此得名。正楼面宽九间(长60.05米),进深五间(宽25米),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悬汉文华带“午门”匾。楼内中设御座,楼外有汉白玉石栏环绕;两翼亭楼一式重檐攒尖顶。分设钟、鼓,有廊庑相连。门居正南,五行属火,故檐下彩绘以赤色为主调。皇帝行受俘礼于正楼。太和殿视朝、行大典或御驾祀坛祭庙时,鸣钟鼓于亭楼。城门五阙,外向平梁式矩形,内向矩形。正楼下设三门,左右各有掖门。依定制,中门通御道,皇帝出入由之,此外则皇后大婚入宫行一次,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者出行一次;宗室王公行右门,大臣行左门;大朝之日,百官以文东武西,传胪进士以名次单左双右之制,分行左右掖门。门前有广场,御路东为明臣受廷杖,清臣跪受申饬处。城楼建筑三面环抱,五峰突出,高低错落,黄瓦红墙,飞檐画栋,通高37.95米,为紫禁城最高建筑,四门中最壮伟绚丽之一门。民国时期属历史博物馆,正楼及两翼四亭楼为陈列室,门外两廊房屋为储藏室、办公室等。
《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既然指出:“紫禁城四门,南即午门,北日神武,东日东华,西日西华,四维角楼各一。”所以,下面接着有必要以《紫禁城的角楼和护城河》为题目,说一说。
2.紫禁城的角楼和护城河
皇宫紫禁城上的角楼 皇宫紫禁城城垣四隅上的角楼,造型古朴典雅,精巧秀丽,真可谓小型角楼建筑的精华。它们与老北京城或口京城(内城)的东西角楼一样,也是为了瞭望警戒、保护皇宫紫禁城而设。但是,因为装饰性很强,就往往使人们认为它不是保卫皇宫紫禁城战斗性的小堡垒。
皇宫紫禁城,其城垣四隅角楼,平面曲尺形,中央方形亭楼三开间,黄琉璃瓦,三重檐。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结合组成,四面亮山,呈十字脊,中设镀金铜宝鼎。中层檐为歇山顶,抱厦与亮山勾连。下层檐为半坡顶式腰檐,多角相连。全顶计有翼角二十八个,亮山十面,脊七十二条。室内无一根落地柱,室外不见梁头。檐牙交错统一,整体造型复杂、玲珑、庄重,辅以彩绘、红柱、环绕汉白玉石栏。人们站在皇宫紫禁城的护城河之北,遥望紫禁城角楼,檐角起翅,参差错落,层层叠立,高低起伏,与金色的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和彩画交织在一起,蔚为壮观、别具一格。
建造紫禁城角楼的艺术大师们,运用九之“天数”,九的倍数,将角楼的高度建造成八十一尺;又取“阳数”中的“三”,将角楼建造成屋顶三重檐;取“阳数”之极——九,或者取“二九”之倍数,或者取“八九”之倍数,将角楼建造成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四座极为精美的角楼,都是一样的。
皇宫紫禁城的护城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人们习惯将皇宫紫禁城的护城河称为“筒子河”。环绕紫禁城城垣的护城河是城垣重要的守护系统。明代时设看守红铺40座,清建守卫房舍736间。清代时,不仅沿河两岸上植柳,而且还在护城河里养莲。这样,一方面为宫城外观增色;另一方面亦减轻紫禁城戒备森严的防御气氛。
那么,皇宫紫禁城护城河的河水,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引进来的呢?据《今日北京》一书里记载:
护城河,明代开凿,河水源于玉泉山,自积水潭、北海经景山西墙引入,又经地沟注内金水河。宽5.2米,深6米,岸陡直,条石垒砌。
至于紫禁城护城河河水和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之金水河河水,究竟是怎样引进来的,《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记载:
皇城内河流四面环绕,其由地安门西步梁桥流入者,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是为护城河。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东南注御河,是为外金水河。又西阙门下有地沟,引城河水经午门前至东阙门外,循太庙右垣南流,折而东注太庙戟门外筒子河,东南合御河,此系乾隆二十五年奉谕新开水道。至其由地安门东步梁桥流入者,经东安门内望恩桥流注御河,又别为一道也。
《今日北京》一书里,对紫禁城和角楼,以及护城河,作了详细的描述:
紫禁城今称故宫,即明清两代宫城。在北京市区中心,居明清皇城内。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基本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城垣环绕,周长3428米。城垣高7.9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顶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设四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午门为正门。城垣四隅设角楼,风格绮丽,城外环护城河(筒子河),形成防卫森严的城堡。1420—1911年间,有24个皇帝在此对全国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宫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屋宇九干余间,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辅以养心殿、东西六宫、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寿安宫等及花园数处,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后妃、太后妃及皇子公主们居住、奉神、读书、游玩的地方。整体建筑中轴对称(前三殿和后三宫居全城中轴线),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辛亥革命后,自1912年始,前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解放后,故宫得到政府极大关注,拨巨资整顿、修缮、征集整理文物,成为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并设立第一档案馆于西华门内,专事保存、整理明清政府宫廷档案。
紫禁城角楼紫禁城城垣四隅各一座,为瞭望警戒而设,兼有明显装饰意义。平面呈典尺形,中央方形亭楼三开间,四出抱厦。黄琉璃瓦,三重檐。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结合组成,四面亮山,呈十字脊,中设镀金铜宝鼎。中层檐为歇山顶,抱厦与亮山勾连。下层檐为半坡顶式腰檐,多角相连。全顶计有翼角28个,亮山10面,脊72条,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之称。室内无一根落地柱,室外不见梁头。檐牙交错统一,整体造型复杂,玲珑、庄重,辅以彩绘、红柱,环绕汉白玉石栏。是我围古代艺术建筑的杰作。
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环绕于紫禁城城垣。明代开凿,河水源于玉泉山,自积水潭、北海经景山西墙引入,又经地沟注内金水河。宽5.2米,深6米,岸陡直,条石磊砌。内侧河岸沿城垣有守护系统,明设看守红铺40座,清建守卫房舍763间。神武、东华、西华三门外各有一平桥,连接城门与大路。沿河植树,清代河中养莲,为宫城的外观增色。
3.紫禁城城门的说道
紫禁城四门,正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若说起“神武门”的说道来,至少有这么几条:唐长安城太极宫(又名西内,即隋之大兴宫)北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武德末李世民于此发动“玄武门之变”。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京城,修建紫禁城,当紫禁城落成后,因为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太极宫”俗称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影响,所以将紫禁城的北门亦名为“玄武门”。到清康熙皇帝当政的时候,因为康熙讲究避讳,避讳其“玄”字,所以谕令将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俭从紫禁城北门进“万岁山”,或曰“煤山”,走投无路自缢,吊死在“煤山”——今称“景山公园”东侧山坡的一棵槐树上。
然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就那么偏偏凑巧,慈禧老佛爷出逃之前,将珍妃推下井,以她为代表的清王朝上层的统治者们,也是非常仓皇地走出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乘车逃离了京城,逃往古都长安城去了。
紫禁城的两侧各有一座门,东日东华门,西日西华门。
东华门紫禁城东门。东向。门内近文华殿,门外置下马碑,正面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汉字书“至此下马”。门楼面宽五间,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有华带汉文“东华门”匾。城门三阙,内向拱形,外向矩形。依定制,朝臣及内阁官员由此出入紫禁城;皇帝出殡,神牌经此。门外为东华门大街,直通东安门。此门门钉数72个,为紫禁城四门中之例外者(余三门门钉皆81个)。(《今日北京》)
西华门紫禁城西门。西向。门内近武英殿,门外为西华门大街,通南长街,原直对西苑(今中南海)门。门外置下马碑,正面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汉文书“至此下马”。门楼面宽五间,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悬有华带汉文“西华门”匾。城门三阙,外向平梁式矩形,内向拱形。明清皇帝及后妃往返西苑(今中南海)行此门。今门内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明清宫廷档案1000多万件(册)。(《今日北京》)
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与南面的正门——午门和北门神武门一样,同样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只举两个例子说一说。
例子一